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2017-04-02高哈连
高哈连
【摘 要】缺乏了情感关注的历史教学是苍白无力的,也是没有实际效用的。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情感渗透。我们要坚持正面引导,增强学生做有用的人的信念;要活化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要借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养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此课程定位不仅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而且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尽管设计得较为科学、全面和完善,但其实施最终要体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怎样达到历史教学的知情和谐统一呢?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名言阐明了乐学情感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本人拟从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略谈自己对以情优教的几点想法。
一、激发情感波澜,增强感染效果
我观察了许多老师的课,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通常会为逝去的历史画面进行最动人的着色,他们讴歌时富于激情,谴责时寓于愤恨,毫无疑问,他们的声调、表情等对学生接受效果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惊叹之余,在教学中我试着在语言上下功夫,《九一八事变》导入时,我做了如下设计:播放《松花江上》,用字幕逐字发送歌词,用低缓的音乐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让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侵占我东三省的愤懑;以及家破人亡的惨痛。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然后我用低沉的语调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如果换作平铺直叙的方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这次成功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在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都能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二、设置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对初中生来说有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因为他们经验、阅历都不够。如果课堂上我们老师总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相反,如果我们教师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境或渲染一种氛围,把思绪带回从前,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我组织学生布置记者招待会,对“张謇”先生进行专访,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更加感受到先生的爱国热忱。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调动了学生主动体验历史的情感。
三、巧借歷史人物,培养坚强意志
倘若说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缺失的话,我想坚强的意志是列在第一位的。家长的百般呵护、物质的过度充盈,让学生除了发愁学习,可能不知道任何愁滋味,面对一点点挫折,便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甚至会寻死觅活。面对这种情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用教材中具有坚强意志的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情感渗透。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对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做的努力,用年表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在改革主张未被采纳之时,在起义失败面前,在革命果实被篡夺之际……孙中山先生从不放弃,他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先生如一座丰碑,让学生重新定义了困难,为学生坚强意志的树立确立了榜样。而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我更是提前布置学生开展了“长征知多少”长征故事搜集活动,无论是张思德尝“百草”还是马背上的小红军,还是13岁的小红军小兰,不同的故事,却是同样的震撼。坚强的人物事例还有很多,这些人物虽然身处的时代的不同,他们身上的坚强却是恒久远的。通过借用这些历史人物事例,坚强情感渗透了然无痕。学生认识到时代不同了,但是骨子里的品质不能丢,坚强要从小事做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我认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被学生接受与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中浩瀚广博的人类文明史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素材,也给我们提出了太多有现实价值的思考问题。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课堂这个桥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正彰显历史学科人文价值和底蕴,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探究质疑精神。我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课堂教学中用历史丰富的知识和内在的人文价值去触动学生的心灵,用情感策略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健全人格,最终达到以情优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宏东.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快乐阅读,2015,10:10.
[2]印秋平.润物细无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4,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