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7-03-31陈英梅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陈英梅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概念教学,提出问题,开展动手操作,串联已有知识,将抽象的概念更好地融入情境中,不断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教学 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05-01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只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更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很多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多数都是片面、孤立地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在实际运用中出现很多问题。怎样教好数学概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三方面入手展开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出概念

对于数学学习,其本质就是要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应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循着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形成自主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的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如图所示的箭头,随后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具有什么共同特点?箭头是沿着什么运动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楚地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概念。

這种情境化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理解数学概念。

二、动手操作强化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师只是用简单的口头表达展开教学,学生难以理解,甚至还会因为概念太抽象而产生倦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概念知识,进而强化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时,尽管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得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但真正要学生回答“面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并不能完全且清晰准确地表示出来。为强化学生的理解认识,教师设计了一个操作情境。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吗?”在学生给出自己的判断后,教师让学生展开动手操作:“请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板和正方形纸板,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直观地对比出面积的大小?”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包括观察法、重叠法、画格子法、剪切法等。这样,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面积的概念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如果只是凭借单纯的机械记忆,学生在理解上就会出现偏差,而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概念教学的开展也会更加顺利,效果更好。

三、串联已有知识对比概念

串联知识,就是要全面、准确、透彻并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把知识学“全”、把“准”、吃“透”、用“活”。因此,串联已有知识,对比旧知的概念,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能够进一步化解新知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问题引入,并由第一类题目引入到第二类题目的教学中。

第一类题目:

(1)5×3= (2)7×1= (3)8×3=

(4)7×6= (5)9×5=

第二类题目:

(1)5÷3= (2)7÷1= (3)8÷3=

(4)7÷6= (5)9÷5=

第一类问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兴趣较高,很快就完成了计算;在做第二类题目时,学生发现题目只是简单地将乘号改为除号,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由此,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此时,教师再引出分数线、分子和分母等概念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利用旧有知识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然后再对比新概念的教学也就不会那么生疏,进而在学习、掌握“几分之一”的概念时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道具以及问题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场景,将抽象的概念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验,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