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7-04-02梁亚志
梁亚志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为社会服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盲目扩招,使得学生在学习及后期实习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及实习设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校企合作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改善措施
高技能人才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产业变革的内在动力。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及基本技能,对于学生长远能力的培养并未考虑,这就导致了高技能人才需求与产出的矛盾,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学校和企业构造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校企合作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的制约
人们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学历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在就业方面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方面都远不如管理人才及高学历人才,这就导致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精神倦怠,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技能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且社会地位较低,家人对于他们从事的工作也没有给予支持,反而是要求他们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自热而然就不会让其子女从事类似的工作,抑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2.学生专业知识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以学生的初次就业为培养重点,在学校片面的强调特定岗位和特定企业的需求,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也是根据岗位所选定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特定岗位所需的技能,而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没有接触,这就导致学生只能适应一般性的工作岗位,缺少自身能力提升的知识基础,限制了学生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只需要掌握技术技能就可以,所以他们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逃课,且课下不认真完成老师的课后作业,这使得学生很难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限制了成长的空间。
3.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不全面
大部分企业并未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也没有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机制。有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制定了一些高职院校实习生和毕业生实习的文件,这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周期长、成本高的工作,且培养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高技能人才,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过程及制定相关的培养制度。有的企业即使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从现在利益出发,并未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培养规划,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4.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首先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其技术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专业性的指导和先进的硬件投入,而企业为了节省培养成本,在培训时往往缺乏经验及先进的设备,使用落后的方法和设备对学生进行培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高技能人才还要培养其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企业完全忽视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只寻求当前的利益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能力,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当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时,就会开始裁员,既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的改善措施
1.转变传统观念
首先学校、企业、家长及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从根本上认识高技能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性。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技能,且有符合职业及社会需要的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求;家长要从经济上以及生活上支持学生的技术选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及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学生要认识到将来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荣,所以在学校里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要认真对待实践培训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企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平,还应该制定相关计划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创造必要的条件,成为人才培养的永久受益者。
2.完善教育培养体系
首先要完善教育培训内容,院校到行业、企业调研高技能人才规格、标准及内容,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吸收和借鉴行业及企业的意见,由行业、企业专家负责制订高技能人才的规格、标准,由高级技术员负责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作为确定培训内容的主要依据,学校制订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使课程内容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相适应;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针对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不足的特点,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参观学习来掌握专业技能,在教学中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院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把生产、科研的新技术带给学生及教师,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单一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是不能真正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及岗位需求建立多种培训模式,只要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的模式就是合适的培训模式。多种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被培训人员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保障。
3.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指导,更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及职业能力。职业指导对于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入学前、学习中及毕业后的几个阶段,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是从业者的指路灯塔。现在纯粹的操作技术工越来越少,从业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技术工作的发展,所以院校要让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就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知识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另外学校要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操作技能。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于职业的认识与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院校要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准确把握职业发展的趋势,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培训工作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及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首先是选择合适的企业,其次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院校要先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寻找相应的切入点,从而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应该明确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把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既要制定短期任务,也要确定长远的目标,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制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对于技能培训的资金企业可以依據法律规定,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作为教育培训经费,还要加大自身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基金,同时要制定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培训资金用到实处。企业要提高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把职业技能和岗位职称联系起来,建立培养考评机制,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工作怠慢的员工要进行教育批评,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和成长与激励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总结
本文先对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传统观念的制约、学生专业知识薄弱、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不全面、培训效果不明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燕.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技能人才培养—以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J].职业,2013,(3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