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翻译实践之嬗变

2017-03-31翁国强

关键词:学会科技英语

翁国强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 200031)

ESP翻译实践之嬗变

翁国强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上海 200031)

作者以翻译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30年来开展翻译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通过主要案例的介绍,纵观其嬗变的整体特征,探究其变化与特殊用途英语(ESP)翻译实践现状之间的互动关系,理清ESP翻译研究的演进过程,并提出未来可拓展的空间:建立企业、高校和学会的三方合作机制,在高校推广ESP,营造ESP教学氛围等。

特殊用途英语;科技翻译;宗旨;合作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各行各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双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在刘祖慰、贺崇寅、卢思源和方梦之等知名专家的积极策划和推动下,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于1985年1月正式成立。这是上海成立的首家非赢利性社团组织。该学会成立之初的办刊宗旨是:“团结并组织本市各行业翻译工作者以及为翻译事业做出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翻译研究和学术交流,探讨翻译理论与技巧,组织翻译教学,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30余年来,尽管学会理事会经历了八届成员的更替,但学会的办刊宗旨始终未变。回顾学会30多年的发展历程,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ESP得以实践应用的发展史。

一、ESP生成期

特殊用途英语(ESP)生成期主要是指学会成立后至2000年这一时期。学会成立之初,正值改革开放之时。那段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宝钢、金山等国家重点项目引进了国外大量的技术、装备以及相应的技术资料,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大。然而,在当时,国内翻译人才的培养多依附于外语专业,无法满足时代之需。针对这种社会现状,钱伟长在1986年创刊的《上海科技翻译》(后更名为《上海翻译》)发刊词中明确指出:“培养科技翻译新生力量,壮大科技翻译队伍,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1]鉴于此,学会在章程中的定位就是以科技翻译为主,包括客户委托翻译的资料和文献内容都属ESP/EST范畴。当年,学会设立了翻译服务部,为国内外大中型重点工程、合资、外资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文献资料的翻译服务,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科技翻译》随之在栏目设置及论文刊载方面也凸显了翻译技法研究、译事经验传播、科技翻译论文为主导等特点。随着翻译服务业务的不断拓展,学会逐步形成了ESP翻译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效地组建翻译队伍

改革开放之初,科技翻译人才需求量很大。然而,当时可以直接从事科技翻译的人员除海归的专业人员、正规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和老科技人员外,翻译人才相当匮乏。年轻人中可以直接从事科技翻译的更是凤毛麟角。

为了解决翻译人才这一问题,宝钢这样的重点工程项目,在引进装备、技术和技术资料的同时,从1978年起到1981年底,组建了一支包括日语、德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500人的口译队伍,以及由300余人组成的可从事英、日、德、法等语种的专业技术资料翻译的笔译队伍。这些年轻的翻译人员掌握的外语大部分是通用外语,对各类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专业翻译了。作为一名称职的翻译,不但要具备娴熟的外语翻译能力和扎实的外文功底,还要有一定的中文底蕴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专业的基本原理。为了使这批年轻人尽快适应翻译工作,提高其中文写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冶金钢铁专业知识,宝钢指挥部安排专业人员和老翻译为他们上课,让他们边学边干。同时,对年轻人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或不妥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对于口译人员,则安排他们到施工现场熟悉相关专业用语和用词。对于笔译人员,则让他们参与相关专业资料的大批量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学习。根据宝钢志记载[2]:在宝钢一、二期建设期间,共有3 578名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典、卢森堡等国专家为执行合同规定的任务来宝钢工作。这批外国专家的到来,使宝钢的口译人员增加了实践经验,也为之后的上海建设与发展储备了很好的人才。在一、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宝钢引进资料560.47吨,其中文字资料330.6万页,约10亿字。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与宝钢有合同关系的日本和德国制造商,少量来自美国、法国、瑞士、瑞典、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制造商。宝钢引进资料的翻译,包括专利、文献、标准、教材、论文以及安装和使用说明书等。宝钢300余人的笔译队伍经过宝钢一、二期引进资料的翻译锤炼,大部分翻译人员都成了翻译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也是ESP翻译实践的成功案例。据笔者了解,其他国内重点工程项目也都建有规模不等的翻译队伍。

为了将各大工程项目的翻译人员组织起来,学会分别在宝钢、金山石化、造船厂等单位建立了翻译分会,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翻译队伍。至20世纪90年代初,参会人数达1 500人以上。学会翻译队伍的逐步建立,为上海地区国有单位、各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语言服务,也为事业单位,特别是研究院所科研活动中的文献资料翻译提供了帮助,使ESP翻译实践活动成功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建设中,有效地缓解了翻译人才紧缺的矛盾。

(二)注重翻译实践经验的推广

为满足翻译人员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上海科技翻译》杂志在1986—2000年的15年间设置了“翻译园地”“读者论坛”“译者论坛”“译者评述”“译者随笔”“译者素养”“译者自述”“英汉互译”“知识窗”“自学成才”“业余翻译”“名家语录”“翻译讲座”和“译编审”等栏目,从译者、读者、编者、培训、语言等多个方面向研究人员和翻译人员推广ESP翻译实践经验、体会和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刊物还兼顾外语教育的功能,设置了实用英语学习和语言文化知识研究类栏目,如“经贸英语”“法律英语”“工程英语”“科技英语写作”“英语写作”“科技写作”“语言研究”“句法研究”“文体研究”和“文化论坛”等等。之后,随着外语及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译学研究的发展,上述栏目逐步完成历史使命,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

二、ESP成长期

ESP成长期主要是指2001年至2012年期间。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商品外销和国内旅游市场得以开放,带来了广告业、旅游业、商业的繁荣以及国内对涉外法律事务和外事宣传的重视。进入21世纪后,ESP翻译实践活动得到了发展,社科、科技及其他各类应用翻译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上海翻译》的栏目名称及论文主题来看,ESP翻译涵盖了广告、商标、旅游、展馆介绍、经贸、商务、法律文献、专业术语、社科文献、科技文献、新闻外宣、医学文献以及公示语翻译等。这一时期,学会会刊《上海科技翻译》编辑部适时提出了“探讨翻译理论,传播译事知识;总结翻译经验,切磋方法技巧;广纳微言精理,侧重应用文体;融通中外古今,推动翻译事业”的办刊宗旨。该宗旨短短48个字,不但总结了译理、译识、技法,也提出了今后仍以应用为主的理念,实际上也是对ESP翻译实践的肯定,彰显了刊物与时俱进的立场与主张。从《上海科技翻译》于2005年更名为《上海翻译》一事,足见时任主编方梦之的远见卓识和办刊理念。

(一)ESP翻译理念深入语言服务业务范畴

学会翻译服务部在这一时期坚持价廉质优的服务理念,逐步拓展了翻译渠道和翻译业务,分别与国内外几百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业务关系,同时也为各大型重点工程、合资或外资公司翻译了各类技术资料和文献3亿多字[3]。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宝钢、金山石化总厂、上海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和上海商城等客户单位多年来一直是学会的长期客户。学会承接的各类资料的翻译语种包括英、日、德、俄、法、西、印尼、意、韩、越、捷克、波兰等10余种,涉足的专业有冶金、化学化工、建筑、纺织、机械制造、电气、液压、计算机、网络、生物医学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引进装备和技术的速度逐步放缓。大部分单位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之后,逐步进入了消化、整合和创新阶段。学会翻译服务部在承接翻译任务时,专利文献和技术论文资料的委托任务逐步增多,而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要领等资料的翻译逐步减少。学会对外开展的翻译服务业务基本上都属于ESP范畴,这也使ESP翻译进一步得以实施和成长。

(二)ESP理念的实施

也是在这一时期,笔者在宝钢创办了英文期刊BaosteelTechnicalResearch。该刊的办刊宗旨是“推进科技创新,展示科研成果,促进技术交流,跟踪报道热点,为公司科技发展与进步服务”。报道内容以公司科研创新、学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业设备革新以及前沿技术等为主,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钢铁冶金及相关领域专家、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栏目有:专栏、炼铁、炼钢、连铸和轧钢等。该刊自2008年问世以来,受到国际上知名数据库公司和钢铁业界的关注。该刊创刊三年后,CSA公司总裁主动与笔者联系,希望加强与编辑部的合作,主动为编辑部在全球推广该刊,并签订了五年合作协议。实际上,该刊从创刊之日起就离不开ESP范畴,其办刊过程充分说明这是一份名符其实的特殊用途的英文期刊,投稿的作者大部分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数不少的作者是从海外归来的博士。由此可见,不管是ESP教学,还是ESP翻译,实际上都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笔者的创刊经历,也是ESP翻译实践的过程,受益匪浅。

三、ESP发展期

ESP发展期主要是指2013年至今这一段时期。这是学会开展各项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除了翻译服务外,学会在教育培训、学术探讨、编辑出版以及公益竞赛活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ESP正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一)翻译服务在新时期持续发展

学会自2013年成立第八届理事会以来,正值国内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阶段,学会翻译服务部承接的翻译任务开始出现中译外的比例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进入WTO以后,中译外的比例增多,在2010年以前不超过50%,现在中译外的比例已增加至近70%。随着中译外比例的增加,翻译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图纸的翻译,之前只需在纸质的原图或蓝图上翻译即可,现在则要求在CAD电子图纸上翻译校对。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对于译者来说,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外文功底、中文基础、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还要掌握CAD等电子软件的使用技能,这是一种挑战。为提升翻译人员的应用水平,学会在2015年和2016年举办了两期翻译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爆满,不但有各大高校的老师、翻译公司的译者,也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进一步满足广大翻译人员对翻译技术的渴求和兴趣,学会从2015年起组织了翻译技术沙龙活动,每次活动都由“海上技客”老师团队策划组织。由于组织周密,内容丰富,受到各高校师生、翻译公司专业译员和翻译工作者的欢迎,每次参加人数都在百人以上,活动内容基本上以讲座报告为主,同时邀请海内外专家、高校教师和翻译公司老总授课,使ESP理念逐步渗入到翻译和教学领域。

学会在组织开展翻译服务时,得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引进两条新的流水线后急需现场德语翻译,便立即组织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德语专业学生到现场担任德语翻译。起初,这批学生因学校教授的德语是通用德语,不熟悉专业用语,也不擅长表达和翻译,外籍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对这些学生的表现不甚满意。学会为此向用人单位作了解释,希望他们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和时间。后来,学生经过努力,终于在较短时间内胜任了翻译工作,进步快的学生还受到外方和现场技术人员的好评。这些经过翻译实践的学生,毕业后都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由此,学会认识到在企业、高校和学会之间建立三方合作模式的必要性。这也是学会在开展ESP翻译实践的一项创新活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二)《上海翻译》杂志与时俱进

《上海翻译》办刊30年来,在应用翻译研究领军人物方梦之主编的领导下,已成为译界不可或缺的核心期刊之一,在应用翻译领域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ESP也得到了新的发展。2013年以来,方梦之教授卸任主编一职,何刚强教授接任主编,《上海翻译》的办刊宗旨随之有了更新:“探究译道,切磋译艺,聚焦应用,引领实践,倡导争鸣,助推教研,修辞立诚,广纳雅言。”由此彰显了刊物主编倡导的应用翻译研究人员应遵循的中国传统文章之道,以及加强ESP教学与翻译理念和重视实践文章刊用的决心和信心。

(三)ESP的商用性是商辩大赛的重要元素

为满足大学生和英语爱好者的需要,学会从2015年起与中科院等单位连续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八届商业英语辩论大赛。这两届大赛引发了社会关注,参加人数每次高达5万余人。参加大赛的有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等30余所高校派出的100多支辩队。通过比赛,不仅培养和选拔出一批掌握公共演讲技巧,能够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具备事实陈述的能力,也能就商业话题和企业活动开展研究探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也践行了“学以致用”的ESP教学理念。有的用人单位在得知辩论大赛的信息后马上派员前来观摩,对于辩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有关单位当即与辩手签订聘用协议或实习合同。商业英语辩论大赛也吸引了国际高中学校的关注。在有关学校的一再要求下,学会在2016年下半年举办了国际高中首届商务话题辩论大赛。通过大赛,不但为学生和英语爱好者提供了用英语演讲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有用的双语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资深翻译家卢思源教授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商用性是商业辩论大赛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将商业理念溶于语言,将商业文化渗透于专业,为赛事增色不少。叶兴国教授认为,商业英语辩论大赛除语言特色外,主题还融入了创新、创业等商业元素,更具实用性,不失为一场“英语+”的辩论赛。目前,第九届商业辩论大赛正筹备召开,相信这次大赛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展望

30余年来,学会秉承办会宗旨,组织并带领翻译工作者开展翻译学术研讨,组织翻译教学培训,提供语言服务,编辑出版图书和期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业绩,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ESP翻译实践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学会除继续开展翻译服务、教学培训、科普教育、图书期刊出版发行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企业、高校和学会的三方合作机制。也就是说,企业提供翻译实习基地,满足用人方的人才需求;作为高校,在ESP教学中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ESP的工具作用,调动一切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用人单位参加翻译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作为学会,当然有责任和义务为企业和高校搭建校企联系的桥梁,确保学生在较短时间里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掌握翻译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有用的翻译人才。

[1] 方梦之.ESP翻译研究近40年(1978—2016)[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101-105.

[2] 宝钢志编纂委员会.宝钢志[M].上海: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82.

[3] 卢思源.ESP管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1):3-7.

(编辑: 朱渭波)

A Bibliometric Study on Changes of ESP Translation Practice

Weng Guoqiang

(ShanghaiScienceandTechnologyTranslationSociety,Shanghai200031,China)

Based on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st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ion Society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SSTTS) from 1985 to 2017.By means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ESP and treating of the possibility of expanding the space of ESP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the paper has explor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situation of ESP translation studies,so as to unravel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ESP translation study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s,universities and societies of the tripartit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further create a teaching atmosphere of ESP in the universities.

ESP;scienceandtechnologytranslation;aimandscope;cooperationmechanism

2017-03-15

翁国强(1951-),男,教授。研究方向: 科技英语翻译。E-mail:gqwen_7@126.com

H 059

A

1009-895X(2017)01-0001-04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1.001

猜你喜欢

学会科技英语
学会分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读英语
科技在线
学会分享
酷酷英语林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