APP下载

注重活动体验 强化思维培养
——自编一年级教材《数蚕豆》教学设计与解读

2017-04-02尹宣丹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数数蚕豆思维

尹宣丹

《数蚕豆》是笔者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数》单元内容的自编开发内容。由于教材“数数”的范围在10以内,而学生数的愿望和能力又远远超过了教材要求,同时,一个课时的教学建议安排,使得教师往往更多关注于知识达成,而弱化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数(shǔ)与数(sh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达成后者的方法和路径,后者是前者教学实施的结果。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当前“生本课堂”所强调的以学为中心,注重儿童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数什么?怎么数?数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关系到“数”知识的达成与建构。基于此,笔者以校本课程“玩转数学”项目为指导,本着“不着急、不封顶、不精确”的教学原则,借助数蚕豆活动,对“数数”进行了延伸教学,以期实现对于“数数”认识的突破,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虽然刚刚入学,但对于数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的认识抽象化

从笔者对学校一年级254名学生测试的数据来看,有235名(92.5%)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86名(73.3%)已初步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据此分析,学生不仅对于数有一定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更多是建立在较高的抽象化认知基础之上。

(二)数的策略单一化

从学生数得能力来看,近98.1%的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从1连续数到20,有53.9%的学生能够从1数到100。从数得方法来看,一个一个数占到了99.6%,多个多个数占到了18.1%。因此,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数数能力,无非在方法的应用上相对较为单一。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任务驱动,初步感知数量

1.活动设计。

(1)教师让学生随机抓一把蚕豆(20~30颗)放在桌上,请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几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自己手中有几颗蚕豆。顺着数一数,倒着数一数。

(3)学习伙伴汇报。

【说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首先让学生抓一把蚕豆,估计蚕豆颗数,在蚕豆数量比较小的情况下数清楚自己手中的蚕豆数量。此环节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既定的目标,等待并期待学生的成长。最后给予学生表达数学思考的机会,把原本就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仅仅在旁边给予肯定与建议。】

2.实施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89.6%)都是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完成的,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方法,有少数几位学生会用两个两个数(6.3%)或者五个五个数(4.1%)的方法。

这说明对于数数这项数学活动,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是选择的策略和方式不尽相同,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一一对应”数数的层面。这里并不能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数就草草了事,应当“不着急”,即在课堂中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数正确,分析数错的原因,获得成功增加进一步学习的信心,进而引发其思考如何数得又快又准。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采用一个一个数的方式速度较慢,而且容易数错,而采用两个两个特别是五个五个数的方式速度较快,也不容易重复数。

(二)探究提升,呈现方法多样

1.活动设计。

同桌两人把蚕豆合在一起,再数一数(自由数),一共有多少颗蚕豆?同桌合作,把数的方法记录在纸上。

【说明:在这个环节中,蚕豆的数量明显增加了,但教师并不急着给出数数的建议,而是让学生在第一环节中感受到一个一个数不方便的前提下,尽情思考。在数错、数漏等失败的尝试中,探究如何在数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正确数出蚕豆数量。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差别,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实施结果分析。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48个学生,方法居然达到了7种之多。(见表1)

表1

在学生记录的数数方式中也看到学生超越学段的想法,甚至有的学生对于乘法已经掌握得不错了。这说明不同的学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一定的数数策略,只是不同的策略导致的数数时间和正确率仍存在差异。这时教师应当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讲解自己想法并给予表扬,做到“不封顶”。而不能因为自己希望学生十个十个数而一味打压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不敢越雷池,从而被教师、被教材牵着走。

(三)对比剖析,优化数数策略

1.活动设计。

数大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进行数蚕豆,有没有巧妙的办法来表示出数蚕豆的过程?

【说明:“玩转数学”的课堂追求“不精确”,简单地说就是不唯一,不追求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合理解释自己的数数方法,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自己体验数数方法,选择合理的策略进行数数。教师没有必要指出必须选择何种策略,仅让学生自己逐步体会,进而优化自己的策略。

但是“玩转数学”并不是一味追求“玩”的表象,更侧重于“玩”出了什么,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教师在鼓励了不同学生的思路以后,应当设计活动让学生合作交流,体会怎样的策略最不容易出错。】

2.实施结果分析。

学生在合作中不难发现四个四个数、六个六个数在最后计算总数的时候仍然比较麻烦且容易出现错误,进而对自己的数数策略作出修正,发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是相对比较合理,也是最容易数正确的。在观察中也发现经历了这一系列活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的策略,只有一位学生还停留在一个一个数的层面(见表2),说明这堂“玩转数学”的课是成功的。

表2

对于学习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在课后应当深入了解困难所在,有步骤地引导其逐渐掌握。在课后与该生的交谈中发现,该生很好地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方法,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一个一个数是正确率最高的,因此对于有策略地数数该生从心理上并不认可。了解了该生的心理活动以后,笔者通过比一比谁数得快的方式,与该生进行比赛,他发现笔者每次都比他快很多而且正确率也很高,从而引发其好奇,进而认可有策略地数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后来的观察中发现,这名学生对于有策略地数数掌握得也很好。

三、教学设计解读

(一)尊重不同学生的思维

数学家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但是每个学生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数蚕豆”这堂课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交流反馈。当学生数错的时候,追问“为什么会数错”,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其思辨的能力。

由于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规定要怎么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师只在合适的时候进行点拨“是不是这样数更快”,学生自己感悟不同的数数方法的优劣,最终学会如何有策略地数数。教师的“袖手旁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散,学生在经历成功、失败等尝试后,获得了数数的经验。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包含口头和书面两部分。课堂上让学生口头表达,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十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在学生表达出来之后应该给予积极鼓励。

另外,书面表达也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欠缺的地方,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数蚕豆”这堂课要求学生将数数的方式记录下来,有的学生可能会数但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数的、为何这样数,采用这种形式不仅达到了展现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还让学生一定程度尝试着用书面的方式表达思想。

(三)鼓励合作学习

没有思维的碰撞就没有好的发现。“数蚕豆”这堂课先让学生自由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搭建了学生之间合作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品质。“玩转数学”的课堂上,只有真正让每个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才能“玩”出数学味,“玩”出思维,而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热闹的课堂表象。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冲破束缚,大胆“玩转数学”,才能让学生爱上“玩”数学,“玩”出数学思维,“玩”出数学活动经验,从而真正“玩”好数学,获得发展。

(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猜你喜欢

数数蚕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蚕豆花开
蚕豆大嘴巴
爱数数的兔十一
基于蚕豆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