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2017-03-31覃常步
覃常步
【摘要】本文阐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与思考、感悟结合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更具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读而感 感而思 思而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6-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更具实效,进而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服务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通过读而感、感而思、思而悟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既符合学生接受与认知事物的特点,而且真正把新课程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下面,笔者主要就这个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读而感,激发兴趣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就是熟练、流利地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只有真正把课文读熟、读通、讀透,才能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进入感悟认知的初级阶段。学生读课文,感受文中词句内容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的景物和抑扬顿挫的节奏,这就是对课文的感悟和认知。人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燕子》主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以及燕子飞来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笔者主要采取了教师范读和学生多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朗读“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句话时,笔者采取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当教师带着高兴与欢快的语气,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时,学生们也不由得受到感染,并自发地跟着教师轻轻地读了起来,学生的朗读更投入、更有味。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感而思,释疑解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对文本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刻,就离不开对文本的思考。在学生思考阅读时,感受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人物性格各异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才能真正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逐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中彩那天》一课时,课文主要讲述父亲中奖以后,把奖品退回的事情,赞扬了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光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如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父亲“留车”的理由是什么?父亲“还车”的理由又是什么?如果文中的主人公是你,你会如何做?在问题设计的层层引领下,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思考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从父亲的选择和决定中感悟父亲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联系自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浅层,而是真正走向了深处,实现了对文章的正确梳理和分析。
三、思而悟,迁移运用
明悟就是指学生对课文产生的一种比较明确的,了然于胸的感悟。学生接受感知信息,再进行理解分析,实现对文本的感悟,最后进行迁移运用,这一过程既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这种感悟不是由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性质特点,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并在阅读后有所明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白杨》这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对白杨的描述,教育孩子们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崇高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画出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尤其是“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这句话,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句话,笔者顺势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会沉思吗?他在想些什么”,引发学生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对边疆建设者的赞颂,真正体会爸爸的良苦用心,以及爸爸期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建设祖国的期盼。在此基础上,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也写一段话,如描述家乡的建设者、校园的美化师等,这样学生把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能够迁移运用,进而达到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阅读是人生中汲取精神思想养料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读而感、感而思、思而悟,一步步走进阅读的殿堂,沉浸于阅读的海洋,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探寻阅读的奥妙和乐趣。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