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7-04-01王耀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王耀华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护理分析

王耀华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科学专业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护理后,患者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疼痛明显缓解,无神经根损伤或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为92.9%;随访6个月,有2例患者需返修,其它无复发情况出现,随访优良率为96.4%。结论 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对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恢复效果,患者疼痛较轻,安全性高。

皮侧后路;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形式的加剧,腰椎间盘突出症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保守治疗难以获得有效的疗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对患者脊柱影响小、恢复快及安全性高等优点。研究显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加强有效护理,是临床效果较佳的治疗方式[1]。本文探讨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17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7.1±6.3)岁,病程1个月~2.5年,平均病程(10.1±1.3)个月。患者均表现为单侧或两侧下肢麻木、疼痛,伴有腰部疼痛,进行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经核磁及CT检测结果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L3-4为2例,L4-5为11例,L5-S1为15例。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孕妇、凝血障碍者、严重脏器疾病者及腰椎不稳或畸形者。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取手术位,采用C臂X线机透视定位及进针点,局麻后通过患者侧后方进入椎间孔,置入椎间孔镜,观察椎管内、硬膜外腔具体情况,通过染色辨别髓核组织,内镜下仔细用髓核钳摘除髓核及椎间孔镜下观察到的剩余髓核组织,使用双极射频刀头对纤维环裂口进行热凝纤维环成形术。

1.2.2 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多数患者腰腿疼痛时间较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心理负担相应较大,易产生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并介绍科室及医师情况,缓解患者心理负担;给予讲解手术相关要求,举例成功案例,消除患者顾忌,提高治疗依从性。

(2)术前准备:帮助患者进行术前检测,讲解术前、术中体位配合要求,叮嘱患者禁食时间,医护人员术前1天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并做好标识。

(3)术后护理: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指导卧床体位,并2 h进行翻身1次,术后6 h方可逐渐进流食,以粗纤维食物为主,避免发生腹胀;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渗液情况,及时进行敷料更换,询问患者下肢感觉,掌握手术情况。术后每4 h了解患者手术部位及整体身体状态,有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保持病房及病床干净、干燥,减少感染等不良情况。

(4)功能锻炼:术后指导并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下肢功能训练,如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即可鼓励其尝试佩带腰围进行下床活动,术后当天可帮助患者完成直腿抬高运动,2~3 min/次,进行5~10次;术后第2天,患者水肿减轻,无明显疼痛症状后,可指导其进行腰背肌和腿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可采用五点支撑式进行练习,10天后进行飞燕式锻炼,2~4次/d,20~30 min/次,逐渐增加下床时间和次数,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5)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叮嘱其注意休息,保持乐观心态,并告知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同时应注意对腰部的防寒保暖措施,不要穿高跟鞋,锻炼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强度适宜的运动,半年内不宜从事长期蹲着或弯腰的工作,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后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2 结 果

所有患者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完成腰椎间盘切除术,手术时间为65~130 min,术后出血为44~140 mL,疼痛明显缓解,无神经根损伤或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为护理满意度为92.9%;随访6月,患者中有2例进行返修,其余无复发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手术优良率为96.4%。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既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一种脊柱外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先进微创术式。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患者康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等优点[2]。随着椎间孔镜技术在骨科领域的推广和发展,与之对应的护理措施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进。有效的护理措施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治疗腰椎间突出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文通过对2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切除术并进行全面有效护理干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良好,满意度也普遍较高,且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对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恢复效果,患者疼痛较轻,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苗翠云,曹海华,侯药红.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治疗腰椎间突出症的护理[J].大家健康,2013,11(7):225.

[2]赵 祥,何升华,丁 浩,等.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4,17(5):505-507.

[3]张艳萍,张小爽,巨宝兰,等.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47-48.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2.66.02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腰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