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7-03-31何顺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素养培养

何顺莉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人文素养也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从教育的角度入手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育中应该充满人文性,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性。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是人们交往和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途径才能有所体会。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学生的自我感悟,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使学生主动走进课文,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充分体验、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当然,不仅在课本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都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的生活、情感等等,让他们体验、讨论、评判。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具有儿童好奇贪玩的天性,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孩子们爱好与个性入手,不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才能挖掘孩子的潜力,张扬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在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师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一心只教教科书。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有意识的安排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更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拓展的模式,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内容。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人文素养也必将厚积薄发。

(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为学生大胆想象、尽情幻想提供了巨大空间和丰富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和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如在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附加环节,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学习了课文运用“联想”的独特写法后,我们可以出示一张图片,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内容写成一段相关的话。这样的题目范围广阔,局限性小,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这样灵活的题目最容易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其创新能力也就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答案自然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各具新意。

总之每一堂课,我们都要努力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学生产生联想比较、开拓创新的阵地。使课堂充满人文的阳光。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时候,更应注重的是充分挖掘人文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真正让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人文性。

(五)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课堂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1、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情感。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教育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智慧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最好的伙伴。教师对于学生的新思维、新想法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

2、教師要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不服输的劲头和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该怎样使他们精神百倍?当学生茫然无绪时,该怎样给予他们启迪?该怎样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期望?该怎样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贯彻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一项教学改革工作。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的充实化以及教育形式的革新化,必将给当前的教育改革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融入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韩凌,2009年9月,第一版。

【2】《启发式教学论》,曹长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1日,第一版。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1日,第二版。

猜你喜欢

人文性人文素养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