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17-04-01刘小凤张千贵
刘小凤+张千贵
摘 要:新时期国民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其长效机制建设,可有效促进人们形成长期稳定正确的价值观念。探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与原则,基于整个国民教育角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议,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开展,促使人们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48-04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国民价值观选择已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近年来众多消极价值取向已逐渐呈现,出现道德冷漠、诚信危机、权力腐败等不和谐现象。故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扎实有效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前虽然已有学者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研究,诸如应构建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1];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高效的传播机制和有效的践行机制[2];着力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科学解读机制、合理宣传机制、有效教育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强化信息交互机制、优化选择引导机制、改进接受反馈机制、完善管理干预机制、健全教育孵化机制[4]等等。然而,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来规范其培育与践行,其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内容轻内化,形式主义严重,实效性较差。本文基于整个国民教育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拟提出建议在制度上予以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有效开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
(一)坚持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这一系列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機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要坚持从客观规律出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教育规律。按照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构建哗众取宠与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机制内容,要预测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确保建构的机制对其今后的教育也有实效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教育主体地位。既要坚持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注重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发挥,又要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新型关系。其次,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全民的价值观教育活动,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出谋划策,以增强他们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要坚持从人民群众实际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易于理解、便于践行。最后,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切实结合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构建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三)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首先,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的整体规划中,通过统筹谋划、全面分析,制定机制建构的类型和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国民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各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各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相互运行、相互影响,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格局。其次,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协调好各机制关系,防止顾此失彼。在制定各机制目标、原则、措施、内容时,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思想教育需求,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各子机制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个子机制的具体谋划。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5]。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根据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结合理论深入分析,运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理论传授,防止形成华而不实、纸上谈兵等脱离实际的机制内容。
(五)注重层次差异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各界全体公民的一种国民教育,有着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各类教育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机制建构要根据人们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研究他们的独特心理特征,制定出相应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防止形成狭隘与片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机制功能的长期有效发挥主要在于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有序运行,同时还得有赖于各个机制的逐步完善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应将各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子机制之间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融会贯通,在运行上也要相互配合,且能够经受实践检验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以整体有效发挥持久与稳定的功能。
(一)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建立起政治坚定、业务技能好的骨干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该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
第一,完善教育工作者培训机制,提高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养。首先,各类单位要加强教育者的在职培训管理,科学制定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的培训目标、内容与方法等计划,加强培训执行力度,严格按照计划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尤其是要注重单位党委书记、领导干部、优秀党员、学校教师等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训,以发挥其组织者与实施者的带头作用。其次,要丰富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通过思想道德研修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教育工作者培训,积极发挥社区学校、职工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阵地的培训教育作用,并充分发挥好各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多渠道、多层次的有机配合,建立起一个系统、联动的培训格局。
第二,加强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定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约束,对做得好的继续发扬,对做得不好的要加以改进。同时还要学会主动学习,通过学习党的书籍、文件、主动交流以及函授等自学方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自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与所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为此,要将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并融合在社会大环境中,发挥各种教育环境的整合作用。
第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充分发挥党和国家的主导作用,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的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公平、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筑牢社会根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三严三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肃清不正之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會氛围。
第二,优化学校环境。合理规划学校整体环境,通过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校园绿化、名言警句张贴等物质环境的创设,发挥校园环境育德益智的作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制定具有德育教育的校训、校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健康的文化生活形态,激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优化家庭环境。父母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重要意义[7]。父母应做好自身表率,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自我思想道德观念学习与自我约束,运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建立起良好家风,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具有严格行为规范的个性。
第四,优化社区环境。优化社区环境最重要的是加强社区道德建设,通过社区公告栏、展示栏、横幅标语等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组织社区文艺活动、公益活动、评比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使其亲身感受到培育良好价值观对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益处。
最后,优化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普及性、及时性、开放性、多样性,建设网络传播阵地,宣传正面积极的新闻,监管网络的舆论导向,批评指责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言论和行为,加强网络信息维护与制度建设,净化网络思想教育,培养大众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三)教育载体资源整合机制
教育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应将学校课程、文化、活动以及新媒介等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开发和优化各种新兴的教育载体,挖掘更多的载体成为主流价值观教育阵地。
第一,优化学校课程教学载体。当前应加快学校课程教学载体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语言精心提炼和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以鲜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注重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图像或音频丰富教学活动氛围,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紧密结合。
第二,丰富文化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各种文化活动建设中,能够有效促进人们的认同和内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规划、社区街道和乡村院落建设中,加强各类企业、机关、校园、社区的风气建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如: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创造各种通俗易懂的书籍、论文、影视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播展演活动如国学经典诵读、汉字书写大赛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各种文化活动中。
第三,拓展各类活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种“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活动中,积极开展支教、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组织参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等活动增强国民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挖掘新兴媒介载体。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与普及,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参与和支持[8]。当前要积极创新网络教育平台,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型网站,以新颖、创意的方式吸引广大民众主动并乐于浏览各种教育网站。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手机受众面广、互动性高的优势,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与资源,使人们更快、更全面获得主流价值观教育。
(四)教育方法创新机制
第一,生成机制。首先,要做好宣传,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环境和各种载体资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校、社区与城市环境中,渗透入学校教学课程中,拓展在互联网、手机和数值电视等新型媒介平台上。其次,要加强人们的认同和内化,要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引导,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人民调解委员会或信访机构,及时化解人们的心理矛盾与纠正错误认知,凸显人文关怀,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在好处,从而自觉地认同并内化。
第二,动力机制。首先,要建立引领示范机制。优秀的实践者所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和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奋力拼搏的模范行为,对整个社会成员起着激励和引领作用[9]。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模范;广泛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如先进人物、先进集体来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大各种网络媒体宣传促进示范引领。其次,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或者集体积极表彰,以激励受奖励者,并引领他人效仿学习。对于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或组织要进行相应的批评与惩罚,对于情节严重的恶劣行为要采取法律法规进行制裁。
第三,运行机制。首先,建立组织领导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10]。各组织部门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组织领导、统筹计划、监督考核,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相互协调的领导机构与组织部门。其次,构建实践养成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在认知、接受的基础上内化为自身价值标准,达到知行同一。为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养成作用,结合志愿服务、下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等实践活动促进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条件保障机制
第一,组织保障机制。首先中共中央应在中组部和中宣部领导下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办公室,建设专职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教育和践行等各方面的情况。其次各单位部门应创造条件建立起自己单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宣传和教育办公室,严格把关专职人员的组成,积极推进本单位的宣传教育建设,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考评、反馈与调节,并经常向上级组织和部门汇报工作。
第二,物质保障机制。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专项资金预算,并保障预算实施。各级单位也要因地制宜地制订资金劃拨计划,为组织机构与工作队伍建设、环境创设与基础设施及各种宣传培训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尽可能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补充各项经费支助。
第三,制度约束保障机制。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育主体的行为,使教育主体做到不唯上、不违法,不敷衍了事、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按照党中央和上级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其教育贯彻落实下去。其次,要建立起规范养成制度,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法律法规、城市管理条例、行业行规、道德规范等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柔性要求贯穿在各种规章制度中,促使人们在他律的规范要求下形成自律并逐渐内化为人们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六)考核评价机制
第一,提升考核评价主体素养。评价主体是参与考核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养的高低与方法的科学直接关系到评价效果的科学性。应根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知识背景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评价方法的培训与指导。对在校教育者和学生可通过开展社会学、心理学课程来提升其考核评价素养;对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可开展专项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评价方法,使之认真负责、科学有效地进行考核评价。
第二,健全考核评价方法体系。要坚持客观性与实效性原则,实事求是,注重知行统一,努力使评价效果达到公正、客观、准确。要坚持全面性与整体性原则,既要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又要对各要素和教育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考评结果,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调查法、纵横比较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及网络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等,将考核评价落实到整个教育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评价方法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三,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与个人绩效一同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考核结果要记录到人事档案中去,与年终奖金、职称晋升、先进个人的评选等相挂钩。对于工作认真、业绩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党员、干部等进行积极表彰奖励。
(七)反馈与调控机制
第一,要完善信息反馈机制。首先,成立专门的信息反馈部门,组建调研人员。将信息调研与反馈人员纳入专职队伍建设之中,并明确其岗位职责如:定期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尤其是要从权威机构或官方渠道得到正确、及时、有效的评价,将好的结果积极地宣扬,不好的结果加以分析并反馈给相关工作者,为目标调整和下一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其次,要完善信息反馈方法,综合运用调查报告、工作会议、座谈会、质量检测等形式多方位进行信息反馈,提高信息反馈的准确有效性。
第二,要完善调控机制。首先,建立好调控的沟通机制,加强工作系统内部沟通,加强信息反馈与调控有机结合,建立信息反馈部门与调控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反馈部门要及时将所搜集和总结的反馈信息对调控部门汇报或任务衔接;调控部门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建立好调控的管理机制。调控部门与工作人员要制定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制度,上级要负责对下级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于玩忽职守、违反管理制度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并对其他人员建立起联动的惩罚机制。同时对于工作热情、贡献突出者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我们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起健全的社会、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结合的教育机制,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53-56.
[2]鲁旭媛.构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5):221-222.
[3]王永友,史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机制探究[J].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3):94-99.
[4]王功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制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119-121,133.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8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7]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00.
[8]崔华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28.
[9]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11]宋勇刚,伍得良. 邓小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