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事件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31翟美娟��
翟美娟��
摘要:事件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研究“事件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开发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生物学科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事件策略;初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84-2
一、例谈“事件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已经发生的生物“大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进行应用。如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课堂上先播放“海尔蒙特实验”的动画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视频中提到给柳树浇灌了雨水,还提到水桶里的土壤质量减少了,学生们很容易说出“水分和土壤中的一些物质在柳树生长中发挥了作用”,但学生们往往会忽视环境中其他条件或因素的作用,如阳光、温度、空气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质量的增加有关?从而引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
学生们在探究这些“大事件”中,能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到使用的技术手段,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小事件”,使学生能直观、理性地掌握某个知识点。
如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自己的长相有的像爸爸、有的像妈妈。这种自己与父母或多或少的相似,就是一种遗传现象。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加深对遗传现象的认识。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自己和父母的照片,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和父母的照片,找出自己和父母的相似之处。然后教师将各位学生父母的照片混在一起,做“看照片,猜父母”游戲。做游戏时,先在小组内进行,而后全班一起开展,用大屏幕展示父母的照片,请全班同学猜。通过这样的“小事件”,可有效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大家积极参与,努力发现一家人中存在的相似特征,进一步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从而加深对遗传现象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做完游戏这一“小事件”后,教师介绍遗传学之父——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在豌豆试验田里进行的一系列杂交试验,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下来教师讲解遗传性状的简单规律,告诉学生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学生会问: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其意义何在?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是什么?父母是将性状直接遗传给孩子,还是将控制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事先收集的小金鱼和金鱼妈妈的照片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比较小金鱼和金鱼妈妈各种性状,找一找遗传规律,同时来推测小金鱼爸爸的性状表现,通过两代金鱼的性状表现来理解生物具有遗传的规律,再进一步阅读教材,学生们最终恍然大悟,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又如在讲植物的“营养繁殖”时,提前两个月将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由课代表负责管理,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到春天来临时,只见其走茎从叶丛中钻出,然后走茎上慢慢地长出叶片、气生根,将气生根取下栽种于花盆中又是一棵植物。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原来植物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经过种子,茎也能进行繁殖,这就是“营养繁殖”。此时,学生对营养繁殖的理解更形象化。
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建构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以及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例谈“事件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外学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事件策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锻炼他们动手实践能力。
如在“探究光对黄豆芽变绿与否的影响”的活动前,教师创设一个“黄豆芽在光下变成了绿豆芽”这样的“事件”,让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方案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如该探究活动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作出怎样的假设?根据所作出的假设可以制订怎样的计划?怎么来实施?在实施观察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等。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学习生物知识,还能受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
又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植物的播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播种前要松土,播种后要及时进行浇水等管理,以保证种子的萌发。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事件”,组织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温度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氧气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学生们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等,从而开始他们的探究活动。根据教材要求选择探究一种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报告。以下是其中一个小组的部分探究方案:
提出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吗?
作出假设
你的假设是: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制订计划
1.取两只大小相同的培养皿,编号为1号、2号,在培养皿底部分别垫上两层干燥的吸水纸。
2.取40粒同样健壮饱满的大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两只培养皿中。
3.在1号培养皿中加适量的水分,2号培养皿中不加水。
4.将两只培养皿放在阳光充足、温暖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作好记录。
实施计划
根据实验方案,实施实验。
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你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由于这个探究活动时间持续比较长,课堂上重点讨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活动延续到课后。学生们在课后继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新的问题: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时一般是不能萌发的,但是实验过程中有种子萌发了,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讨论分析:浸没在水中的种子萌发了,可能是因为水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氧,或者是种皮内有空隙,里面含有一定量的空气,为种子萌发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了证实这一分析,学生们又设计了实验进行验证。他们用加热冷却的水对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没有发现种子萌发的现象,证明了他们的分析是正确的。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还发现,有的种子外观完好,但在适宜条件下并没有萌发。他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胚的结构不完整,或者是种子处于休眠状态。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总之,研究“事件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开发初中生物教学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参与生物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事件策略”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Cb/2013/02/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