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何以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

2017-04-02

新传奇 2017年49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字文明

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早已陷入乱局;中华文明却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而中华文明的长河之所以奔流不息,很大程度上在它的发源时期便已经决定了。

中华文明的关键是“礼”

距今五千年左右,成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从那时起,中国的信仰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便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

中华文明的一些特质,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确立。其中“礼”至为关键。钱穆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是什么?它很抽象,它流淌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它也很具体,具体到青铜器、玉器等实物之上。

中国的“礼”通常被翻译作ritual,但二者很难对等。“礼”跟今天所说的礼仪、礼貌不是一回事,与风俗习惯也不是一回事。它贯彻于礼制,渗透于礼典,它与宗教息息相关,又参与了政治权力的实践。

“礼”的核心是等级,它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礼不下庶人,它与老百姓没有直接关系。这样的“礼”,有人希望继承发扬,有人斥作“吃人的礼教”。无论如何,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

卜工、陈剩勇等先生认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礼”,它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生,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汉儒何休有云:“中国者,礼义之国也。”在古人心目中,“礼”是野蛮与文明的分野、四夷与华夏的分野。

古书说舜出自东夷,禹出自西羌,周文王出自西夷,孔子“欲居九夷”,不管是否所谓“蛮夷”,只要接受“礼”,便可纳入“中国”。此所谓“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语),四夷皆可为“诸夏”,皆可为“中国”。

至迟在距今4300年的“龙山时代”,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和文化间的交融加剧,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已然确立。诸如牙璋、青铜礼器等反映精神文化的器物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可以看出中国境内诸文化同质性的加强。

“中国”不在于血统,不在于地域,更多地在于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强大的向心力和向外辐射的影响力,均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中华文明不是西来的

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

那么,中华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

但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向外扩散,中华文明西来说逐步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当时,中国不少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心空前薄弱,因而对西来说深信不疑。

“西来说”也在暗示:中华文明落后于西方,由来已久。但是,事实证明,中华文明不是西来的。

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56个民族,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

一万多年前,“末次冰期”结束,温暖的间冰期到来,揭启了新石器时代的序幕。真正有识别度、确立人类文化基调的“文化”,是在此时开始发生的。

而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上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兴隆沟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文化”,都是自主发生的,它们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另外大约在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文化的发生,根植于上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它是本土发生的文明。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肌体。

据英国考古学家丹尼尔的说法,世界独立发展的文明主要有六支,分别是古代的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中美洲和安第斯。是为六大原生文明,中华文明是其中之一。

中华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华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华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华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后,并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性质。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以其连续性著称于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数千年来有着一贯的发展脉络。即便是没有受过古文字训练的现代中国人,也能通过字形猜出一些甲骨文、金文。而古印度哈拉巴文明的文字至今无从破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若非罗塞塔石碑、贝希斯敦铭文这样的材料被发现,可能仍无法解读。

之所以如此,因为文明的承载者——人变了。埃及和两河流域,如今是阿拉伯人的天下,语言、文字、宗教早已改天换地。至于年代相当于中国“龙山时代”的哈拉巴文明,则因为某种原因消亡,现在的印度文明是后来者雅利安人创造的。

中华文明何以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呢?

饶宗颐先生曾指出这与汉字的特点有关。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经典通过文字传承,民族精神通过文字延续。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中华文明的一大主干。而儒家,正是三代大传统的主要继承者。

汉字至迟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但甲骨文不过是商人的占卜记录,由于刻在龟甲、兽骨上,才得以保存至今。李学勤、裘锡圭等古文字学家都已经指出,商代的主要书写载体应该是竹简。而简册易朽,难以保存下来。

甲骨文以形声字为主,已然是很成熟的文字体系。很难想象,汉字一生下来就是“白胡子老爷爷”。

良渚、陶寺、二里头等遗址也发现了不少刻划符号,有的可以成句连读。这些符号见诸陶器、玉器等器物,也是出于载体的特殊性而偶然存留至今的。它们很零散,也很难释读,但至少提示我们,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或许可以进一步上溯。

有的文明覆灭之后,原来的人可能还在,但文化上却被征服者彻底同化。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征服与被征服,中华文明却没有因此而断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原和荒漠,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虽有接触,但相互间的交流与冲突总体来说并不显著。强势如阿拉伯帝国,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危机。诸如波斯这样的重要邻国,则长期与古代中国维持良好的邦交关系。

至于中国境内的各族群,很早便相互交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不同族群之间虽然互有争夺,但都普遍对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有深切的认同。因此,无论哪个族群建立王朝,都会自觉接过中华文明的接力棒。

多元一体的格局、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保障。可以说,中华文明的长河之所以奔流不息,很大程度上在它的发源时期便已经决定了。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字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文字的前世今生
请文明演绎
热爱与坚持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