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韧性理论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探析
2017-03-31王宁可张淅
王宁可 张淅
摘 要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包括身体素质方面,也包含有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方面,两者的统一协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完善的重要保障。心理韧性,又可以称之为是心理弹性、抗逆力等等,加强心理韧性理论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这种差异性所产生的环境氛围势必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旦调整不当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未来成长,因此,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必须要高校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各项培养策略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 心理韧性理论 经济困难大学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80
Abstra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r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unity of the coordin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and can be calle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strengthen the resilience the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At this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ifference is more embodied in the economic aspect,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ce the improper adjustment will affect the futur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Mus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strategy implement.
Keyword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它的培养教育需要坚持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原则。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近些年来招生政策的放宽,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這就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等方面,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并不是很健全,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攀比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出现极端和叛逆,这对其未来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心理韧性教育就是通过正确观念的灌输,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以及消费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其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1心理韧性理论的综述
心理韧性,即心理弹性、复原力以及抗逆力等等,它属于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个人在面对困难、压力以及挑战等所具有的一种良好适应状态,可以很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从特质论的角度来讲,它只是某一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困难,克服压力的内在特质,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不利于个体内在抗压能力发挥的。①如果把心理韧性只是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的话,就在侧面说明了不具备心理韧性特质的个体会有不良的发展方向,这样个体就很难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应对不利环境,只能是被动接受,这很明显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个体发展观。但是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属于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水平,而且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韧性所具有的适应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有社会适应性、学业发展、情感适应等等方面,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对于它的含义正确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教育的作用
2.1 它是大学生保持和谐心理状态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会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充足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起伏过于明显的话,就会导致大学生个人的心态消极,情绪低落,很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对自身的认识也过于狭隘,这对未来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心理韧性教育下,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深层次解读,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心理韧性还可以是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反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心理韧性越高,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身心各方面发展就越完善。
2.2 可以帮助大学生调动更多的个人资源,对生活学习压力正确处理
上述提到心理韧性越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可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一个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可以适应逆境环境,而且在这种能力下,可以在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或者是心理创伤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能够经受较大困难和压力,对个人资源可以灵活调动运行,为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②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会对在困难后能否正常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2.3 可以在压力解决时起到缓冲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可知,心理韧性较高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保持有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一群体对于自身认识较为全面,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控制,不会刻意的看重经济因素,在面对困难时,会积极采用问题中心的应对策略,具有很明显的适应性,不会因为困难而丧失斗志,相反,他们会因为困难而激发内在斗志,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并解决困难。
3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高心理韧性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心理素质因素又包含有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乐观性等等。对于心理韧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素有冲动性人格特质以及神经质人格特质等,要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就可以从大学生自尊感的提高、自我价值的满足以及积极归因等方面入手。③从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到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教师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也会提高人际交流能力。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正确处理学习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来说,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还是需要依靠自身来实现的,也就是个体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要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提高内在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而保证学业取得成功。④
3.2 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从心理韧性的保护性角度来讲,它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氛围、父母间关系、家庭支持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讲,是会对心理韧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反之,家庭氛围不和睦、父母间关系不和谐等等都会阻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研究表明,亲密性较高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安全的家庭感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这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尤为可贵,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⑤但是,从现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他们与父母之间在思想、文化以及消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会不可避免产生交流上的冲突,这就需要父母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维系两者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这对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
3.3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韧性的地方,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就要从管理政策上关注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营造浓郁积极的文化氛围。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客观上缓解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学校除了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外,还要在学生的精神娱乐方面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生活上,不会因为一直关注经济问题而丧失自信心,在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以得到明显体现,对于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3.4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在学生提高心理韧性水平的过程中,社会支持体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体系支持下,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会更有条件实施,并且自身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就需要在各项政策制定中切实关注到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构建和发展,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间关系、师生之间友谊以及教师的引导等等都可以看作为是社会支持,它们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需要对经济困难有一个正确理性认识,将其作为成长学习中的一种磨练,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其他组织结构也要尽可能发挥自身支持作用,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成长,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各项开支要求,也可以由此形成奖惩机制,通过奖励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实践互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韧性。⑦与此同时,对于经济困难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三者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辅助,倡导正确标准的收费理念。
4总结
随着时代的發展进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解决优化,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中,在对其进行培养提高方面,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冯文明,周守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模型的建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16-19.
② 邵海英,林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7-8.
③ 张海莉.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④ 吕俊燕,孙旸.高职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22):248-248.
⑤ 魏真.心理韧性——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61-163.
⑥ 熊赟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⑦ 许新赞,高桂贤.孤残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3(8):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