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017-04-01镡鹤婧

关键词:恩格斯家风马克思

镡鹤婧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镡鹤婧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发展形式、发展动力和构建家庭和谐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家庭建设尤其是家风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不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看家待风建设,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家风建设。这必将有利于我们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和谐;中国梦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设想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家庭问题的研究。从总体上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家庭的形成与变迁,并从中寻找家庭的本质和家庭变迁的根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家庭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我们分析家庭问题、从解决社会问题的角度出发解决家庭问题的理论依据。当前,家庭形式和家庭结构等虽然发生了变迁,但是,家庭是社会细胞的属性没有改变。建设和谐家庭的根基在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要努力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1]

一、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当时所掌握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基本材料出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阐明了家庭的本质、家庭的发展形式和动力,批判了家庭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提出了构建家庭和谐的基本方法和根本途径。

第一,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任何事物首先都是客观实在,家庭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材料来考察和阐明家庭,而不应该像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据‘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阐明家庭。”[2]532一方面,家庭是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2]532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段话中也可以看出,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进行的形式。另一方面,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532家庭就是在人生命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抗。”[3]58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与社会相互依赖,彼此不能独立存在。家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只有在社会的维度中,家庭的本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脱离社会的家庭,只是抽象中的家庭,只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可见,家庭生活是社会中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首先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存在,家庭的真正内涵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才能体现出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形态,通过研究家庭就可以体察社会中包含的对立与矛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个体婚制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就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和矛盾的本质。”[3]66“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27,而最初的对立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对立。“文明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是两重的”[3]67,个体婚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在这种进步中“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压抑而实现的。”[3]67可见,文明时代的家庭就是整个文明时代的写照。总之,家庭是多层次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家庭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家庭的发展形式和生产力水平是家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读批判巴霍芬的《母权论》、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勒土尔诺的《婚姻和家庭之进化》、韦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班克罗夫特的《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民族》、沃森和凯的《印度的居民》、马·科瓦列夫斯基的《家庭及所有制的起源和发展概论》、霍伊斯勒的《德意志司法制度》、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等人类学家、旅行家、史前史学家、比较法律学家的著作认为,家庭并非没有经历任何历史的发展,并非像《摩西五经》中提到的家长制是最古老唯一的形式,家庭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多种形式。“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3]35,这种家庭是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的群婚家庭,虽然这种家庭形式已经不存在,但是夏威夷的亲属制度证明了它一定存在过,家庭形式的全部发展都是建立在血缘家庭基础上。普那路亚家庭是家庭发展的第二种形式,这种家庭在血缘家庭的基础上,进一步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定的家庭范围内的共夫和共妻”[3]38,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发展过程中的最高阶段。在群婚家庭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没有血缘关系的婚姻生育出来的后代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更为强健,因此人们防止近亲婚配的意图逐渐强烈,婚姻禁规越来越多且日益复杂,这样就出现了对偶婚。对偶婚是由一男和一女组成的暂时的、松散的、脆弱的、不稳定的家庭,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婚姻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增强,为了使亲生子女继承自己的财产,家庭形式再次发生了演变,出现了专偶制家庭,它比对偶制家庭婚姻关系更为牢固,但是“专偶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专偶制。”[3]63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依然拥有对婚姻不忠的权利,而正式的妻子却要对丈夫保持贞操和忠诚。真正的专偶制只有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时才会真正实现,因为已经消除了选择配偶的一切附加的经济方面的考虑,相互爱慕是男女双方结合的唯一动机。纵观家庭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家庭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极低,家庭的形式是血缘家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希望把财富传给自己亲生的子女,家庭形式逐渐演变成专偶制家庭。只有实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消灭私有制,专偶制家庭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使家庭关系日益不和谐。和谐是对立统一的特殊形式,体现了事物的均衡、协调、稳定,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和谐同样是家庭的本质属性之一,家庭和谐包含了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家庭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但是,在家庭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现象日益增加。当家庭的形式处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婚家庭的时候,“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3]48,她们被看作真正的贵妇人。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逐步确立,夫妻双方在家庭中地位日益不平等。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家庭中,无论是婚姻的缔结还是婚后夫妻双方的生活,都充满了虚伪性和堕落性,“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4]45从表面看,婚姻的缔结是双方自愿的结果,结婚以后双方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这只是资产阶级法律上的字面规定。资产阶级家庭婚姻的缔结是由当事人的阶级地位决定的,是权衡利害的婚姻,资产阶级子女的婚事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他们实质上并无结婚自由。男女双方在结婚后也没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资产阶级婚姻家庭无关爱情。至于亲子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4]45家庭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同样表现出不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4]39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驱动,生产者只顾赚钱,不顾对自然的保护,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被“破坏”,家庭与自然关系也表现出不和谐。

第四,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家庭和谐的根本途径。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私有制,人类家庭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将会得到解决。一是家庭成员间的不和谐将会得到解决。由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家庭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婚姻家庭的经济基础。由当事人的经济地位和财产决定的买卖婚姻、金钱婚姻、权衡利害的婚姻将不复存在。“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它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3]85,真正的爱情、男女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得到实现。二是家庭与自然、社会的不和谐将会得到解决。在共产主义社会,因为追求利润的动机已不复存在,人们不会再盲目扩张,人们积极认识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将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三是人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将会得到解决。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将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0

第五,提出构建家庭和谐的基本方法。关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主要包括夫妻关系的和谐和亲子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夫妻关系的基础是真正的爱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谓真正的爱情,就是夫妻双方要有共同的社会理想、相互爱慕、爱情与义务要保持辩证的统一,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真爱,真正的婚姻自由是因爱而缔结。人既有结婚自由也有离婚自由,但不能草率离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应时刻体现着最贴心的爱,在对子女的爱中体现着平等,在教育的内容方面应体现着全面性,“即在智育、体育、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应受到相应的培养,应该让孩子们受到广泛的教育。”[5]631-636关于家庭外部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外部关系的和谐主要包括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与自然的和谐。对家庭的认知不能脱离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家庭具有不同的本质与内涵,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家庭与自然也是和谐统一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家庭的存在与发展建设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应“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926在此基础上,人们应学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科学分析与预见,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家庭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家庭领域废除了封建的家庭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夫一妻制。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从保守迈向开放、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家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家庭结构上,由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转化为以两代人为主的核心小家庭;在家庭形式上,由单一化逐渐转化为多样化;在家庭功能上,消费功能、教育功能逐渐增强,生产功能、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家庭关系轴心的变化上,由亲子关系逐渐转化为夫妻关系。在家庭观念上,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打破,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等原则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

根据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实际情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本质、家庭和谐、妇女解放等一般原则,与我国各个时期家庭发展的实际情况、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反映中国文化特质与价值取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的家庭理论。关于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构建,毛泽东认为爱情是婚姻的中心,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不仅要地位平等、意志自由、人格独立,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志趣。婚姻以恋爱为基础,结婚之前热烈恋爱,婚后应依然充满着恋爱。婚姻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夫妻双方应有高尚的道德生活。对于亲子关系,毛泽东始终坚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他们沟通,他在对子女关怀和爱护中体现了深沉的父爱。邓小平特别珍惜家庭,曾指出:“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母子女关系等等。”[7]294江泽民认为,应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纪律法制教育。父母对子女尤其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塑造子女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品格,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轻视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8]332关于家庭功能的优化,邓小平强调家庭的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他总结了我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实事求是地作出了“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正确结论,强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根据中国国情,邓小平提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同时借鉴国外经验,鼓励和提倡家庭养老,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关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毛泽东在多篇文章中阐明了家庭与国家的辩证关系,提出只有国家独立,才有个人美好家庭,国家独立,需要每个人的奉献,个人美好家庭的建设需要融入到建设新国家的过程中。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指出,全国大多数家庭家境艰难,只有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的两重政策,提倡人们要外出做事,进工厂、进军队、进学校,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而走出家庭正是为了拯救、保全、巩固全国劳动人民的家,实现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美国侵略朝鲜,毛泽东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强调要善于持家、勤俭持家,增加家庭积累,把家庭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胡锦涛提出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家庭不能脱离社会有机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同样不能脱离家庭这个细胞而存在。只有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细胞健康、富有生机和活力,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家庭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如果家庭这个社会基本细胞带有病毒,势必感染其他细胞,并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和谐。同时,社会和谐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只有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有效协调、不断创新、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根据全国妇联宣传部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中国和谐家庭建设问卷调查”显示,“婚姻自主、感情认同、和谐幸福是我国当前城乡家庭关系的主流”[9]5,“我国广大家庭的生活理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总体一致。”[9]7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现代性全球化和本土社会转型两股力量的交叉结合”[9]305,家庭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家庭暴力对妇女权益的损害,过度追求金钱导致家庭关系淡化,自由主义膨胀导致网婚网恋、代孕、试婚等现象日益泛滥,中国传统的养老育幼的家庭美德的逐渐缺失,部分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家庭腐败等。面对这些家庭问题,习近平及党中央用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家庭思想,力求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逐步实现当代中国人的家庭幸福梦。

第一,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之所以从家风家教视角切入就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二者不仅有内容的共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也是优良家风家教的主要内容,而且以家风家教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其举措更加具体、内容更加鲜活。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将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人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如果没有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那么就难以践行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人格基础,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良好家风含有责任、感恩、包容、宽容、平等、自由、独立、民主、自律等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是个人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源泉,对个人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内容和素材。因此,以良好家风为切入点,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就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鲜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贴近百姓生活,以点带面,塑造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主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个人价值追求逐步发展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第二,发挥妇女、妇联组织在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要求妇联组织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独特作用。在当代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妇联对发挥妇女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推进良好家风家教、引导妇女儿童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优势,是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核心之一。妇联应该积极联合各级相关部门,诸如各级团委、其他妇女民间团体等,定期召开会议沟通交流信息,扩大妇联组织的覆盖面和社会基础,积极创建各类家庭实践活动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在广大妇女中形成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提升妇女自身素质。

第三,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习近平深受父亲习仲勋节俭、子女不搞特殊化等优良家风的熏陶,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简朴生活,他告诫亲朋好友不能打着他的旗号从事任何商业活动,否则六亲不认。习近平廉洁自律的实际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良好家风的榜样。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能带动好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形成,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在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必须注重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自律是领导干部建设良好家风的基础。在新时期,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党章、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自我约束、自觉反省,要自觉养成自律习惯,时刻谨记克己奉公,从小事开始,从小节着眼,“勿以恶小而为之”,管好自己和家庭成员,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另一方面,他律是领导干部建设良好家风的保障。他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有效的自律离不开好制度的约束、群众的监督和廉政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新修订和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大党内法规,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做到清正廉洁。总之,自律和他律二者相辅相成,两者统一,领导干部才能建设良好家风,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勤政为民。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11]417

第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近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人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唐诗宋词、家庭伦理学的过程中,可以看成败、懂荣辱、辨是非,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迪。习近平强调要健全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11]161。习近平在国内外讲话中,总能恰当地引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来表达讲话主题,向国内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古代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涵盖了爱国、勤俭、自律、进取等丰富内容,重德修身、诗礼传家等家风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家训家风,结合新时期要求,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用多种形式,建设好家风,从而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传承,使之不断与时代相适应,古为今用,不断向现代化转型。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中国家庭问题的根基,是我们分析家庭问题的理论武器。习近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审视和强烈关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家庭问题,又提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建设中的作用,从而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这必将有利于我们解决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从而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解决家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因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缩影,也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显现。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问题的观点及其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1]习近平.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镡鹤婧.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基本内涵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洪天慧.中国和谐家庭建设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登叶)

Marx and Engels’s Fam ily Concep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CHAN He-jing

(1.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Liaoning,China)
2.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zhou 121001,Liaoning,China)

Engels and Marx’s concept of fam ily illustrates the essence of the family,the form of development, the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amily.In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achieved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Engels and Marx’s concept of family.In President Xi’s administration new concepts of ideas and strategy,especially the tradition of fam ily construction,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President Xi not only ponde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tra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but also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w ill certainly help u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help to boost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Marx and Engels;fam ily concept;harmonious fam ily;Chinese dream

A 811

A

1671-0304(2017)01-0009-06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227.1306.040.html

2016-08-15

时间]2017-02-27 13:06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的内涵和实践价值研究”(L15AKS003)。

镡鹤婧,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恩格斯家风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勤劳节俭传家风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