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7-03-31许悦萌
许悦萌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回顾与展望
许悦萌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继Mona Baker在2000年率先提出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文体之后,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2000至2014年这十五年间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与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做出展望。今后的译者文体研究应根据特定目的建立一个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个体译者或群体译者的译者文体予以关注和研究。
文学译者;译者文体;语料库分析;综合研究模式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出现,以及后现代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译者的身份,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Mona Baker(2000)率先提出用语料库方法考察译者文体,关注个体文学译者的全部译作所呈现的文体差异,力图证明个体文学译者也会带有个人独特的“文体”[1]。虽然Baker指出译者文体这一概念包含译者的翻译选材、惯用策略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多个层面,但其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译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如在词汇多样性、句子复杂程度等方面的特征。Baker使用语料库软件对个体译者的全部译作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平均句长(average sentence length)等语言形式参数,在此基础上探索译者的文体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通常不考虑源语文本的影响。
从Baker(2000)率先提出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译者文体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间国内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针对这十五年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做出展望。
一、译者文体的界定
“译者文体”(the translator’s style)这一概念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正如“文体”这一概念很难界定一样,不同学者对译者文体的理解也有所不同。Mona Baker(2000)根据Leech & Short对“文体”所做的较为宽泛的界定,指出“译者文体”是指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个性特征,如同人的指纹一样[1]。同时,Baker对译者文体涵盖的范围也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她认为,译者文体特征包括译者的翻译选材、惯用策略(如前言、后记、脚注、文中注解等副文本的使用等)和独特的语言使用习惯,其中,译者特有的语言使用习惯则是译者文体研究的重点。在Baker看来,她对译者文体的界定涵盖了Hermans(1996)提出的“译者的声音”(the translator’s voice)这一概念[2]。Hermans(1996)认为,译作中存在另一个声音,即译者的声音,它存在于译作的字里行间[2]。
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现状
翻译的个人文体的概念其实由来已久。Pliny the Younger(公元61—112年)和Quintilian(约公元35—100年)都曾指出:“译者必须模仿作者的长处,同时在翻译中保留译者个性。”[3]近些年来,西方译学界已开始重视个体译者文体研究。Baker在2000年提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全新课题——译者文体研究,率先提出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文学译者的译者文体,认为译者文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可从翻译选材、惯用策略、典型的语言表达习惯等层面考察译者文体。Baker利用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TEC),通过考察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语言形式参数和转述动词“say”的使用,揭示英国译者Peter Bush和Peter Clark的译者文体。Baker的译者文体研究属于目标文本类比研究,关注某一译者的全部译作呈现的文体特征,如在词汇多样性、句子复杂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分析过程中通常不考虑原作的影响[1]。然而,仅以纯粹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来区分不同译者的译者文体显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而且原作作者的文体对译者文体有很大影响,但Baker在研究中并未考虑原作或原作作者这一重要因素,这两点也正是Baker提出的译者文体研究模式的欠妥之处。
(一)国外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现状
Baker提出运用语料库方法考察文学译者文体之后,西方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后续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即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对某一译者的全部译作进行类比分析,通过考察语言形式参数或具体语言项揭示译者文体特征[4-6],此类研究基本上沿用Baker的模式;另一类是源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即利用源语文本和翻译文本平行语料库,将源语文本纳入译者文体的研究范围,在分析过程中考虑源语文本的影响[7-14],此类研究并未遵照Baker的模式,往往通过比较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来说明译者文体,并没有对某一译者的全部译作进行类比分析。下文将按上述分类,对国外继Baker之后的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进行评述。
1.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
Olohan(2004)通过考察缩略形式(如it’s=it is/it has)的使用,对Peter Bush和Dorothy S.Blair两位文学译者的译者文体进行研究[4]。研究发现,Bush总体上使用缩略形式较多,而Blair则很少使用。如果与Olohan(2003)对BNC和TEC中缩略形式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相对照,Bush使用缩略形式的频次接近于BNC的情况,而Blair则与TEC的情况较为接近[15]。根据Olohan(2003)的发现,缩略形式的使用频次可以用来区分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但仅以缩略形式的使用频次区别两位译者的译者文体似乎说服力不强[15]。
Saldanha(2011)通过考察译本中外语词汇的使用,并与葡萄牙语-英语双向平行语料库(COMPARA)这一参照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Peter Bush和Margaret Jull Costa两位译者的文体[5]。研究表明,两位译者在外语词汇的使用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Saldanha将这种差异视为译者文体的表现形式,并指出这种译者文体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自身角色认识的差异。除外语词汇的使用外,Saldanha(2011)还重点考察了两位译者翻译文本中强调性斜体(emphatic italics)使用的差异和转述动词“say”和“tell”后连接词是否省略,统计分析发现两位译者在这三个方面均存在系统的差异[6]。为判定译者做出的选择是否受到源语文本的影响,Saldanha又检索了相应的源语文本,结果表明源语文本并不是影响译者系统选择的因素。
Olohan和Saldanha的研究参照Baker的方法,但不同于Baker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考察项目不同。Baker的考察项目主要是语料库软件统计的语言形式参数,如标准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而Olohan和Saldanha的考察项目主要是具体的语言使用。然而,语言形式参数和具体语言项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译者的文体特征,仅以纯粹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来区分不同译者的译者文体显然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这也正是Baker,Olohan和Saldanha采用的译者文体研究模式的欠妥之处。
2.源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
译者文体是否存在、不同译者对源语文本中特定语言现象的规律性处理方式等是源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的主要内容,考察项目从纯粹的语言形式发展到话语和叙事方式等方面。此类研究通过分析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寻找译者文体,而这显然违背了Baker(2000)提出的从某一译者的全部译作中发现译者文体这一基本原则,研究揭示的译者文体特征可能并非译者在其多部译作中表现出的一贯特征。
Mikhailov & Villikka(2001)在研究译者文体风格时,采用文体计量学中对作者身份归属确认的方法,利用俄语-芬兰语小说平行语料库进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从词汇丰富程度、高频词、译者偏爱词汇等方面分析译者文体特征,然而,研究结果显示译者自身的翻译风格并不明显[7]。如此看来,如果译者文体确实存在,那么就是考察译者文体的方法尚不完善,至少作者身份归属确认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考察译者文体。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单纯依靠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等语料库软件统计的语言形式参数不足以区分不同译者的译者文体。
Bosseaux(2001)选取Virginia Woolf的小说TheWaves的两个法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转换的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两个译本在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和文化专有项等方面的差异。Bosseaux通过研究数据表明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以此说明两位译者的文体特征差异[8]。Winters的一个系列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与Bosseaux类似,在分析过程中考虑源语文本的影响,以Fitzgerald的小说TheBeautifulandDamned的两个德译本为语料,利用平行语料库考察情态小词(model particles)、外语词汇、语码转换和言语行为转述动词,在此基础上讨论两位译者的译者文体差异[11-14]。Bosseaux(2001)和Winters的系列研究通过比较同一作品的两个不同译本来说明译者文体,并没有对某一译者的全部译作进行类比分析,研究揭示的译者文体特征可能只是偶然性的,并非译者在其多部译作中表现出的一贯特征。
Bosseaux(2004,2007)又分别考察了Virginia Woolf的两部小说TheWaves和TotheLighthouse的法译本中叙事视角的转换,探究译者的选择对叙事结构转换产生的影响,具体做法是找出叙事方式的语言标志,借助语料库比较不同译者使用这些语言标志的特征[9-10]。相对于Baker而言,Bosseaux的研究更加全面,考察项目已经从语言形式发展到对叙事方式的关注。
(二)国内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国内译者文体研究起步较晚。在最近几年,译者文体研究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通常依靠语料库方式进行,研究思路和模式与国外译者文体研究大致相同,起初主要以源语文本为导向,随后开始有以目标文本为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后期学者对译者文体研究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译者文体研究应兼顾源语文本导向和目标文本导向。
1.源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
刘泽权、闫继苗(2010)[16];霍跃红(2010)[17];刘泽权、刘超朋、朱虹(2011)[18];严苡丹(2011)[19];王峰、刘雪芹(2012)[20]等学者运用语料库对某一中国文学作品或英语文学作品的多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不同译者的文体差异。这种研究模式存在与Bosseaux(2001)和Winters的系列研究类似的问题,即仅通过比较同一作品的多个不同译本来说明译者文体,缺乏对某一译者的全部或多部译作的类比分析,很难反映出译者在其多部译作中表现出的一贯特征。
2.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
相比源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而言,国内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并不多见,以周小玲(2011)[21]、侯羽、刘泽权和刘鼎甲(2014)[22]为代表。周小玲(2011)以James Legge英译中国典籍为个案,重点选取其英译的六部作品,以及《论语》的四个代表性译本,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考察理雅各的译者文体[21]。此项研究根据通过语料库工具获得的语言形式参数从微观层面对译者文体进行描写,但对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讨论则较为单薄。侯羽、刘泽权、刘鼎甲(2014)建立“葛浩文英译小说汉英平行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莫言五部小说的葛译本中标准类符-形符比、高频实词、句子数和平均句长等语言形式参数和强调斜体词的统计结果,揭示葛浩文的译者文体特征[22]。研究局限于对语言形式参数和具体语言项的考察。
总体来看,国内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局限于通过语言形式参数对微观层面进行量化描写,缺少中观和宏观层面的描写,难以全面地考察译者文体特征。
3.兼顾源语文本导向和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
黄立波、朱志瑜(2012)[23]和卢静(2013)[24]等国内学者对现有译者文体研究模式进行反思,提出将译者文体研究分为源语文本型译者文体(S型)和目标语文本型译者文体(T型)两类,对两类译者文体均予以关注。黄立波、朱志瑜(2012)以葛浩文英译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例,对葛浩文的译者风格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利用语料库获得的统计数据如标准类符-形符比和平均句长等语言形式参数并不能够有效地将一个译者与另一个译者的翻译风格区分开[23]。由于译者是在原作的多重影响下做出翻译选择,脱离源语文本而进行的翻译研究可以说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在研究中考虑源语文本的影响,并指出对S型译者文体的关注对翻译研究更有意义。卢静(2013)提出建立一种语料库辅助的译者文体综合研究模式,该研究模式综合了传统译者风格研究的评价内容和语料库研究手段,从不同层面探索译本的T型译者文体和S型译者文体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卢静以《聊斋志异》的英译本译者文体风格研究为个案,探讨将这一研究模式应用于译者文体研究理论模式构建和案例研究规划的可能性[24]。
王青、刘莉(2014)采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平行和类比语料库,将源语文本、多个翻译文本和译者自己的非翻译文本列入考察范围,为辨识译者风格提供一个研究模式[25]。该研究通过翻译文本关键词表的对比,发现译者具有自己形式化的习惯用词;将所发现的习惯用词与该译者的非翻译作品进行对比,发现这种措辞习惯也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从而证实译作中译者风格的存在[25]。该研究虽然对源语文本、翻译文本和原创文本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但仅以关键词这一个语言形式参数来考察译者文体不免有些片面。
纵观国内关于译者文体的研究,总体来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研究局限于对语言形式参数或具体语言项的考察,难以全面地反映译者的文体特征;二是仅以一部作品及其不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不足以说明译者表现的一贯特征。
三、分析与展望
语料库用于翻译研究可使量化的统计与质的分析相结合,这是译者文体研究的一个有效工具。运用语料库进行译者文体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但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译者文体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译者文体的认识还比较笼统;研究局限于对语言形式参数或具体语言项的考察;缺乏明确详细的描写细则;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规模偏小,针对个体译者文体或译者群体(尤其是针对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个体译者或译者群体)的文体特征的系统的量化描写研究较少。
今后的译者文体研究应对现有译者文体研究模式进行修正和补充,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建立一个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模式,兼顾源语文本导向和目标语文本导向的译者文体研究,制定明确详细的描写细则,在此基础上从翻译选材、语言使用习惯和惯用策略等多个层面考察和揭示译者文体特征,在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文体形成的动因做出解释。语际对比和语内类比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模式有助于对译者文体进行更为客观的描述和解释,拓展译者文体的研究范围,使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语言形式参数或具体语言项的考察,弥补单独依靠一种方式的不足,并为同类研究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框架和思路。
此外,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时代背景下,对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个体译者或群体译者的译者文体予以关注和研究,探索其文体特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和域外接受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和海外传播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Baker 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J].Target,2000,12(2):241-266.
[2]Hermans T.The translator’s voice in translated narrative[J].Target,1996,8(1):23-48.
[3]Kelly L G.Latin tradition[C]∥Baker M,Saldanha G.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09:477-486.
[4]Olohan 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4.
[5]Saldanha G.“Style of translation:the use of foreign words in translations by Margaret Jull Costa and Peter Bush”[C]∥Kruger A,Wallmarch K,Munday J.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London:Continuum,2011:20-35.
[6]Saldanha G.Translator style: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The Translator,2011,17(1):25-50.
[7]Mikhailov M,Villikka M.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translator’s style?[C]∥Rayson P,Wilson A,McEnery T,et al.Proceedings of Corpus Linguistics.Lanchaster:Lanchaster University,2001:378-385.
[8]Bosseaux C.A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voice and style in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Virginia Woolf’sTheWaves[C]∥Olohan M.CTIS Occasional Papers 1.Manchester: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UMIST,2001:55-75.
[9]Bosseaux C.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a corpus-based study of French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TotheLighthouse[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4,5(1):107-123.
[10]Bosseaux C.How Does It Feel? 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The Case of Virginia Woolf into French[M].Amsterdam:Rodopi,2007.
[11]Winters M.German translations of F.Scott Fitzgerald’sTheBeautifulandDamned:A corpus-based study of modal particles as features of translators’ style[C]∥Kemble I.Using Corpora and Databases in Translation.Portsmouth:University of Portsmouth,2004:71-88.
[12]Winters M F.Scott Fitzgerald’sDieSchönenundVerdammten:A corpus-based study of loan words and code switches as features of translators’ style[J].Language Matters,Studies in the Languages of Africa,2004,35(1):248-258.
[13]Winters M. F.Scott Fitzgerald’sDieSchönenundVerdammten: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eech-act report verbs as a feature of translators’ style[J].Meta,2007,52(3):412-425.
[14]Winters M.Modal particles explained:how modal particles creep into translations and reveal translators’ styles[J].Target,2009,21(1):74-97.
[15]Olohan M.How frequent are the contractions?A study of contracted forms in the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J].Target,2003,15(1):59-89.
[16]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4):87-92.
[17]霍跃红.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11-115.
[18]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2011(1):60-64.
[19]严苡丹.诗歌翻译中译者风格的研究——以李白诗歌英译本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2):145-150.
[20]王峰,刘雪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木兰辞》译文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182-188.
[21]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以理雅各英译中国典籍的文体为个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2]侯羽,刘泽权,刘鼎甲.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分析——以莫言小说英译本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72-78.
[23]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外语研究,2012(5):64-71.
[24]卢静.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3(2):53-58.
[25]王青,刘莉.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词汇型式化在《尤利西斯》汉译本中的体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66-71.
(编辑: 朱渭波)
A Review on the Corpus-based Studies of the Translator’s Style
Xu Yuemeng
(InstituteofModernHistory,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06,China)
Corpus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ranslator’s style have begun with Mona Baker’s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or’s style by corpus methodology in 2000.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previous corpus-based studies on the translator’s style conducted by scholars 2000 to 2014,discusses major limitation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and look forward to further research.It is suggested tha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interlingual and intralingual comparison be plausibl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or’s style with specific purposes,and that attention be paid to an individual translator or translator groups dedicated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rytranslators;thetranslator’sstyle;corpusanalysis;acombinedapproach
2015-08-31
许悦萌(1990-),女,助理编辑。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学、翻译文体学、翻译史研究。 E-mail:xuym@cass.org.cn
H 059
A
1009-895X(2017)01-0030-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