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分析
2017-04-01罗程华曾晓微
罗程华,石 芬,曾晓微,胡 颖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护理管理・
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分析
罗程华,石 芬,曾晓微,胡 颖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
文章阐述了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分析了影响急诊院内安全转运的人员因素,人力资源因素,沟通因素,病情因素,设备和药物因素,并介绍了相应的国内应对院内安全转运的方法,为提高急诊院内安全转运率提供参考。
急诊;安全转运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救治的第一道关卡,而通过这一首要场所的诊治以后,患者必须被转运到相应的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然而,转运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转运未必能一一落实。而转运的安全性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据文献报道,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1%,死亡率也比正常高出9.6%[1]。因而,提高安全转运率至对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和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望对提高急诊科患者转运安全率有所帮助。
1 影响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因素
1.1 人员因素
Kue,Winter等[2]调查显示研究表明,专业人员进行转运,严重不良事故事故发生率会相对较低。在危重患者转运中,只有75%配备了足够的医务人员。因此,如果转运人员组成不合理,不专业,由不具备足够知识和经验的护士和医生陪送,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不能及时准确做出判断和处理[3]。这必然会对安全转运造成严重影响。
1.2 人力资源因素
护士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必定也影响安全转运。梅彰桢文献[4]曾报道,中午和上半夜安全转运率相对较低,主要因为这两个时间段人员安排的配置与不合理,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护士体力透支,工作上便存在纰漏。
1.3 沟通因素
各交接科室未做好衔接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当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及个别护士交接不细致,导致接班者不能完全掌握好病情,从而影响后续的治疗[5]。
1.4 病情因素
蒋国娥等调查显示,部分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主要是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约占31%,主要是与呼吸、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可见,患者的病情依旧是影响安全转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设备与药物因素
Papson研究显示,在转运患者的过程中,约有45.9%的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与设备有关。如在转运的过程中,对于突发的病情变化,所携带的设备及药物难以满足病情救治的需要,进而必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国内应对院内安全转运方法介绍
蒋国娥等自制SBAR式交接表用于急诊患者转运,收效良好,具体如下:作为新型沟通技术模式之一的SBAR模式,其主要包括状态(situation)、背景(backgrounp)、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在内的四个方面。先是简述患者的临床状况,如患者的个人病史、家庭状况及治疗现状等,再评估患者的最新病情进展情况,最后,建议在未来的活动中,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密切监测并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SBAR式交接表对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使每个交接班的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均有了充分的掌握。这样不仅缩短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的熟悉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交接不到位事件的发生。
利用品管圈规范急诊患者转运交接管理,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转运交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后进行集体讨论,激发并收集所有护士的创新思维。通过品管圈活动,用科学方法分析进原因,找出转运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改善对策,再通过确认、评价效果,进一步对交接急诊患者的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
经过对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风险分析,通过加强对院内转运的重视,提高医院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技能和规范院内转运流程这几方面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进行有效管理来提高转运安全性。
通过对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原因的分析后,梅彰桢认为应给予一定防范对策,如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及护理安全的技能培训,因转运不良事件与日常严格的护理培训关系密切;改变排班模式,充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由于护理缺陷的发生与工作量及不同排班有一定相关性,只有优化护理高峰期及不良事件的高发期的人力与技术力量配置,才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其次,还应培养护士的风险意识,只有通过其风险意识的培养,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后,她还提到应该建立持续质量改进机制,即护士长-质控组长-护士三级质控体系,及时发现和了解各类不良事件,并作出相应讨论,才能吸取教训,避免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程序化管理,作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模式,其是指一种反复出现的工作任务编制成周密的程序,并按程序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了转运的安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了医疗纠纷。
3 小 结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完善的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指南,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资源及设施也不尽相同,所以不是每家医院都能很好的按上述措施方法应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这就要求每家医院,根据自己的资源配置,设施及特点来相应的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来保证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望以后不断有转运安全应对方法的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制度措施,大幅度减少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争取从源头上杜绝其发生。
[1]刘 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7):40-42.
[2]孙 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
[3]刘 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7):40-42.
[4]梅彰桢.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5,30(5):51-53.
[5]赵春丽,确保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应对措施及效果[J].中国实用医学,2015,10(10):288-289.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2.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