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2017-03-31吴少林
吴少林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1124”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吴少林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近年来,我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有一批是中职护理(助产)专业的毕业生,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对口升学高职生。为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在“1124”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对护理专业对口升学学生尝试“‘1.5+0.5’三段式”分阶段教学,并开设专业化方向选修课。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对口升学护理专业学生能有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及人文素养,强化技能操作能力,夯实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选择专科方向,能更好地增强就业竞争力。
“1124”人才培养模式;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适当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因素。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校的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中有一批是中职护理(助产)专业的毕业生,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对口升学高职生。对口招生模式是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通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到对口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三年时间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利用三年时间,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一个恰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关键,确保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手段[1]。为此,我校在“1124”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构建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运行方式,制定对口招生护理专业教学进程表。使对口升学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补缺高中教育的短板,在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有显著的提高,达到高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2 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依据护理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组织学校职教专家和医院护理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创建了“1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导向”—以“能力培养、市场需求”为导向;“1个特色”—突出“大专业、小专科化”人才培养特色;“2个对接”—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接;“4个循环”—坚持“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科学循环。[2]
2007年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针对临床护理技术性较强的5个专科护理领域,研究制定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用以指导专科护理领域的培训工作。《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3]。郭彩霞等[4]构建的临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有:专业核心能力、临床综合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个人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伦理与法律实践以及专科护理胜任力。综合以上相关资料,我们将对口升学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护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健康保健及具有某一专科护理胜任力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
通过向经过中高职学习对比的2013级对口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中高职课程设置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实习过,仅有4%的学生没有经过实习;37%的学生希望高职阶段增加实践课时;平均47.7%的学生在中职阶段没学习过护士人文修养、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与法规、艺术教育等人文课程,71.2%的学生希望高职阶段增加人文修养课程;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正常人体学、医用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药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含健康评估)、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中职学习过,且中高职内容重复较多;像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等专业方向课程基本没有开设。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职课程设置的差别在于:①实践课时偏少;②人文修养课程有些中职学校没有开设;③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中高职差别不大;④中职阶段没有开设专业方向拓展课程。
对口升学的中职毕业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后,首先是要成为合格的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所以他们必须首先符合普通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对口升学学生有些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成为了一个准护士,因此为了提升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依据“1124”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考虑给他们增加专科化方向培训课程。
2.2 确定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中高职课程设置的分析,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贯彻“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课程设置理念,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对口招生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课程设置的整体性、提高性,在“1124”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内,确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夯实护理基础技能,拓展专科化护理能力,增加综合实训课程,体现现代护理的特点,多学科渗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使学生上岗后能胜任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工作,从而达到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四个模块:①岗位素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政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②岗位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其中正常人体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再单独开课,其内容分别由各相关专业课程在讲授时以专题复习的形式出现;③岗位技能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综合技能实训,临床见习及实习。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在第二学期增加课间见习安排,强化护理基础技能,;④岗位拓展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人文科学课程,专科护理方向课程及任选拓展课程。开设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口腔护理、心血管护理等专科护理方向课程及护士职业素养、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与法规、艺术教育、护理美学等人文课程,以便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3 构建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通用平台+专科方向”的课程体系。由职业岗位素质课程、岗位专业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构成护理专业通用平台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志愿和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以及护理学科发展的动态设置专科化方向课程(如手术室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口腔护理、老年护理等)。为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实行“‘1.5+0.5’三段式”分阶段教学,即第一学年,前1.5学期,进行基础课程和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后0.5学期进行护理学基础集中见习;第二学年,前1.5学期,进行临床护理课程和专业化方向课程学习,后0.5学期,到医院进行临床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前1.5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和专业化方向实践,后0.5学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或答辩。
3 结 语
在实行新的对口升学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后,我校对口升学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见习、实习期间受到带教老师及医院高度肯定,带教老师们评价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待患者亲切热情,对待工作态度严谨认真,能熟练掌握科室常见疾病的治疗与护理,能很好胜任科室日常工作,深受患者好评”;“能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团结同事、互助协作”。
通过在“1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对口招生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能有效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及人文素养,强化技能操作能力,夯实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选择护理专科方向,能更好地增强就业竞争力。
[1] 黄 梅,袁 溧.对口招生模式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8):22-23.
[2] 熊杰平,吴玲敏,莫红春,等.“1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67-69.
[3]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8.
[4] 郭彩霞,伏 鑫,邢艳丽,等.临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839-840,880.
本文编辑:张 钰
G712
A
ISSN.2096-2479.2017.13.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