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其监管探讨

2017-03-31蔡厚飞

商场现代化 2016年30期
关键词:监管措施外包金融服务

蔡厚飞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于金融行业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评估金融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从而保障我国金融行业处于可持续性发展状态,进而为金融企业节约更多成本,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综述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就提出相应的控制监管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监管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金融企业的工作重心逐步向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性转变。其中,金融服务外包指金融企业长期通过外包服务商开展传统由企业负责的业务活动过程,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为准事务性业务。“外包”指将公司原有的部分业务,由企业自身逐步转给外来服务商完成操作;“转包”指将公司原有的部分业务,由中介商转给另一个服务商,或服务商间自行完成交接。鉴于此,本文针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控制及其监管的研究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概述

1.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

按国际定义来看,金融服务外包指金融企业长期通过外包服务商开展传统由企业负责的业务活动过程,普遍为准事务性业务,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主要包括:(1)金融业务操作;多为制作信用卡账单或清收不良贷款。(2)金融业务联络;多为呼叫金融服务中心。(3)金融信息技术;多为开发金融应用程序或维护金融服务系统。

2.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及风险表现

常规的不良贷款清收方法投入成本高,消耗时间长,一部分金融机构逐步将清收不良贷款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贷款清收结构。同时,外包清收的贷款类型,主要包括:工程机械贷款、装修贷款、助学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及住房按揭贷款,外包清收的贷款范围为损失类及可疑类贷款。外包清收贷款的风险为资金控制风险,特别是在清收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没有提前预设保证金,或单方面与承包商完成财务核对,可能导致资金损失,甚至少部分承包商保密意识不强,双发没有签订相应的保密协定,存在客户资料泄露的法律风险。

我国大部分银行将制作信用卡账单业务承包给专业制作机构,不仅存在客户数据泄露的风险,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特别是承包商所配置的打印封装系统过于陈旧,属于分体式打印分装,安全性相对较低。

我国大部分金融企业将呼叫中心业务承包给专业呼叫机构,特别是处于海外人力成本相对低的地区,能有效减少经营成本,存在客户数据泄露的风险,例如:在客户电话联系金融服务中心的过程中,客户订购、求助及咨询相关的金融服务,涉及商业机密及个人隐私。

金融信息技术的外包风险体现为在外包过程中金融信息系统失控,直接影响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威胁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灵活性差、丧失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无法控制金融服务的资源及过度依赖金融信息的服务商。

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指承包商以自身利益为主开展业务,无法满足发包方的经济利益及战略要求。同時,受发包方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有效监管承包方。该风险的表现为缺乏健全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体制,尤其是无法落实金融服务外包的监管流程,例如:统计、执行、应急报告及评估制度,甚至少部分金融企业对于战略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要求金融企业,组织相应的战略决策机构,减少战略风险。

2.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指承包商的服务质量差,无法满足发包方的要求,或承包商的工作方法无法满足发包方的规定,例如:在服务外包的过程中,承包商以非法手段对待客户,导致金融企业的声誉风险。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承包商不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无视保密协议,泄露金融企业的财务数据、战略性技术及重要数据等。同时,承包商在外包服务的过程中,手中涵盖大量客户数据,一旦没有设定详细的外包合同,不仅存在法律风险,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金融服务外包存在技术故障,或承包商资金投入不足,无法开展服务业务,造成金融企业存在操作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逐步改变金融企业的业务结构,上述改变可能提高操作风险的发生率。

5.退出风险

退出风险指发包方过于依赖承包商,无法收回外包业务,或终止外包合同完成承包商的更换,造成金融企业的成本投入过高。因此要求金融企业,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应急处理方案,分散意外风险。

6.履约风险

履约风险指承包商无法如期完成合同规定任务的风险,例如:外包合同普遍期限长,但是受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少部分外包合同不够规范,内容简单,无法进行二次修订,承包商是否能如期完成合同规定任务存在着一定不确定性。

7.沟通风险

沟通风险指外包业务阻碍发包方提供实时数据,造成监管困难的风险。从服务外包的实质来看,将内部操作权转给监管方,受监管方独立性的限制,造成金融企业的沟通困难。同时,我国尚不存在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仍处于发展初期。

三、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监管措施

1.风险识别

作为风险监管的前提,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具备显著价值作用。按外包现象的概念化框架,可细分为:独立程度、服务个性、外包行为及外包构成。其中,外包构成,主要介绍外包业务的类型及构成要素,例如:业务流程、应用任务及IT基础设施等;外包行为,主要介绍外包业务的构成要素提供给承包商,例如:维护、实施、开发及设计;服务个性,主要介绍外包服务的类型,例如:标准化服务或特定服务等;独立程度,指发包方对于工作的独立程度。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拟定外包业务工作流程,判定外包服务的风险分类。

2.风险监管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全面评估金融服务的外包风险,结合企业的外包业务、风险、目标及核心竞争力,完成综合判断,提高金融企业的决策力,例如: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太大,企业无法控制外包业务,即便经济效益显著,不能进行业务外包。同时,选择适宜的金融服务承包商,特别是在决定金融服务外包的前期,综合评估承包商的业绩、声誉、计划、财务状况、业务操作能力、核心技术人员及外包业务能力,尽量选择资本、技术、能力、信誉及经验丰富的承包商,确定相应的备选方案,减轻退出风险。最后,加大对于外包合同的重视程度,开展相应的监管工作,特别是外包合同的内容必须涵盖金融服务外包的所有环节,例如:服务质量标准、责任赔偿流程、双方义务及权利、定期沟通及日常工作流程,甚至少部分金融企业可逐步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应急模式。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为了评估金融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分析现阶段金融行业服务外包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监管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的外包服务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仍停留于粗放型阶段,对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健全的金融服务外包体系,信息化水平薄弱,外包手段落后,外包方法单一,外包效率低下,不仅直接增加金融企业的成本投入,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不可预估性损失。因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坚持可持續性发展的原则,结合金融企业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重视程度,落实金融服务外包的流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逐步构建具有金融企业特色的服务外包模式。同时,不断增强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引进科学的外包服务理念,与现有的外包服务方法相融合,便于解决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进一步为推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欣,王洁,周盛丰.商业银行服务外包风险来源及防范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3,02:171-173.

[2]王红.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风险控制[J].企业导报,2013,19:96-97.

[3]王展,谢群.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商贸,2013,27:7-8.

[4]王利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风险监管[J].现代商业,2015,32:171-172.

[5]蔺捷.上海自贸试验区视角下的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制度[J].学习与实践,2015,02:17-22.

[6]任吉蕾.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服务外包规制风险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05:89-90.

猜你喜欢

监管措施外包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浅谈“九小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监管措施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角度的利润操纵行为探究
中国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