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执夫型”母猿成婚故事浅析

2017-03-31王娟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想文化

摘 要:古代文言小说中,“人猿通婚”的故事记载有很多,研究成果丰硕,但学界的着眼点大都集中在猴玃劫掠妇女与之结合的“盗妇类”故事上,而对母猿“执夫”成婚类故事的研究稍显薄弱,本文就着眼于唐宋时期的这类故事,并以《齐东野语》、《夷坚志》和《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为重点,分析此类故事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及蕴含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母猿执夫型”;结构内容;思想文化

作者简介:王娟(199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母猿劫掠或幻化成人形诱使男子婚姌的“执夫类”故事,虽然文献记载不多,但对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人猿成婚”故事帮助很大。按照成婚方式,这些故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母猿采取野蛮方式直接劫掠男子,二是母猿幻化成美色“援引”与之成婚。

1.直接劫掠型。这一类型的故事和“盗妇型”十分相似,是没有配偶的母猿直接将男子抢劫而去,叙述较为简略,情节单一,《齐东野语》卷七就记载:

“邕,宜以西,南丹诸蛮,皆居穷崖绝谷间。有兽名野婆。黄发椎髻,跣足裸形,俨然以媪也。上下山谷如飞猱,自腰以下,有皮累垂盖膝,若犊鼻,力敌数壮夫,喜盗人子女。其群皆雌,无匹偶,每遇男子,必负去求合。”

这里的母猿几乎是以兽类的形象出现的,它力大无比,外貌奇丑,“皮累垂盖膝”,“黄发椎髻”,俨然一个老妇人,如此的外貌就决定了她引诱男子婚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能以野蛮的方式“负去求合”。这种“劫掠”伴侣的方式和我国古老的抢婚习俗密不可分,有学者研究表明:猿猴抢婚恰恰是对于人类抢婚行为的模仿。

2.母猿用美色“援引”男子型。唐宋时期的这类故事,仍可分为两种:一是男子身处困境,误入猩猩国,与“披发而人形者”成婚生子:

例如《夷坚志》“猩猩八郎”条,“海王三”条,“岛上妇人”条都记载了男子出海遇海事,舟沉幸存,误入小岛与“人形”的异类糅杂生子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这类故事,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很大。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再是拦路抢劫的丑陋野女,而是仙气飘飘的“人形者”。她们“遍体生毛,略以木叶自蔽”,生活在幽花异木、宛若仙境的小岛。面对这样的女子,男子也有“不能测其为人耶?为异物耶”的疑虑和担忧,但因受困,所以往往“姑且听之”。对男子来说,这些生活在世外桃源的“异类”,总是扮演着“解救者”的角色,帮其渡过难关,如果没有这一世外桃源的蔽佑和美妇的照顾,他们应该早已饥困而死了。

另一种是母猿化成美妇引诱男子求合,这是“执夫型”故事中最具文学性的一类。在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趋势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母猿“执夫”故事也显现出多种思想相融合的特点,故事中既有道教色彩,又兼有佛儒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首先,“执夫”的母猿大都和佛教有关。“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崇信佛老的,还是反对佛老的,无一不出入佛老”。《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五“崔商”条就记载了江边洞中一群母猿变成尼众“援引流连”崔商之事,不过,幸好崔商及时惊觉“此为深山穷谷,非能居,疑为妖异”,忽而返回,否则,很可能如船家所说“为其所残”。同样,“孙恪”的故事中,和他“申伉俪之情”的绝色美女,也是由一个得道高僧所养的母猿所变,到故事结尾母猿回归猿形之时,还题诗曰:“刚被恩情役此心,无端变化几湮沉,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颇有佛教“一切皆空”之感。

其次,一些故事带有浓厚的传统儒家色彩。宋代以后,随着儒释道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和程朱理学的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实际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母猿“执夫”故事中的男子就以儒生见多,他们的理想是读书做官,考取功名。《太平广记》“焦封”的故事中,焦封即使和美妇沉溺于酒色多年,但最后仍因“名与宦俱未称心”而选择回京洛做官;化为美妇与秀才孙恪成婚的母猿,也是因丈夫要赴任做官,它又不舍自然而化为猿形离开。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思想也深深地埋藏在妇女心中,“夫为妇纲”的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面对夫君心系名宦,她们不能阻拦,确又无可奈何,只能发出“妾是簪缨家女,君是宦途中人,君欲以名宦荣身,足得谒金阙谒明主也,妾怎敢固留君身,抑君显达”的哀叹。

“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在写作手法上,受唐代“有意为小说”文学观念的影响,这些故事叙述宛转,情节跌宕曲折,铺陈演绎的倾向十分明显,和六朝叙述的简洁明了、粗陈梗概相比,这些故事一波三折,更具文学性。

参考文献:

[1]周密撰,朱菊如等校注.齐东野语[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2]洪迈著.夷坚志[M].中华书局1981年版.

[3]李昉编.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年版.

[4]張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中华书局1980年版.

[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中华书局1958年版.

[6]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2014年版.

[7]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J].《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三期.

猜你喜欢

思想文化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离退休人员思想文化的引领
浅谈正气环境建设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经济活动中思想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打赢思想文化阵地主动仗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国学教育热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新的认同分析
浅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新途径
在新形势下,增强宣传文化工作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生态经济与思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