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处理教学各环节
——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
2017-03-31洪肖婵
洪肖婵
偶然看到尚海涛老师的文章《将关注的目光放在教学细微处》,我的思考与尚海涛老师不谋而合。下面我以精细化处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将所思所想写下来和读者一起交流。
一、教材细处理
1.简化:本课时教材首先安排的是分数的产生,利用图片说明分数是人们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出现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而产生的。实践中,对分数产生进行了简化处理,在课伊始直接调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后,就提出学习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仅结合测量情境图用教材语言概括分数的产生,完成第一环节。
2.变化:教材关于例题提供1个正方形、1个圆形、1条线段、4根一份的香蕉和8块一盘的面包,让学生分别表示出它们的,并说明的含义。实践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变: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用斜线或阴影分别表示出这些图形或物体的。
学生在练习纸上操作。教师巡视指正。
师:写好了和同桌讨论一下,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本环节将教材所要呈现的内容全部涵盖。打乱对象呈现的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后通过讨论“相同与不同”中感受分数的本质特征,掌握重点知识。
3.深化: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寻找该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呢?我对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作如下的深化:
学生寻找单位“1”,教师引导其用草图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即把长江干流的所有水体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污染的。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3份,就是含盐量。
二、环节细处理
上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理解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例题、练习所涵盖的知识后,还要挖掘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如何有效整合、每一个知识点在什么时候进入等等,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教材首先提供分数产生的背景图,再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拓展延伸。
延伸:我们浙江省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呢?请看一则资料。利用对一个图形和一些物体说明的含义为本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做一做”学习分数单位,并进行相关练习。
如何有效进行整合呢?实践中,我以教材为蓝本,遵循分数产生——分数意义——分数单位——练习,四个环节展开。在练习的选取上就充分体现了有效整合的思想。
练习一:
把教材练习十一第6小题置前,让学生结合各个具体事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练习二: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引导学生先根据每幅图说出分数、每个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并说说它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同是这个分数单位的还有哪些分数……此题整合了教材练习十一中第1、2、3、4、7 题的要求。
练习三:
此题整合了教材练习十一中第5、6题的变式练习,同时渗透了分数基本性质和用分数解决问题等的知识。
三、学生认知细处理
教学中,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征,尤其关注教师自认为简单的知识板块,可以以后进生的解答方式为细处理的突破口。与此同时,一个新知的认识,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正确完整的模式,即所谓的数学模型。这个“型”,可以是解题的方式,也可以是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方式。也就是在要求学生做什么之前教师自己心里要有一个标准。例如,本课时在教学“做一做”环节,我以两次教学作对比分析。
要求:分一分,填一填。
对比一:
出示“做一做”,在交流反馈中填出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分数的意义,此时教师以为例教学分数单位的认识,通过以上4个分数的学习,构建分数单位的概念。
对比二:
出示“做一做”后,教师并没有急着放手让学生操作,而是一起和学生解答第1小题。
1.教师先演示第1题:我们一起先来分分第一条。
师:请同学们也像这样分一分,填一填下面3空。
让学生独立解答。反馈中,教师也要注重有层次的进行。
汇总中组织学生进行提炼,深化分数意义,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
师:这些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
师:观察分数中的分母2、3、4、6 分别表示什么?
(理解分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总份数)
师:那分子 1、2、3、5 又表示什么?(理解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最后,认识分数单位。
显而易见,先和学生一起解答第1小题,是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机会,为下面独立解答做铺垫。结合图说说各个分数中分母、分子具体表示的意义,帮助学生成功抽象出分数分母、分子的意义,是对分数意义的补充和深化。通过这样的细处理,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了,相应教学环节也更加厚实了。
我想,一节好课,肯定是由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教学细节组成的。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以学生为出发点并指向学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