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运用研究
2017-04-01黄辉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湖北荆州434000
黄辉 (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李昌明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运用研究
黄辉
(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李昌明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湖北 荆州 434000)
目的:对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e angiography,FFA)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治的29例(31眼)疑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眼科B超、FFA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眼科B超检查和病理诊断一致性高于FFA检查(P<0.05);在脉络黑色素瘤诊断中,眼科B超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45%、33.33%;FFA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5.00%、20.00%;两者联合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一致性最高,检查敏感性、特异性达到100%、88.89%。结论: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中,应联合眼科B超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具有理想的敏感性、特异性,比单一应用更优。
眼科B超;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基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形成的神经外胚叶肿瘤,病变组织发生在脉络膜基质中的黑色素细胞。该病的临床恶性度高,病情严重,不但会导致患者丧失视力,且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报道称,即便在瘤变细胞未转移前将眼球摘除,5年内死亡率仍在17%~52.5%[1]。该病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国内在15%~28%,影响到临床早期诊疗。近年来,伴随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临床检出率有所提升,但临床误诊率仍较高。为此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29例疑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造影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治的29例(31眼)疑似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符合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16例(17眼),女患者13例(14眼);年龄26~59岁,平均(37.21±2.33)岁。排除肿瘤组织累及睫状体、虹膜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通过两名眼底疾病专科医生会诊判断。
1.2 方法
1.2.1 眼科B超 应用日本法国光太公司生产的CI-NESCAN眼科B超仪进行检查,在眼睑涂耦合剂,再把探头置于眼睑表面,进行多方位扫查。主要探查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回声等情况,并探查是否存在声衰减、挖空、脉络膜凹陷及视网膜脱离等情况。
1.2.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实施造影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掌握病情。应用复方托品酰胺进行散瞳,待瞳孔充分散大后,应用1%荧光素钠5mL(通过注射用水稀释),在静注后持续观察15min;应用国产APS-B型眼底照相机对患者的眼底进行连续拍照,前30s内每1s拍摄1~2张,30s后,每5s拍摄1张;再连续拍摄对侧眼多张眼球后极部像。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及造影不同时期的异常荧光、视网膜血管异常荧光。
1.2.3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肿瘤组织切除或眼球摘除术后,当即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细胞成分、病理类型。
1.3 统计学分析
基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通过SPSS20.0软件算出代表影像学诊断和病理诊断一致性Kappa值,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致性良好。
2 结果
2.1 眼底及病理诊断结果
本组29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眼底颞侧,表现为类球形隆起,直径2~10PD,且表面大多数是光滑的。除1例为白色外,其他均是棕褐色。31眼中合并视网膜出血16例,合并玻璃体少量出血4例。
本组29例患者的31眼均通过手术治疗,包括24眼实施肿瘤组织局部切除术,7眼实施眼球摘除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脉络膜黑色素瘤22 眼(70.97%),黑色素细胞瘤5眼(16.13%),神经纤维瘤3眼(9.68%),小圆细胞恶性肿瘤1眼(3.22%)。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眼科B超:所有患者均接受此项检查,超声检查瘤体直径为3~5.2mm。22眼脉络膜黑色素瘤中,B超诊断支持23例;在病理检查确诊为其他肿瘤9眼中,未发现2眼,6眼被误诊。影像表现:形态上,突向玻璃体腔圆顶形、蘑菇形肿物,表面光滑;边界上,在肿瘤表面存在视网膜时,声像图前缘为连续性光滑,在发展到近眼球壁时消失;内回声上,黑色素瘤侧面血管表现为窦样扩张,前面同声光点多而强,往后光点逐步减少,在邻近球壁成无回声区;声影上,由于声衰减日益明显,肿瘤较大时,眼球壁、球后脂肪回声缺少回声区;继发性变化上,能显示玻璃体混浊和视网膜脱离,如果肿瘤穿破巩膜,就会显示出相邻眶脂肪内有低或无回声区。
FFA检查:对确诊是脉络膜黑色素瘤的20眼进行FFA检查,17眼通过FFA检查后提示可能是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是其他肿瘤的病眼通过FFA检查有5眼,误诊4眼。具体表现为早期病变部位为低荧光,后逐步出现点片状高荧光,在晚期多数呈斑驳样高荧光。
眼科B超、FFA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构一致性及检查敏感度、特异性见表1。
表1 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临床上眼科常见的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以成年人为主要发病群。因该病具有很高的恶性度,会给患者的视力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因而为实现早期针对性治疗,必须进行早期准确诊断。本研究中,在病理确诊的眼内肿瘤中,从临床表现上看,除1例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外观为白色之外,其余均表现为棕褐色。特别是5例黑色素细胞瘤,单单依靠眼底镜观察难以将其和脉络膜黑色素瘤准确的区分开来,所以还要应用影像学检查开展辅助性诊断[2]。但是现阶段临床诊疗中尚未创建一个完整、合理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影像诊断体系,眼科超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均是脉络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断的常用工具,各有优势及不足,如果将这些辅助检查手段合理联用,则可有效提升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从本研究结果看,眼科B超诊断和病理诊断一致性相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要高。其中B超检查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敏感度在单项辅助检查中最高,达到95.45%,且在肿瘤直径测量、瘤体组织形态及检查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上有较好的检出率,且对于微小病变的检出更优。B超对瘤体的局部血流信号探查还可发挥良好的定性诊断效用,但B超检查特异度不高,仅仅是 33.3%。因脉络膜黑色素瘤某些超声特征,如脉络膜凹陷征并非该肿瘤特有表现,且B超在对周边脉络膜小病变检查时可能出现漏诊,所以单一应用眼科B超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误诊或漏诊可能性增大[3]。此外,眼科B超检查通常还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尤以检查操作者临床经验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还需借助其它影像学技术进行辅助检查。但是B超检查相对经济,临床诊断敏感度较高,因而在基层脉络膜黑色素瘤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FA检查的原理就是把某种可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迅速准确的注入到检查者静脉内,再通过血液循环达到眼底血管,受到蓝光激发而出现绿色荧光;然后通过配置的特殊滤光片眼底照相机,进行观察并拍摄眼底局部循环过程[4,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中,敏感度、特异度均不高,且和病理诊断一致性也较低,且会受到屈光间质混浊度的影响。但其优势在于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直接性观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病变组织的血流动力情况及某些继发性变化,因而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6]。本研究中,FFA和病理诊断一致性不高,敏感性为85.00%,特异性为20.00%。虽说眼底荧光造影单一应用到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效果不如眼科B超,但对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有着良好的辅助效用。此外,本研究还对两种影像学方法的联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其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最为理想。结果表明,眼科B超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脉络黑色素瘤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分别达到100.00%和88.89%,与国内程琳、翁秀云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7]。
综上所述,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结合眼科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提高检出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1]苑敏,王洁,毛海龙,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脉络膜血管瘤与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20):4388~4390.
[2] 雷建明.高频彩超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3):372~373.
[3] 彭静,张良,崔颖.自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J].临床误诊误治, 2013,26(7):54~55.
[4] 洪璧楷,代海洋,林枫枫,等.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磁共振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4,5(3):178~181.
[5] Jorzik JJ,Bindewald A,Dithmar S, et al.Digital simultaneous fluorescein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autofluorescence,and red-free imaging with a solid-state laser-based confocal scanning laserophthalmoscope[J].Retina,2015,25(4):405~416.
[6] 李锦荣,李春卫.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0):1642~1644.
[7] 程琳,翁秀云.超声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 16(8):1~2.
[编辑] 何勇
2016-10-03
黄辉(1987-),女,住院医师,主要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54154894@qq.com。
R773.4;R445.12
A
1673-1409(2017)04-0051-03
[引著格式]黄辉,李昌明.眼科B超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中的运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