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针灸治哮喘
2017-04-01武建设
文/武建设
穴位敷贴
近年来,随着“三伏贴”的推广,很多人都会在夏季“三伏”时去医院进行穴位敷贴,防治哮喘等冬季高发病。“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药物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药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脾俞等穴位,以期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
取穴:肺俞、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膻中、气海。
操作:取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细辛15克,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呈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0~60分钟后取掉,以局部有红晕微痛为度。在夏季三伏期间敷贴,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注意事项:敷贴期间,要注意保养阳气,不能受凉,还应做到饮食清淡,忌生冷、过甜、油腻、海鲜及刺激性食物,忌烟、酒。目前医院所采用的“三伏贴”药物一般较为缓和,部分患者敷贴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感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无须慌张。但若出现皮肤破溃、皮疹、水疱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艾灸疗法
方法:取大椎、肺俞、风门、膏肓、天突穴。取艾炷如枣核大,可直接灸5~7壮,也可用隔药饼灸每穴3~5壮,以皮肤微红为度。传统上在小暑至白露施治。
针刺疗法
1.实证,治则为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方法:取定喘、肺俞、尺泽、列缺、丰隆、天突穴。风寒犯肺加风池、风门穴;痰热壅肺加合谷、内庭穴。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因于风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
2.虚证,治则为扶正固本。
方法: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肾俞、太溪穴。肺气不足加气海、足三里穴;肺肾两虚加命门、关元穴。以上诸穴均用补法,刺激宜轻,取穴宜少,可采用分组交替轮用的方法。可久留针。还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亦可配合灸法。
耳针疗法
取穴:平喘、肾上腺、肺、支气管、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
操作:每次2~3穴,以毫针刺,留针5~10分钟;或用埋针、埋药法,留针24小时,每次选穴3~5个,两耳交替使用。哮喘缓解期可用压丸法,以王不留行籽贴压,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