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中游戏选择的思考
2017-04-01杨燕
【摘 要】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教育资源角色,选择合适的学前教育游戲对幼儿园实现其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依据儿童在智力、体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对游戏进行科学划分,并且思考了在合适、融合和贴近生活的原则指导下如何为教育者如择合适学前教育的游戏这一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游戏;游戏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进入新阶段,在当前这个以自动、创新、适应为标志的终身教育时代,游戏发挥的作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很多幼儿园都已经开设了游戏化课程来顺应时代的潮流。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引入游戏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如何选择游戏,选择什么样的游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游戏的重要性
1.游戏成为学前教育的教学资源
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经是教育者的共识,在学前教育中,游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虽然儿童在游戏中仅仅是为了游戏而参与到游戏当中,但是教育者却是在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教育者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控制游戏进程,设立奖惩措施等手段来达到间接规范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对于儿童而言,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改变了课堂一贯的严肃气氛,求知的积极性也得到增强,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2.游戏与教育在手段和目的上一致
学前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学前教育中必然存在游戏的内容,因为儿童与游戏总是被联系在一起,也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用游戏的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儿童全方面发展,而游戏对于儿童而言也具备重要的发展功能。如果将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成为严肃气氛则会打击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如果仅仅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则教育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所以说游戏与教育在手段和目的上既是相辅相成,也是方向一致。
二、学前教育游戏的划分
1.根据游戏目的进行的游戏划分
一般而言,根据学前教育中游戏出现的目的将游幼儿园戏分为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两大类,其中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其创设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是对学前教育中课堂教育的补充;有规则游戏又被成为教学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其创设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教学活动,调动儿童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儿童年龄进行的游戏划分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活动能力与智力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进行游戏种类划分。对于两岁以下的幼儿处于只要动起来就有乐趣的年龄阶段,严格来说不算是本文而言的游戏。2-4岁的儿童处于模仿能力发展而活动能力和智力尚不足以支撑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的阶段,其游戏主要是象征性游戏。4-6岁的儿童独立活动的能力基本具备,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象征性游戏已经无法满足体力与智力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游戏、规则游戏。学前儿童的游戏发展规律是体力与智力需求是同步增长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要考虑本班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情况,不能盲目照搬,或以偏概全。[1]
三、学前教育游戏选择原则
1.适合学前儿童需要原则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由游戏规则、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三部分内容组成,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游戏材料的投放都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需求。所以,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为何适合学前儿童的需要,游戏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
第一,制定的游戏规则复杂程度要视情况而定。小班儿童(即3-4岁)理解能力有限,复杂的规则不仅会使得我、游戏无法进行,还会对儿童参与游戏产生负面作用;而大班儿童(5-6岁)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太简单的游戏规则一方面会减少游戏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会减弱发展儿童的作用;中班儿童(4-5岁)的智力水平与理解能力居中,游戏规则的复杂程度也应当居中。第二,创设的游戏环境空间大小要应该与儿童的体力与活动能力相匹配。学前儿童的体力与独立活动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所游戏环境的大小应该符合儿童的体力与活动能力。第三,投放的游戏材料的拓展性应当满足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需求。在游戏环境中有意识的投放一些材料是为了引发幼儿的探索与尝试行为,对于小班儿童而言,游戏的乐趣更多的在于消耗体能或者是象征性游戏,投入拓展性材料没有用处。最后,在活动的时间和频次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说来,大班单位游戏时间长,游戏频率低;小班单位游戏时间短,游戏频率高,游戏时间总量是年龄越小游戏时间越长。[2]
2.与学前教育融合创新的原则
一直以来,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一直都是泾渭分明,两种游戏的设计目的并不相同。很多教育者还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阶段,将学前教育中的游戏视为自己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其考虑问题的角度在于如何让游戏满足自己的教学需求而不是如何让游戏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创造性游戏成为儿童闲暇娱乐方式,规则性游戏成为教学工具,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学前教育的重心由“教学”转移到了“培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前儿童智力、能力、品质、思维、体质等全方位的发展。同时,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也开始被教育者认可、重视,学前教育与游戏达成最终目标的一致,游戏选择与学前教育会不断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游戏选择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化原则要求选择学前教育游戏时,将贴近儿童生活现实的非游戏元素融入到游戏中,这项原则适用于游戏规则制定、游戏场景设立以及游戏材料投放三个方面,既可以单独取材于生活或是取材料与生活,也可以多方面生活化。对于思维能力处于建立阶段的儿童来说,贴近生活的游戏一是可以有助于他们理解较为复杂的游戏内容,从而使得自身通过游戏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锻炼机会;二是可以让儿童因为熟悉游戏内容而快速参与到游戏当中,不需要教师进行太多的引导;三是可以因熟悉游戏而将设立游戏环境简单化。虽然生活化的游戏有利于儿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对儿童社会性进行培养的良好方式,但是教育者也应当注意及时纠正儿童在游戏中带出的不良生活习惯。
幼儿园不同于严肃的课堂教育,也不应当是严肃的课堂教育,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儿童全方面发展而不是学习文化知识。儿童的天性是玩游戏,将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方式,选择合适的游戏配合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长久以来对学前儿童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对幼儿园游戏分类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0(3):35-36.
[2]彭兵.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3):55-56.
[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2(4):36-38.
作者简介:
杨燕(1981~),女,浙江宁波人,大专学历,中小学初级教师。就职于梅列区妇联托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