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最少的乡
——9户人家坚守2000平方公里国土

2017-04-02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7年49期
关键词:卓嘎全乡国土

玉麦乡不仅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对外界来说,玉麦仍是中国边境敏感、难抵达的地方之一。就在这片近20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9户人家一直坚守着,他们坚信“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不会忘了我们”。

这里不产粮食,全乡仅9户人家

玉麦不是麦,是一个乡。这个乡,也不产一粒麦子,甚至不产粮食。在中国4.4万多个乡镇中,玉麦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全乡9户32人。人口最少时,只有一家三口,就是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结曲巴。历史上人口最多时,也只有20多户300人左右。

玉麦乡很大,超过内地普通一个县,是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域面积最大的乡。全乡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1987平方公里,被印度占领的近1700平方公里的领土——恰恰是玉麦土地最肥沃、气候最宜人的那一部分。不过,玉麦乡群众的实际活动范围仅300平方公里。

玉麦乡像一个传说,距离普通中国人太遥远,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这个区位,容易让人想到今年曾发生“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玉麦乡所在的隆子县和洞朗所在的亚东县,相隔不远。玉麦乡是通往我国领土印占“塔克新地区”(即从未获得中国承认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主要通道。

玉麦乡,一乡只有一村,即玉麦村。全乡32人中,在校就读学生12人(大学4名、高中6名、小学2名)、残疾儿童1名(未上学)、学龄前儿童2名、成年人16名(男8人、女8人)。

全乡有1个边防派出所、一支边防驻军部队,1所乡卫生院、1所教学点(无老师和学生)、1座寺庙(无僧尼)。

追溯历史看,1960年设立玉麦乡,1969年改为公社,1984年又改为乡,隶属于扎日区,1999年撤区并乡时成立玉麦乡,2009年10月成立玉麦乡人民代表大会。

在老乡长桑结曲巴家的院里,桑结曲巴(图右二)和大女儿卓嘎(图右一)、小女儿央宗(图左三)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

抵边放牧是对国土最好的保护

印度洋季风气候,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风景如画。平均海拔3650米,与拉萨相当,缺氧程度不严重。对于旅游者来说,如“小天堂”一般。然而,去一趟玉麦极不容易。

从西藏的首府拉萨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走,约400公里,能到山南地区隆子县。从县城再走197公里,经斗玉乡,顺蜿蜒而上的土路,翻过海拔4627米的日拉山山口,才能在缭绕的云雾中,看到几栋蓝顶藏式小屋和静静流淌的玉麦河。

从隆子县城出发到玉麦,一路上景色有明显差异:从光秃秃的石山到高山草甸,渐渐过渡到低矮灌木,最后在越来越湿润的空气中进入原始森林区。在穿越森林密布的河谷后,是一片很繁茂的湿地,那些横七竖八的巨型倒木就成了天然的拱桥。最后到了玉麦乡,你才会发现这里高山草甸、低矮灌木、原始森林、白云流水、牛羊满山,简直是美极了!

不过,来到玉麦乡,你也会发现,在玉麦看不到一块耕地。按理说,玉麦气候湿润,海拔只有3430米,比拉萨还低,为何无法耕种粮食呢?原来,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玉麦河谷北上,遇到海拔5000米的日拉山阻挡,造成玉麦冬季多雪、春夏秋三季多雨的气候特点。由于阴冷潮湿,光照少,就连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青稞在这里也无法结籽。

由于没有耕地,玉麦村民的粮食要靠玉麦人用畜产品和其他土特产去附近的曲松村交换。

这里虽然不能耕种,但是可以放牧,而且抵边放牧是对国土最好的保护。为了边民放牧管理牛群的安全,每隔一段距离,都有栅栏进行分区隔离。

目前,玉麦乡以畜牧业为主,出产酥油、奶渣和奶酪。每天天不亮,牧民就开始在外放牧,挤奶、提炼酥油和奶渣。事实上,玉麦人在中印边境地区放牧,起到了守护国土的作用。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玉麦有30余户200多口人。后来因为西藏政局的变化,到1959年玉麦解放时,这里只剩下桑结曲巴一家四口人。

这么少的人口,这么偏远的地方,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信而再次走入人们视野。在不久前,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桑结曲巴家的卓嘎和央宗姐妹专程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不会忘了我们。”央宗在信中说,“我们说的话总书记都能听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守边的信心和决心。”

总书记很快回信说:“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他还写道:“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亲手接过总书记的回信,姐妹俩难掩激动。“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是桑结曲巴的大女儿。10岁那年,卓嘎的母亲撇下两个年幼的女儿去世。桑结曲巴本来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回到西藏腹地,但他最后留了下来,还在1959年将自己的家从玉碓(意为“河上游的村落”)搬到了玉麦(意为“河下游的村落”)——往“麦克马洪线”方向前推了5公里。

卓嘎记得,搬到玉麦后,父亲用布条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并开始在家门口升起这面红旗。桑结曲巴一家三口坚守喜马拉雅山南麓升国旗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快传遍海内外,当时尚未婚配的卓嘎竟然收到了七麻袋的求爱信。

有一年,印军的直升机突然降落在玉麦,想将印度的国旗插在一个山头上。然而,面对桑结曲巴一家三口的坚守和抗议,印军怕事态扩大,只好悻悻溜走。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组织政策性迁入,陆续有几户人家自愿搬来玉麦,玉麦才发展到今天的9户人家。

1996年,隆子县委、县政府的援藏干部历尽艰辛来到玉麦乡,看望慰问老乡长桑结曲巴。在一张微微泛黄的老照片里,桑结曲巴看起来瘦小孱弱,但正是凭借他瘦小的身躯,为中国守住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国土。

2001年,77岁的桑结曲巴走完了他颇为传奇的人生之路。那一年,玉麦乡公路通了车,大女儿卓嘎接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玉麦乡的第二任乡长,一直到2011年才卸任。

卓嘎说,很多时候她不敢也不愿回忆过去的岁月,因为那是“野人般”的日子,如果没有父亲的坚守,她真不知道今天会在哪里……“从来没听父亲喊过苦和累”,正是父亲,给了她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勇气。可以说,在中印边境地区,他们是“不拿枪的战士”,以羸弱之躯,宣示着国家的主权。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地方就没有人了,中国的地盘谁来守护!”这是父亲临终前的话。卓嘎已经57岁,父亲要还健在话就该93岁。他们一家人的接力坚守,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对国的忠诚。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祝福,正在变成现实。据新华网的报道,如今,玉麦乡所有人家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乡里的4个家庭旅馆和4个小卖部都能使用微信支付。根据规划,明年玉麦要搬进来47户人家,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未来,玉麦乡所有群众将住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农家别墅”。乡里将并入国家大电网,告别依靠小水电站用电的历史……

猜你喜欢

卓嘎全乡国土
2010—2020年青稞应用技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还能陪你一小会儿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最美格桑花(剧本)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五星红旗,在卓嘎心中升起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