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图片识别卡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的康复护理效果

2017-04-01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失语症卡片护士

黄 琴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海门 226100)

语言图片识别卡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的康复护理效果

黄 琴

(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海门 226100)

目的探讨语言图片识别卡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脑卒中失语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康复护理相同,研究组加用语言图片识别卡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程度。结果 两组护理前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沟通有效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面对我国庞大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将语言图片识别卡用于患者的语言康复中,可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并提高了沟通效果。

语言;脑卒中;失语

在临床上,脑卒中失语是因为皮质中枢管辖的语言功能区域受损,为优势大脑半球受到损害重要的一种症状。患者失语后,其生活不就会很不方便,而影响患者对于病痛、需求等的表达,阻碍患者对护理措施理解[1]。2014年美国学者对1万余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失语症发生率达到22%。失语症发生后影响患者的正常交流,社交能力下降,对患者情绪、自信造成打击[2]。脑卒中失语症对护理康复提出重大挑战。语言图片识别卡通过实物照片、抽象图片可以改善患者听觉、口语表达、接受语言的能力。因此本文拟收集我院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分析语言图片识别卡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脑卒中失语症患者80,男35例,女45例,年龄51~83岁。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础康复护理相同,研究组加用语言图片识别卡护理。研究组平均年龄、性别为(64.8±12.8岁、男17例,女2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为(65.1±13.1岁、男18例、女22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1)患者符合《神经病学》关于脑卒中后失语或语言不清的标准。(2)无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

1.3 排除标准

(1)小学及以下文化者。(2)帕金森病者。

1.4 基础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降压,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等基础护理。告知患者听广播、录音机、音乐等,通过语言刺激,给予强化反馈。护士通过告诉患者简单词汇,纠正患者口形及声音,以提高患者发音及语法能力。

1.4.1 语言图片识别卡护理

(1)识别卡的制作

制作3大类识别卡,分别从生活、医疗、语言训练出发。生活卡片主要有毛巾、牙刷睡觉、喝水、拿筷子、小便、大便等。医疗包括头痛、发热、腹痛、测体温等。卡片分为上下区域,上面区域为汉字,下面区域为图片,图片可以采取一目了然的卡通图。

(2)识别卡的使用

生活卡的使用:护士在与患者交流时,逐一展示生活卡,如展示“小便”卡片时,带领患者至厕所,同时将“小便”的发音告知患者。如在进行展示“拿筷子”卡片时,护士首先将食物放在患者面前,通过出示筷子,让患者理解护士的意图。当患者在生活中需要喝水时,也可想护士展示“喝水”卡片,护士领会患者意图后,将“喝水”的发音告知患者。这样护患双方可以通过图片加强沟通,同时进行针对性语言训练。

医疗卡的使用:护士每日需要对患者进行大量的护理工作,这就需要护士准确掌握患者生理需求,了解患者病情波动。患者出示“头晕”的卡片时,护士立即可以明白患者有头晕的症状,可以通过测定血压、体温来初步判断患者生命体征。此外护士也可以一边出具相应“输液”、“服药”、“抽血”卡片,同时进行相应护理工作,必要时配合手势进行有效沟通。

语言训练卡的使用:语言训练卡中的汉字主要为患者每日生活中常用的字母,如吃、穿、走、喝水、穿衣、睡觉等。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发育训练时,首先进行正确发音,随后通过观看患者的发育,进行纠正口形,指导患者缩嘴、鼓腮、卷舌、吹口哨等练习。对于简单的单音节,如“啊”,护士可以告知患者先发出短促“啊”音,患者初步掌握后,可以通过深吸气延长发音时间。训练中注意由易到难,由慢渐快。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程度。

语言功能评分:参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进行打分,分值越高,语言功能越好。

失语程度:从听、说、读、写、计算出发,分值越高,失语程度越严重。

沟通效果评价指标:可及时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可及时准确的传达护理要求,并且沟通时间少于1 min为显效;可及时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可及时准确的传达护理要求,并且沟通时间在1~5 min之间为有效;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患者需求和疼痛,无法及时的理解、传达护理要求,并且沟通时间超过5 min为无效[3]。

1.6 统计学方法

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程度

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语言功能评分分别为(23.45±5.18)分、(22.61±4.9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分别为(76.55±8.44)分、(63.51±6.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失语程度分别为(23.84±2.63)分、(24.06±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护理后,分别为(6.34±0.54)分、(10.35±1.2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8,P<0.05)。

2.2 两组患者沟通效果:

两组患者沟通后,研究组中显效36(90.0%)例,有效4(10.0%)例,无效0(0)例;对照组中显效22(55.0%)例,有效13(32.50%)例,无效5(12.50%)例;研究组的总有效率100%(40/4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高。2010年我国卫生部通过调查人口死因谱,结果发现脑血管疾病占22.5%,仅次于肿瘤,这一比例为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4~5倍。脑卒中失语症为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语言中枢及其神经传导通路受到损伤,出现口语表达困难,文字理解障碍[4]。当人不能应对、调节个体同环境之间矛盾时易出现多种生理心理反应,而脑卒中失语患者的突然失语,而失去同外界交流能力,其心理无法适应,并且感觉到同外界隔孤立、隔绝,甚至会出现抑郁、恼怒以及绝望等心理,患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其身心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需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并渴望获得支持和帮助。而且脑卒中失语患者并没进行过哑语训练,还常伴肢体偏瘫,往往通过摇头动脚以及皱眉等动作同别人进行沟通,效果并不理想。患者为了清楚表达不适、需求以及护理时常常需5~10 min的时间,有的患者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且即便通过手势也无法有效的沟通时,其会表现出急躁不安、恐惧等,严重缺乏安全感,有的患者甚至会拒绝治疗。如何对此人群进行有效的康复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中我们对研究组患者采取语言图片识别卡康复[5]。在护理中通过患者自身特点及疾病的特征,制作成“生活”卡片、“医疗”卡片、“语言训练”卡片。目前是让患者通过卡片来表达自己生活需求,同时护士可以通过展示医疗识别,早期发现患者医疗需求,取得患者的配合。随后在语言训练卡片中,护士可以通过发音锻炼,加速损伤颅脑语言功能的恢复。语言图片识别卡的应用,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与脑卒中失语患者正常交流,由此,护理人员就能够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从而在护理过程中做出正确的评估,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当患者有疼痛或者不适症状时,护理人员也能够及时了解到,语言图片识别卡不仅加强理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护患纠纷,避免护理工作出现臆测性以及盲目性,在有效的护理后,患者也能够在后期的治疗以及护理中更为配合,紧张、焦虑的情绪也能够有所缓解。此外通过语言识别卡也能够有效避免因方言问题导致的语言不通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护理后语言功能评分、沟通效果及失语程度比较有差异。因此本文认为面对我国庞大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将语言图片识别卡用于患者的语言康复中,可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并提高了沟通效果。

[1]黄 芳.脑卒中失语症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6):465-467.

[2]朱桂华.58例脑卒中致失语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12,25(6):73-74

[3]石柳清,何小俊.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8):3560-3562.

[4]张荣华,邓玉蓉.综合性语言功能训练配合人文关怀护理对脑卒中语言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旬刊,2015,6(10):120-121.

[5]尹立娜.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语言障碍恢复的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8):25-26.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2.14.02

猜你喜欢

失语症卡片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失语症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一张卡片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