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
2017-04-02张应岳
张应岳
【摘 要】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日见重视,但是,高中文言文阅读备考一直存在“高效低耗”“少慢差费”的现象,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今天,文言文阅读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提高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效率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教学;备考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培养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课标要求落实到具体文言文学习中,就是要在正确读懂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多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的一般与特殊用法和名篇句段名句,以便在阅读教材外的文言文时能进行知识迁移,达到较快读懂之目的,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理解与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提出要充分理解常用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
在充分理解的同时,还要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筛选文章的信息,归纳内容的要求,根据中心意思,从而得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材知识整合、夯实文言基础
每天读一篇文言文名篇,具体内容为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至必修5中的教读课文,通过两读一做加以积累。
古語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言文学习也要常读常新,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因此复习时要同时做到“两读一做”。
“两读”即读课文,读注释。读课文,从标题到作者、到正文内容,逐字逐句反复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进而背默无误。读注释,认真读,注释里有实、虚词及其它难解词句的解释,更有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读,要读熟并重点强记。
“一做”,即做每一篇讲读文言文知识的梳理。梳理其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同时逐步掌握高考常考的十八个文言虚词。
这一步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有了这个基础,课外文言文阅读才有了可供迁移的知识,才可能达到死去活来的效果。离开了“两学一做”而谈文言文的教学与复习,犹如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三、针对性讲练,针对高考题型,进行精细讲解,强化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为四题,断句、释词、古代文化常识、文句翻译。新调整的高考语文考纲有强化古代文化常识的意向。因此,读懂课内必读文言文及文下注释,完成语感培养,积累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句式及古文化常识,掌握快速品读、解题技巧,成为突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这一重点与难点的当务之急。
1.选择题
第三题概括选择题是选其中错误的一项,其它三项均为正确的项,因此可以帮助理解全文要点,进而大至读懂全文。具体解答此题时,可用审读题干、跳读正文、找到原文对应句段、比较原文与选项之异同“四步法”,从而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的选项。之后,再做断句题,因为大至理解了全文内容,明了文中的人和事,根据下上下文,及相关的实虚词,提示语,就能较容易地解其句读。释词和古代文代常识题,除了根据上下文解题外,更重要的要靠平时的积累,要靠复习时教材中文言知识的梳理和强记。教师还可利用课件,帮助同学们梳理记忆高考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从而有利于考生考场上迅速答题。
2.翻译题
在多读培养了相当的文言文语感、多记积累了相当的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经过前三四题的选择题的解题,对全文内容大至了解了,再翻译指定语句,用以下方法就能轻松搞定了。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为:
(1)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现代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也不必翻译。
(2)补。文言文中习惯省略介词(如“于”)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
(3)换。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4)删。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或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均可略去不译。
注意:在偏义复词方面,同学们必须明确: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翻译这类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了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解释就不至于出错。
(5)调。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数词、副词或介词结构充当句子的定语、状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6)猜。遇有陌生词语,在留、补、换、删、调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最后一招,就是根据语境以及上下文,大胆猜测,果断答题。
参考文献:
[1]冯明才.郑立群.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J].吉林教育.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