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4-01李明娟侯文华吕夏毅袁玉龙
李明娟+侯文华+吕夏毅+袁玉龙
摘 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社会对涉农专业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涉农专业大学生中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对农业院校教育改革和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进行分析,探索农学类院校教育方式改革的路径如下:加强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构建农科院校学业规划教育体系;完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农业;学习倦怠:涉农专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21-02
高层次、专业化的涉农专业大学生是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所必需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然而,以培养涉农专业人才为主的农业院校在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时却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涉农专业人才成为农业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焦虑、迷茫、无力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择业、创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厌学情绪、逃课、考试作弊、缺乏对专业的认识以及没有明确的就业观等方面。根据调研发现,在农业院校中40%的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下降明显,存在学业倦怠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厌学情绪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动力,无法从学习中找到其内在需求。一些大学生的目的仅仅是获得学历,缺乏对时代和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更高层次的觉悟,因而没有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大学生对自我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导致自暴自弃。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3.2%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前途渺茫,缺乏自信;有53.2%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精力不济。这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帮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影响。
(二)逃课和作弊现象
大学生逃课存在明显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对某些课程的逃避和对上课本身的厌恶。一般情况下存在“身逃”和“心逃”两种表现,即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采取逃避的办法,不经过履行相应的手续置身课堂之外。而大多数学生存在出工不出力的“心逃”現象,即使身在课堂但是却不关注课堂的内容,选择做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比如睡觉、玩手机等。逃课现象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对课堂教授内容无法掌握,对专业知识不能够理解,因此在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以此来避免不及格。这不仅仅是自身诚信的问题,对其他同学来说更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调查结果显示,存在逃课、上课迟到早退以及上课睡觉等不良现象的同学占29.2%,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考试作弊等现象的产生。
二、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业倦怠现象的成因
(一)学习涉农专业的动力不足
涉农专业的工作在大部分时间里可能更多的是面对农村和农民,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与其他专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做好将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打算,仅仅把专业学习当作一个“跳板”,导致所学专业与就业的匹配率低,造成就业压力。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你是否认为努力学习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4%的同学几乎不认为或不认为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于 “推动你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8.2%的同学认为学习涉农专业,是为了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该选项在“献身科学,回报社会 ” “对学习或学科内容感兴趣,实现自我” “实现家庭的愿望,回报父母 ”和“谋求好工作 ”四个选项中占最大的比例。由于这些思想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习涉农专业的动力不足,产生学业倦怠现象。
(二)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涉农专业学生有很大比例来自农村家庭,绝大部分家长存在着“供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村这个圈子”的思想,所以影响到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关的岗位。而对于一些女生而言,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加上相关涉农专业,许多时候需要进行田间工作,对于女生来说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规划,在择业过程中对专业相关的工作认识不足,不能够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工作。在调查结果中,仅有12.1%的同学能够制订学习规划并严格执行。
(三)对农业的认识不足,专业认同感较低
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环境“差”,是很多学生对农村和农业的普遍认识。他们认为在就业保障、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工作相比差异明显。农业类高校毕业生通常工作在农业生产的一线,但是受专业学习年限和实践经历的影响,很少有毕业生能在最初的几年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很少有毕业生能够扎根基层坚持下来。
三、改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应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大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把学农、爱农、服务农民的意识和兴趣贯穿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学农、爱农、服务农民意识。调查显示,有31.1%的同学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他们把课余时间大部分用在上网聊天、打游戏、打扑克、看电视上。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地进行时间分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农业类高校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可以请相关专家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与同学分享科研心得,帮助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对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搬到田间,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到实验或者农业劳动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和魅力。同时,改进传统的考核模式,不再将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调查结果中,有69.5%的同学表示对所学专业很满意或基本满意。这些调查数据应当引起教育者重新思考并改进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农科院校学业规划教育体系
农业院校更应该关注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要单独立项研究,配备专业的学业规划师资队伍。这个师资团队应由辅导员、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做相应的指导。要根据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目标等,制定“差异化”的规划方案。要深入把握涉农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社会大环境、传统观念等影响因素,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共性突出、个性鲜明、实用性强的学业规划方案,当好涉农专业大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引路人。
首先,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类规划的原则。学校在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清专业的发展前景,把个人发展方向和涉农专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确立合适的学业发展目标,最终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制定“差异化”的学业规划方案。
其次,要通过学业规划教师个别谈心摸底、小组讨论分析等方法,做好“一对一”的跟踪指导,特别是根据不同的学业阶段,及时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学业规划发展路径。
再次,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导师的作用。辅导员和导师更熟悉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现实表现、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可以精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特别是在对个性发展需求强烈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单亲家庭和心理問题学生等群体的个别辅导上,更容易引导大学生在“差异化”规划中实现全面发展。
(四)完善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农业院校应该更加关注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摒弃旧的择业观,使其充分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人才的优势,正确处理好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就业机会。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搭建有益的创业平台。再次,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广泛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和学习,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完美衔接。
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必将面临新的挑战,农业类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需要高校培育更多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这需要农业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教育体系,改善固有的教育模式,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应当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时还要重新思考对农业的认识,真正做到学农、务农、爱农。
参考文献:
[1]成晓乐.大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原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2013(5):185-187.
[2]高霞光,张俊.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64-165.
[3]桑运川,刘璎.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913-6914.
[4]张宝义,赵琪.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透视[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4):55-57.
[5]朱永英,陈昌平,史宪莹.高校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理论,2015(26):160-161.
[6]方蕾.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就业的SWOT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447-451.
[7]王宏伟.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谈[J].中国西部科技,2011(12):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