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个性化评价的类型及内涵

2017-03-31张卫星

辽宁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轴对称笔者同学

◎张卫星

数学课堂个性化评价的类型及内涵

◎张卫星

课堂评价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行为、表情、思想等状况所做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也只有体现个性化,才能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获得多元发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个性化评价的类型有哪些?内涵又如何呢?

一、恰如其分的口语评价

口语评价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控课堂活动,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它是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倾听的能力,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快速融入数学学习。

(一)真诚适度的激励性评价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许多名师也认为激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激励能让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面意大利国旗(如图1),请问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图1

生:是的。

师:左边是绿色,右边是红色,怎么可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上下对折或左右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都能完全重合,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师:真聪明,没有受到颜色的干扰。我们研究轴对称图形,主要考虑它的形状,而不考虑它的颜色,明白了吗?(评价1)

师:这个交通标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图2)

图2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图标中的那个箭头是向左的,它左右不对称,所以这个交通标志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这位同学很会观察,他注意到圆圈中的箭头的形状,箭头不是左右对称的,从而判断交通标志不是轴对称图形。看来,我们判断轴对称图形时,观察一定要细致,不能只看到图形的外部,图形内部也要考虑到。(评价2)

上述两个评价就比较合理,学生能够欣然接受且能快速激发当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不论学生的表达正确与否,到位与否,一味地表扬,应该评价到点子上,做到到真诚、适度。否则就会迷失评价的价值功能,误导学生的学习。

(二)幽默到位的趣味性评价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到位的趣味性评价犹如一缕春风,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消除学习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从而使枯燥的师生对话变得活泼而有魅力,使平淡的课堂变得神奇而有活力,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是内在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时,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上台。(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评价1)

师:你觉得到底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1:是男同学。

生2:是女同学。

生3: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要不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评价2)

师:如果不这样,你觉得还有其它办法了吗?(评价3)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以上教学实录中的3句风趣的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确男女同学比身高,不能只关注某些个体,因为个体的身高不能代表整体情况。“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教师的评价语言幽默风趣,又非常到位,巧妙地引导学生感知身高并不取决于性别,个人身高因人而异,所以说仅凭性别来比较身高是不恰当的。从而顺利地引出“平均身高”,以此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含义。这些幽默的评价语言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就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学生的思维,让众多学生的思绪都随之活跃起来。

(三)委婉合理的纠偏性评价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受肯定的语言人人都喜欢听,对于否定自己的语言都会感觉刺耳,从心里产生排斥,更何况是小学生。一旦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的评价不但发挥不了成效,还会适得其反,给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是否就听之任之,让学生继续错下去。其实,只要教师合理、委婉地对学生提出纠偏的建议,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虚心接受,及时纠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时,笔者正津津乐道:“先将两个饼一面烙好,再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烙……”“顾客都等的不耐烦了,谁还有时间等你将全部的饼都烙好了再吃啊!”没等我讲完,就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正要生气:谁来捣蛋了?这是上课,又不是真要你去吃烧饼!但转念心头一喜:这个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产生思维冲突,是深入学习的优秀品质呀。于是,我笑着走到他身边,说:“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看来你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大家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学习态度。不过,老师想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自信,请你理直气壮把问题再说一遍,别太小气自己的声音了,好吗?”学生欣然接受,自信而响亮地把问题又说了一遍。“这位同学说的好,我们买饼的都想早点买到饼,可我们心里急也没有用,要等饼烙熟才能吃啊。那怎样才能快点吃到饼呢?我们好多同学的爸爸妈妈也是做小吃的,我们来帮‘爸爸妈妈’想想办法。”笔者和同学们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看来你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大家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学习态度。”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提高他的自信,接下去再提出建议:“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自信,请你理直气壮把问题再说一遍,别太小气自己的声音了,好吗?”其实也是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愉快地接受了建议,并及时改正,提高了反思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随时都会碰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缺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委婉、合理的纠偏艺术,并付诸实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乐意地接受指正,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适时恰当的延时性评价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一个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已经下了一个总结性的评价,那谁还会花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一个已有“权威答案”的问题呢?此时,教师应把即时性评价改为延时性评价,使学生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畅所欲言,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时,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五(2)班有22个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18个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学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一学生解答如下:(140+142)÷(22+18)。当算式算出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7.05厘米时,教室里一片议论声,有些学生用手比划着说,才这么一点点高,许多学生忍不住笑出声来。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生1:这个不合常理,再小的人,身高也不可能是7.05厘米。

生2:从条件中可知,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所以全班学生平均身高应该在140厘米到142厘米之间。平均身高7.05厘米肯定是错的。

生3:我明白了,“140+142”这不是全班40个学生的身高总数,所以算式是错的。

师: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生:(140×22+142×18)÷(22+18)

这里,笔者没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直接做出评价,而是在学生自己思考作出判断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果笔者马上作出否定评价,不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使该生和其他学生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而笔者不动声色地让学生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就会从各方面去考证错误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将即时评价适时延后,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想说的欲望,妙语自然连珠,想象自然丰富,办法自然合理。学生的口才、思维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期望的吗?

二、生动直观的体态语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艾柏尔.梅拉别恩制定了这样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口头交际的总效果=7%用词+38%声音+55%体态。可见,体态语在信息传递中所占有的分量。体态语评价即教师运用体态语(注视、微笑、点头、抚摸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非言语式的评价,他们往往能从教师给予的脸色、手势等体态语提供的非言语信息来体会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

(一)师生心灵的桥梁——眼神评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恰当地运用眼神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因为有时教师话多了,反而会让学生觉得罗嗦,产生厌恶之情。如果这时教师运用自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既不会打破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可贵的是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让思维产生碰撞,让情感得到融合,让行为获得改善,让思想得以升华。

那是夏天午后的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昏昏欲睡,一点精神也没有,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很小。笔者能体会他们,因为下午第二节课正是想睡觉的时候。笔者适时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时郑浩然同学响亮的回答震醒了笔者,像是久旱逢甘露,笔者一下子提起精神,朝郑浩然投去赞许的目光,并朝他笑了笑。虽然没说什么,但孩子看到了笔者的表扬,坐得更端正,注意力更集中,回答问题的声音也更响亮了。在郑浩然的带动下,周围的几个孩子也打起了精神,认真地听课,笔者一一对他们笑了笑,并送去赞许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打起精神继续认真听课,在炎热的午后,这种无声的表扬似乎更有效。

正像爱德华·霍尔所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眼神这种无声的语言,它架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使课堂流淌着和谐的互动,美妙的旋律。

(二)和谐氛围的营造者——微笑评价

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作过多的评价,那会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的坏习惯,有时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时我们可用真诚的微笑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耐心地期待学生的创造,让学生带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冲破思维的牢笼。这样不仅能收获成功,还能收获快乐。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二年级下册“简单的推理”时,笔者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师:有语文、数学和思品三本书,小红、小丽、小刚三人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同学们都在思索,忽然,有个同学说:“可以先排除语文书,因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此时,笔者没作过多的评价,只是对他肯定地微微一笑。紧接着,教室里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小丽拿的是思品,因为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她拿的就是思品。”“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了,所以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听后,笔者微笑着点点头:“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推理的过程呢?”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高高地举起:“因为小红说自己拿的是语文书,剩下的就只有数学书和思品了,小丽又说自己拿的不是数学书,那数学书就是小刚拿的,小丽拿的就是思品。”

这样严谨、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出于一个个八九岁孩子的嘴巴。这样的教学,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三)给予力量的武器——点头评价

恰当地运用赞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以提高学习质量。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但是太多的语言赞赏却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失去其功效。特别是一直处在赞赏中的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影响学习动力。这时,你大可使用赞赏的另一种武器——点头,去满足学生的新颖感,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克服思维疲劳,重新建立信心,主动探究,拓展思维,得到真真实实的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一年级下册“数豆子”时,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数得真开心!我也想抓一把豆子(教师顺手在一个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怎样知道我这一把大约抓多少粒豆子?

(教师把抓的一把豆子放在实物投影仪前面,使豆子的大小和实物一样,然后静静地看着学生。)

(学生小声地和同桌进行交流,然后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生:可以数一数有多少粒豆子。

也是一种办法,但是我没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第一个孩子高兴地坐下后,又一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50多粒。因为我刚才抓那样的一把大约是30粒,老师的手比我的大,所以大约有50多粒。”

我心中一喜,不错!还能用上“大约”一词,我不住地点头微笑。

生:(一名学生走到实物投影仪前,用手抓了两次,正好抓完)抓一把是30粒豆子,我正好抓了两把,我估计被老师抓的这一把豆子大约是60粒。

无痕的评价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树立了信心,得到真真实实的成就感。

(四)树立信心的使者——手势评价

手以不同态势的造型,传递着我们潜在的心声,表达着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内涵,传达着我们内心的微妙感情。我们可以用手势评价把肯定、称赞、诚恳、可信任等信息告诉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进位加法”时,一位教师经历了如下的教学片断:

计算“27+5”。一个小男孩算出来等于22,教师没有示意他坐下,也没有批评他,而是面带微笑否定地摇摇头,并且告诉他:“别慌,再仔细再算一遍。”再算了一次,又等于23了,怎么出现两个答案了?这下他自己也懵了,一脸的不知所措。我摸摸他的头鼓励他再来一次,这一次他终于算对了。我竖起大拇指朝他挥了几下,同学们见状也向他竖起大拇指摇了摇。他满意地坐下去了,没有一点沮丧。直到下课,他都坐得端端正正,学得专心致志。可见,善意的手势评价,不仅节约了不少话语和时间,而且使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认真、高效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能够这样,我们也该满足了吧?

总之,口语评价和体态语评价各有优势,我们要有选择地运用。笔者始终认为,数学课堂的即时评价应该方法灵活,恰如其分,形象直观;做到各种评价互相补充,做到适合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空;做到形式多样,融会贯通,以发挥最大的评价功能。只有如此,数学课堂的个性化评价才能实实在在,才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轴对称笔者同学
“轴对称”单元测试题
老师,别走……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