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3-31王新颖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深刻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王新颖

【摘要】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论述了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重点抓住初读课文、熟读课文、精读课文三个环节,加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特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敏捷 独特 深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48-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关键。为此,语文课堂要深入学生的思想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思维敏捷

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际操作智力的五大要素中,思维是核心。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知识才能从理解到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技巧,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正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大脑对教材刺激物的反映,其目的是通过对教材充分感知和理解,得出准确的文本概念来。如果没有充分地感知教材,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将无从谈起。初读课文可以取消“学生学”“教师教”的几个固定词语教学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去感知文本,让他们进行听读、朗读、默读、记笔记、查字典、圈点勾画等,因文而宜、因材施教。除了掌握教材规定的字词外,教师要还让学生知晓课文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只要认真读书,感受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情感,让他们都有所思,各有所得。如在学生初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要有支持和热情的态度,个别问题个别答,共有问题集中讲,对学生通过教材和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加以提示、指点,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感知、体现、理解、运用的过程,这样教学,既激发学生大胆表达的积极性,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读书培养思维能力的习惯。

二、熟读课文,思维独特

熟读课文,检验运用,是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进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检验字、词、句子、朗读、背诵、复述、阅读、写文章或片段等多种形式和内容。教师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又要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如学习了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后,教师提问学生:三个故事都是依据什么定的标题?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以故事结局、故事地点、人物动作为依据。教学抓住课文主旨、结构安排、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思维灵活,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语文教学产生省時高效的效果。

三、精读课文,思维深刻

思维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通过分析认识事物的特征,综合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借助于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实现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写作线索交给学生去探究,解决作者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等问题。学生要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仔细理解、推敲,从中弄清楚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明确重点词、句、段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习了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中的两个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比较“完璧归赵”“渑池会”在形式和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课文写的是赵国和秦国的矛盾,代表人物是秦王和蔺相如,是秦国先挑战,赵国应战;都以赵国取胜而告终。学生经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了第三个故事,学生再将其与前两个故事进行比较不同点,通过精读思考、小组探究,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将与将之间的矛盾是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前两个故事在文章中构成了将与相不和的原因,后来将与相之所以和好,是他们都以赵国的利益为重。这样学生们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三个故事各自成章,各有其独立内容,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词句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多了,表达观点的机会多了,练习读写的机会多了,接触的文章多了,他们把学懂课文的基点转到依靠和相信自己的能力上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发展了思维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深刻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一片树叶启情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