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价
2017-04-01李娟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国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荆州434020
李娟 (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国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0)
张祥芝 (长江大学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价
李娟
(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城国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0)
张祥芝
(长江大学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糖尿22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1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11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措施。治疗3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展开评估,并由两组患者对护理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3.4±6.6),显著高于对照组(85.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糖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通过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建立治疗信心,值得推广。
糖尿病;心理干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患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但身体消瘦,很多患者还表现为疲乏无力,但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则有肥胖的情况。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焦虑和抑郁心理,不但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更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本次研究以笔者收集的220例患者资料展开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糖尿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关于糖尿病的标准。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10例。对照组110例患者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在45~70岁,平均年龄(57.5±5.5)岁;观察组110例患者中男57例,女5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8±5.8)岁。排除意识障碍患者,本次研究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患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我院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入院指导、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并发症护理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措施。首先,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治疗,发病后患者的血糖会随之升高,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情况,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疲乏无力、肥胖等特征[2]。身体的变化促使患者心理上接受不。同时,一部分患者因身体耐受性较差,长期的药物治疗导致患者发生应急反应,再加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状态。针对这类患者在入院后应及时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情志变化,多与患者交流,保持耐心和细心,积极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3]。另外,积极鼓励患者,帮助其消除顾虑,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从而战胜疾病。一方面,要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糖尿病治疗机制和注意事项的知识水平,从而理解患者帮助患者;另一方面,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要担心,积极联系医师及护理人员,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4]。
1.3 观察指标
治疗3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展开评估,并由两组患者对护理情况进行评分。满意度评价由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人员操作素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内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3.4±6.6),显著高于对照组(85.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0904,P<0.05)。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已经有超过3亿的糖尿病患者,而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占世界的1/3,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多与饮食不节、家族发病倾向、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有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再加上长期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更影响着患者家庭和谐幸福[5]。
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提出针对糖尿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实施多种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同时,注重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促使其理解和帮助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建立信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3.4±6.6),显著高于对照组(85.8±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显然说明,大部分糖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通过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建立治疗信心,值得推广。
[1]尹爱良,马玉凤,肖春光,等.家属参与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5,10(10):1552~1554.
[2]杨艳,徐颖.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理干预临床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5,23(11):1888~1890.
[3]李伟,胡宝春.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糖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11):3140~3141.
[4]付明媚,董雅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436~439.
[5]杨金芬,李英,娜西玛·热斯巴依瓦,等.心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18~119.
[编辑] 一凡
2016-11-28
李娟(1982-),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通信作者:张祥芝,534038858@qq.com。
R473.5
A
1673-1409(2017)04-0063-02
[引著格式]李娟,张祥芝.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疗效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14(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