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早期体位摆放的护理探讨

2017-04-01王菁菁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患肢

万 艳,王菁菁*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早期体位摆放的护理探讨

万 艳,王菁菁*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目的对早期体位摆放护理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2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均给予早期体位摆放护理,观察患者上肢、下肢恢复情况。结果 护理后,上肢恢复情况:12例手臂协调运动正常,无法充分伸展,但外展可达90°;5例可将手上举过头顶,或平举;2例可随意伸展手指,屈肘90°。下肢恢复情况:11例可屈伸、抬起患肢膝,能下床步行或辅助步行;4例可抬高、伸直患肢,屈曲膝关节。结论 早期体位摆放护理应用对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患肢情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病残率的控制,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早期体位摆放;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护理效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般合并有脑内血肿情况,但诊断较为困难,可能被误诊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对临床治疗与预后护理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若未及时控制治疗,极易引发延迟性脑血管痉挛、再出血问题,增加治疗难度,且致残率、致死率极高。这就要求做到及时治疗、及时控制,并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如早期体位摆放等。本次研究将对早期体位摆放护理应用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内血肿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2.5±5.5)岁,均以急性发病入院,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头痛、短暂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一侧肢体偏瘫等。

1.2 方法

1.2.1 体位摆放指导

所有患者均做早期体位摆放护理指导,由于均为急性发病,护理中3天内禁止大幅度搬动头部、身体,头部可偏移健侧方。结合患者症状进行体位摆放姿势的选择,包括:①体位姿势取仰卧位,枕头不应控制过高,并在肩部处垫枕头或枕垫,保持高于躯干,为避免出现肩胛骨后缩情况,协助患者将伸展的上肢防止在枕头上,在此基础上做上肢动作,如伸指、腕背屈等。同时,对于患肢也需放置垫枕,并注意卷起枕头外缘,目的在于防止有盆骨后缩、髋关节外展情况出现,尽可能使膝关节保持轻度屈曲位;②协助患者体位取健侧卧位,操作中于患者胸前平放枕头,保持上臂在枕上伸展,且患侧肩胛前伸,切忌做内旋动作,可指导患者伸展、微曲肘关节,且避免有垂腕、屈指情况。而在患肢方面,将枕头置于患肢下,保持髋关节屈曲位、内旋,自然屈曲膝关节,背屈踝关节,同时使躯干伸展至健侧,可使紧张性颈反射得以抑制;③协助患者取患侧卧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前伸患侧上肢,保持肩部向前,前臂旋后,掌心向下,张开手指,于肢体上方或后方放置健侧上肢,而患侧下肢可保持迈步状,或微屈膝关节、后伸髋关节[1]。

1.2.2 护理注意事项

早期体位摆放护理中,有较多注意事项,如髋部束腹带松紧控制适宜、头垫高度适宜,并保持两腿高度适中。体位摆放中,需充分考虑患者舒适度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同时,在两腿宽度控制上要求极为严格,一般以生理跨度45°最为适宜,若超出该范围,可能出现内收肌拉伤情况。另外,体位摆放并非长期不变,需结合患者病情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若其可自主移动或翻身,在体位变换时间上可适当延长[2]。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上肢、下肢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如上肢是否可伸展、外展,下肢是否抬起、屈伸等。

2 结 果

25例患者中,上肢恢复情况:12例手臂协调运动正常,无法充分伸展,但外展可达90°;5例可将手上举过头顶,或平举;2例可随意伸展手指,屈肘90°。下肢恢复情况:11例可屈伸、抬起患肢膝,能下床步行或辅助步行;4例可抬高、伸直患肢,屈曲膝关节。

3 讨 论

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主要指因脑表面、脑底部出现血管病变破裂情况,蛛网膜下腔有血液流入,这种临床综合征便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从其发病原因来看,常见因素以颅内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畸形等为主,但部分患者因有动脉瘤破裂史,且吸烟、酗酒等习惯,更易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多为脑膜刺激征、恶心、呕吐、头痛等,部分患者伴有畏光、项背部疼痛、短暂意识障碍的情况。在明确病症的情况下,对提高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中可发现,25例患者给予早期体位摆放护理方法,上肢、下肢恢复情况良好,充分说明早期体位摆放护理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护理工作开展中,应充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体位摆放方法,如仰卧位、健侧卧位及患侧卧位等方式,并做相关的动作指导,如手指活动等[3]。有研究中指出,患者长时间卧床下,将加剧痉挛情况,可站立或坐起时对直立位运动恐惧感明显,所以护理中应注意若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平稳,需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尽可能极早运动锻炼。此外,护理中,应引入其他如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干预等方法,皮肤护理是预防患者长时间卧床下压疮并发症的关键,而心理护理干预则帮助患者改善其心理状态,通过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综上所述,早期体位摆放护理的应用对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患者患肢情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病残率的控制,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1]何骏驰,罗良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进展[N].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2:308-312.

[2]陈 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3]杜海平,庞传金.腰大池引流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01:44-46.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2.31.01

王菁菁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