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初小阅读衔接 有效提高阅读水平
2017-04-01滕小云
滕小云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更多地要求学生的独立思考,阅读时的独到见解和个性化的解读,而且考试中有专门的名著阅读考查,此种形势下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小学和初中的阅读衔接也就尤其重要了。具体该如何做呢?
第一、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学生阅读兴趣的衔接培养
与小学阶段通俗休闲性阅读不同,初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除文学类外,历史类、哲学类、甚至医药、艺术等等也可有所涉猎,懂一点总比不懂要好。当然不是去刻意强化,可以利用书中的课文,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除了引导学生看宗璞的散文,也引导学生看其父亲冯友兰的哲学类的作品;在学习《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这些科普作品时引导学生看科学类的书籍等等。
历史类的书枯燥无味,容易看不下去,我就引导学生看《明朝那些事》。有人说《明朝那些事》这类书个人的思想太明显,孩子易受影响,我不这样认为。对于同一段历史的就是专家的看法也有很多,不可逐一而言,孩子原本就缺少深入思考的途径点拨,了解别人的看法学习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启发他自己去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二、让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需要必要的“专制”阅读
现在许多家庭都讲民主,问孩子的意见、想法、兴趣,却忘了民主是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之上的。
首先在读什么书问题上要适当“专制”,现在的家长会有这样一个误区,读书要看孩子兴趣,不可否认兴趣是需要的,但不能一味只凭孩子的兴趣。刚进入初中大门的孩子还和小学时一样最喜欢看漫画、玄幻类小说、沈石溪动物小说、杨江缨《马小跳》等书,小学中低段看这些书可以放任,可是进入五、六年级高段区,我认为这些书就可以束之高阁。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很多孩子喜欢看,只要看其中一两本就够了,套路都差不多,看多没必要。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正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是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现在的书籍又良莠不齐,因而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阅读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推荐思想健康、文学性强的作品,此时就必须要求学生看看易懂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作品、原版名著,罗列初中阶段必读、必考的书目,给学生明确的阅读任务。
其次在看书时间上也要有所“專制”。
对于有些孩子不喜欢看却又非常有必要去看的书,该怎么保证孩子会去看呢?很简单,规定时间,不必太长,20-30分钟一定要看某一本书,时间过长孩子易厌烦。这个时间可以是在校期间的中午饭后或下午放学前,也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时间,回家之后也要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担心学生不自觉的话呢,可以提议父母该陪在孩子身边,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在晚饭后或睡觉前(而且孩子不甚感兴趣的书看一看也会有催眠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阅读方法的衔接指导,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首先要充分挖掘书本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把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结合,将课内学习的文本当作是启发点,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点带动面,形成阅读的链条,既巩固了课内学习,也充分发掘了书本效益。
其次要让学生主动阅读,必须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智者的对话,充满个性化思想火花,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身实际去思考,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感受当下的生活。例如要求学生看《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同时看《蒋勋说红楼梦》,也要推荐学生看看《格言》《意林》《时文选粹》等,丰富阅读内容。
再次要给学生明确的阅读方法指导。
古人言:“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可以不要求学生做摘抄,但一定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体会,留下一刹那的“智慧火花”。另外也可提倡学生灵活摘录法、批注法、卡片法等,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摘抄文中的警句、哲理句、生动精彩的片段,在早自修时朗读背诵,积累写作材料。同时利用阅读课交流分享,教师积极肯定、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积累对自身能力提高的作用,从而激发长久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如泛读和精读。
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泛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针对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结合不同书的要求,对一些千字短文(散文、杂文、美文)要精读,做好读书笔记;对一些文学名著则可以使用略读法;对考试范围之内的文学名著则可以用略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重要之处圈、点、划,细细阅读,不仅了解书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且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或者是蕴含的哲理,折射的社会现实,以及它的影响等等,还要能做出自己的独到的评价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