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维度凝视下城市公示语英译规范的中和观
2017-04-01熊力游
熊 力 游
(长沙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3)
多向维度凝视下城市公示语英译规范的中和观
熊 力 游
(长沙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3)
以凝视理论为基础,论述了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主要手段之一的标示语是一种静态的、被动式的自导解说结构;英汉双语乃至多语的标示在发挥对外宣传和服务的同时,也处在多向维度的凝视之下;对公示语的英译从追求双语标示在公共场所内的整体效果,到平衡多向凝视方之间的需要而采用的翻译方法,再到各方之间微妙关系的协调,都需要译者多维的思考。认为中和观强调不同事物、因素之间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关系,可为城市公示语翻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中和观; 公共标示; 英译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的新平台,而公共场所的双语标示无疑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无声语言。作为一种静态的、被动式的自导解说结构,公共场所标示在于通过图形和文字与人们交流信息,发挥着介绍、标记、引导或警告等作用,在功能类型上体现为表达功能和指令功能,而双语标示内容的表达方式、标示的选用手段等则展现了其呼唤功能和美学功能。更不用说,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发挥着宣传形象、交流文化、倡导文明的传播功能。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中最基本、应用最广的认识、了解和运用相关设施的重要工具,公示语的英译规范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正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所说,推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提升我国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公共场所的英语标示从设计到落地涉及到诸多群体,标示上展示的双语文字信息也处在多向维度的凝视之下。如何在多维凝视下协调翻译手段,规范标示,发挥标示在城市公共场所的作用,值得翻译工作者探讨。
一、 多向维度凝视下的中和观
凝视理论最初由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提出。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福柯将“规训”描写为一种特殊的权力。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在全景敞式监狱系统里,监视者对囚犯的凝视(监视)是一种带有权力意志的观看方式 。不仅能监控囚犯的身体,更规训着囚犯的灵魂。“凝视”体现的是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权力话语[1]。然而,一些理论家不满足于这种向下看的控制性凝视,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话语。他们试图用平等的愉悦的多边凝视取代极权的沉重的单向凝视。1990年,英国社会学家厄里借用福柯的“凝视”概念,提出了“游客凝视”(tourist gaze)。这是一种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凝视与被凝视关系,厄里将凝视定为旅游者愉悦的体验,它使旅游文化“自我异国情调化”。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视觉和摄影行为规定了凝视的对象,即东道主及文化。而以色列学者达亚·毛茨提出的“东道主凝视”(local gaze)和“双向凝视”(the mutual gaze)概念,着重考察了东道主凝视和游客凝视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提高了“凝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不管是游客凝视,还是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等, 都是将一方置于另一方的权力的场景中。就公共场所标示而言,一方面,它由城市规划者专业化建构,是一种被规划的凝视;另一方面,它时刻都在政府主管部门、外来客人、城市主人等凝视下,又是一种“被凝视的凝视”。处于多向维度凝视下的标示翻译过程,涉及到了规划者、编译者、阅读者,甚至包括牌示始作者和代理商等诸多的一方被多方凝视,或相互凝视的多位状态,在这种也许连其自身也未意识到的多维凝视下,知识、权力、话语等现代性特征发挥着各自作用。就译者而言,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对所译内容负责,在翻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大脑“凝视”读者,揣摩读者的心理而实施相应的翻译行为。同时,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也得顾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或更强大的话语权。虽然一些译者往往出于自负故意忽略来自各方的注视,但是各方的凝视仍然会介入其翻译行为,译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相关方的期望和想象行事,在此状态下的伦理思维和行为,直接动态影响着静置标示的翻译质量和效果。
“中和”是中国古代素朴的辩证思维观,贯穿于事物发展始终。首先,它是一种方法,是处理事物、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案。它强调的是不偏不倚。其次,它是一个关系概念,是不同事物、因素之间协调、平衡、有序的关系[2]。牌示的制作使英译的过程处在多维凝视之下,面对具有差异性的需求和观念,翻译方法的执两用中,能更好满足不同需求。
二、 多维凝视下公共场所标示的“中和”翻译观
1. 翻译认识的整体观
中国古代哲学一向从整体观出发认识事物。无论是 “物无孤立之理”或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以及“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皆强调事物只有处于和谐的统一关系中才是最佳的发展状态。受这种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华文化一向以和谐为美。城市公共场所牌示也不例外。在传递知识信息、发挥服务功能的同时,牌示也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从外部看,各类牌示在公共场所中得体、适宜的静态表征不仅能带给人们美感,还能增加城市的整体和谐感。从牌示内部看,各类标示的表征所包含的文字视觉设计,保证了其传达的有效性、识别性和美观性。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与外来沟通的不断加强,许多城市将牌示设置为双语甚至多种语言,为外国客人提供了便利并彰显着城市的友好。由于中英文分属不同语系,有着不同的语言结构,公共牌示的英文翻译显然不是“一对一”的死译,也不是自由散漫的胡译,而是根据牌示的功能和特征进行的恰当翻译。中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表征事物存在状态的适中与合适。“中”指恰如其分,不走极端;“和”则是从整体观出发,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3]。公共牌示文字视觉设计强调文字内容在符合标准前提下的简要性,字体、字号、间距等的有效性和识别度,以及双语文字与主题、风格、环境等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无论在哪方的凝视下都体现其合理且和谐得体。
首先,标示牌上双语文字的数量结构应该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由于牌示的空间有限,文字表达应简明扼要,直观通达。比如提示牌“闲人免入”,四个字既简单又明了,按照翻译的对等原则,译为“Staff Only”比“Access Forbidden to All Unauthorized Persons”更符合双语牌示的译写风格。同理,“车位已满”译为“Parking Space Is Not Available”就不如 “Full”或“Occupied”。因此,对于警示、提示、告示类牌示的英文翻译,既不宜大篇幅的文字介绍,也不宜草草而行,要突出重点,恰到好处。其次,中和观的“执两用中”强调实践中采取适宜的方法,“适宜”则包含着一定的尺度与规范。标示语广见于城市各公共区域,不可避免会存在相同内容,尤其是通名。翻译的规范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其中“忠实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读者,忠实于译文。比如对于城市路牌上的通名“路”的翻译,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了“RD., Rd., rd., LU, Road,ROAD”等多种,这是对译文的不负责;而“汽车西站”在不同方位或路段上则出现“Automobile west station”“West Bus station”“The Western Station of Automobile Transport”和“WESTERN BUS STATION”等不同译法,则是对受众的不忠实。这样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的译文增添了外来者的困惑,反而起误导作用,也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采用官方的译写指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牌示的识别度宜适中。图形的识别性以符合人们的理解习惯和审美习惯为尺度,色彩的运用以不产生视觉疲劳为宜,而文字的字体、字号、间距等显现也应适度得体,比如汉语采用简洁概括的无衬线字体,英语使用Times New Roman这种过渡型衬线,均能突出文字平稳、规范的风格。公共场所标示的翻译除外部表象在数量、形象上要与环境及人们审美等切合外,文字更应注意内外兼容的整体观。这涉及到翻译的方法问题。
2. 翻译方法的中庸观
从城市规划层面看,采用双语标示是城市公共领域整体的一部分 。从翻译行为角度看,是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翻译目的论关注的重点是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游客在文化背景、认知心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对牌示内容、形式等的理解和接受也存在着认知和情感上的不同,因此,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经常处于怎样平衡对原文忠实和对读者期待忠实的两难境地。“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中庸”强调人们在处理矛盾对立的事物时, 要把握一个“度”,既不要“过”,也不能“不及”。这种思想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
例1 友谊关楼两侧均修建有城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为单边直立式城垛,内侧为不规则石块砌就的步阶。
译文 Ramparts on both sides of Friendship Pass were initially built during the regime of Yongle Emperor in Ming Dynasty, thus boasting a history as long as 600 years. They are single-sided battlements, the interior side being stairs made of stones of irregular shapes.
例1是友谊关一则古城墙的介绍牌示。友谊关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之一,是中国南疆边防要隘和战略要地。牌示原文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有:友谊关古城墙的历史;基本形状和结构。从译文看,在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满足了英语读者的语言和思维习惯。首先,在处理“古城墙”一词上,译者并没有照葫芦画瓢译成“the city wall”,而采用rampart,既展现了友谊关作为一个关隘的防御功能,也为外来参观者提供了准确的功能信息。其次,译者较好把握了原文的信息重点,将原文中5个小句通过采用分词结构(boasting…, being…)辅助SV结构分别表达了两层意义,主次分明,逻辑关联严谨,同样满足了英文读者“重形”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显然,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所进行的调和到位,既识别了原文的意义层次,又符合了目的语的习惯和规范。
许多城市公共场所牌示一味固守中文形式而忽略了译文规范,采用一些华而不实,或者虚且空的表述,也许能满足权力凝视下的要求,而在主要凝视者——享受牌示带来服务的外来客人——看来,往往形同虚设,这显然不符合中庸之道。虽然中庸观强调的是允执中道,但也不是盲目地折中,而是翻译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零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或称为变通性翻译,是译者在遵循原文主要信息的前提下,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文化、心理期待为目的,对原文本进行的编辑整理。这种灵活性变通体现的正是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
例2 这块位置,我们已经帮您踩过了!
译文1 This area we’ve already done it for you!
译文2 We’ve already stepped on the area!
译文3 This position we have already done it for you!
译文4 This area has been tested. It’s safe.
自各地发生多起公共场所电梯事故,尤其是某商场自动扶梯踩踏事故后,管理者出于让顾客安心考虑,在众多公共场所自动扶梯出入口设立了双语提示牌。但多种译本的出现则反映双语标示的欠规范。例2的译文1~3虽译出了原文的意义却易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困惑,增加对电梯安全度的不信任感。中文的表意性对于国内顾客来说完全可以理解,无论是商场还是超市都是想说服顾客放心使用电梯,因为电梯检测过了,是安全的。如果非要体现对国外顾客的关怀,则译文4没有拘泥原文,或者“This escalator has been safely approved”,都通过变通表达了这层意义。而这种选择性地对文本格式、相关内容等进行调整,以迎合读者的凝视折射出来的偏好,也反映出目光凝视下对权力的调和,即掌握翻译大权的译者不可能忽视来自其他各方的凝视而独断行事,用福柯的话说,其权力通过严格的监视来实施,“任何一个目光都将成为权力运作的一部分”。其实,笔者认为,在这种语境下与其引起疑惑和不解甚至潜在的不信任或危机感,倒不如不采用英文翻译。毕竟,电梯事件是内部应该重视之事,公共场所标示的英文翻译具有对外引导、宣传等功能,这种不翻译之处理也适合外宣翻译的内外有别原则。“增加中文里没有的背景,(或)删去可能引起误会的表述,是当今对外翻译需要特别注意考虑的问题。”[4]
3. 多维凝视下译者的调和观
目前对公示语翻译不规范的学术质疑或批评,主要包括译文质量和译者行为。笔者认为,对译者的指责有些牵强,因为城市双语公示语的完成是多方协作的结果。译者通过与相关者的沟通和共同合作进行翻译活动,后者的活动对译者的行为势必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活动控制着译者的行为并影响译本效果。一种影响来自于原文本的操纵者或委托者,他们决定文本的内容,并提出翻译的要求。他们除操控内容外,还控制着语言形式、整体布局及翻译工作进程。译者与委托人之间需要一种调和。从牌示的格式编排,诸如样式、体例、字体、行间距到内容的增减、厚薄、虚实等要求,再到译文的核实和翻译质量的监管,双方都应达成共识。尤其在网络时代,译者要利用网络与委托人沟通,通过网络了解委托人的翻译要求,接受原文,传递译文[5]。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译者要考虑受话者,考虑受众或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目的语读者,以及他们的期待与交际需求。因此,另一个对译者行为影响较大的相关群体是文本接受者。尽管译者在编译中不能与接受者直接沟通,也稀有来自于他们的信息反馈,但他们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译者不能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和期待。切斯特曼[6]认为,翻译的伦理要求构建译者和委托人或其他任何参与此项目者之间的信任,减少相互间可能产生的误解。他提出了五种伦理形式,其中“交际伦理”强调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追求平等的良性互动。
例3 老弱病残孕专座/席
译文1 For Those Who Are Old, Weak, Sick, Handicapped or Pregnant
译文2 Seats Reserved for Senior, Children, 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
译文3 Reserved Seat for Elderly, Weak, Sick, Disabled and Pregnant
译文4 Seat for Passenger in Need
译文5 Courtesy Seats
在享有“礼仪之邦”的中国,类似例3人文关怀的话语到处可见,在国人看来,备感温馨。但是受个人主义文化影响的外国人强调个人身份、个人作用、个人的独立性;在社会行为方面,“以个人取向”的社会结构着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及成就。而“老弱病残”在他们眼里意味着对相关权利的丧失,是他们较为忌讳的词汇。由此看来,译文1~3没有顾及到读者的文化和心理,难以为其所接受;译文4基本符合西方偏重实用性信息[7]的思维。而译文5不仅简练,符合标示语的翻译风格,也考虑了读者的感受,同时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可谓一举多得。
当双语标示规范化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争执、纠纷乃至冲突时,“中和”是处理各种矛盾和平衡或协调多种关系的基本原则。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教化了多种矛盾中的“以和为贵”,通过相互间的对话、协商和调和而达成和睦一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首先是调和者,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调和,在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调和,在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调和,还需要与相关职能和管理部门协商公示语的整体效果,等等。因此,译者工作中除了需要中庸翻译方法外,还需要有一种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态度和原则,以“中和”的思想坚守翻译的规范与伦理。《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所强调的就是“至诚”的人生态度。“至诚”才能“致中”。而“致中”“至诚”的修养之道, 即“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其次,译者在遵循中和理念时,应秉承“和而不同”。既不盲从委托人或管理者的指令而与翻译之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也不刻意迎合目的语读者之喜好而置公共标示功能于不顾,而应在尊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既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必须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保证翻译交易中所有方之间的合作,以获取共同的利益。可见,标示语翻译过程包含了各利益主体间的凝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的目光投射乃至监视下的译者活动,不再是译者的一枝独秀,而是与原作者、读者、委托人、经销商等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沟通。
三、 结 语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作为一种对外服务的手段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研究多针对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等现象探讨翻译的功能与策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双语标示在施展多种功能的同时也处在多方的凝视下,对双语标示不同的心理、目的和态度需要译者采取一种朴素的认识观和方法论。除了在翻译方法上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外,也得顾及双语标示表征存在状态的适中、合适与合理。此外,标示的制作和翻译过程涉及多种人际关系,需要译者有“中和”的理念和手段协调。2017年6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旨在通过制定实施语言文字标准,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增强“一带一路”软联通实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包括10个部分,规定了交通、旅游、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信、餐饮、住宿、商业、金融共13个服务领域的英文译写原则、方法和要求,于2017年12月1日实施,将对城市公示语双语乃至多语翻译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1] 刘丹萍. 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 旅游学刊, 2007(6):91-95.
[2] 周来祥. 三论美是和谐[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3]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 社会学研究, 2001(2):33-48.
[4] 黄友义. 中国站到了国际舞台中央,我们怎么翻译[J]. 中国翻译, 2015(5):5-7.
[5] 方梦之,毛忠明. 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7.
[6] CHESTERMAN A. 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 The Translator, 2001(1):139-154.
[7] 张双江. 从平行文本看汉英旅游景介之差异[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370-373.
【责任编辑祝颖】
WayofMeanamp;HarmonyinTranslationofPublicSignsunderMulti-DimensionalGaze
XiongLiy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 China)
Public signs serve as a static and passive self-guiding interpreting structure in public areas and are under multi-dimensional gaze. Thus,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involves multi-dimensional considerations. A translator cannot ignore the integrated effect of signs in the overall area, the methods to be adopted,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takeholders. The concept ofZhonghe(mean and harmony), laying stress on the harmony and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ma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igns in public areas.
way of mean and harmony; public signs; English translation
2017-07-27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WLH0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7C0140)。
熊力游(1963-),女,湖南益阳人,长沙大学教授。
2095-5464(2017)06-0734-05
H 319.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