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素养立意的历史课堂建构

2017-03-31夏辉辉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对外开放教学过程

关键词 核心素养,核心目标,课堂结构,教学过程,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16-06

2013年,受李稚勇教授的邀请,我参与了《历史教学》杂志关于“怎样的一节历史课才是好课”①的讨论,在讨论中我提出要“追求历史教学价值,探寻课堂教学本质”,②要从学科育人的价值来衡量一节历史课。虽然讨论已经过去,但是我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却一直没有停止。2016年,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构建提供了更为宏阔的时代背景。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历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不断得到拓展和提升,如何以“素养”育人?以素养立意的课堂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如果我们能通过一节课来讨论,可能更清晰一些。

在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太原年会上,我和与会同仁聆听了天津白玉老师上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③一课,颇有启发与感慨。一节在全国年会上呈现的历史课,一般是精心打造的,集中了众人智慧、体现优秀教师品质的历史课,白玉老师一课正有这样的特点。同时,一节让人记忆深刻的历史课,它体现了这个时代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这些追求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深层的困惑。一年来忙碌中对这课仍念念不忘,偶与同行聊起这一课,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一是想对授课教师及备课团队在教学设计中所赋予的教学理想给予回应,另一个也想借此课谈谈自己对“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再思考。本文拟借助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再次回顾这节课,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我希望对这一课的回顾,不只是在讨论这课设计得如何、上得好不好或者应该如何上的问题,而是在更深层次地讨论,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如何呈现在一个45分钟的课堂里,教学目标、课堂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何以能够推动学生的素养发展。

我们今天已经面临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加剧了这种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反映在我们的思维里,就是我们认识的多元性与深刻性。比如2013年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云图》以一种几乎从未有过的表现手法,讲了六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似乎毫不相关的六个故事,很多人看得很迷糊,却有影评家从剧中的台词找到了影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我们的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从出生到死亡,我们和他人紧紧相连。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话,它超越了现实,超越了哲学,甚至超越了宗教,是人类的终极之问,这也许就是影片《云图》的魅力所在。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只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现象。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我们当下大多数人所亲身经历的,参与其中,躬逢其盛。但是,当我们翻开中学历史教材,会发现,孩子们面对的前30年是那样的单薄和遥远。改革开放之初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哪怕才过去短短的30年,与现实却有了一道鸿沟,对于现实的认识者而言,过去又好比是遥远的“异国他乡”,天然铸就了一种似乎难以逾越的“文化距离感”。①

当我们把教师称为“课程的建构者”时,意味着,教师不是简单的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而应当是深入历史当中去,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建构课程内容,以便让学生回到历史当中去,去理解过去的人和事,回答“历史何以至此”的历史性问答,弥补因时间造成的“文化距离”。如果在上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关注的是“执行者”与“建构者”的主体性问题,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框架下,我们关注的就应该是“如何建构”的程序性问题,即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达成学生素养的培养。

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气质;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影片《云图》给我们的启发或许在于,一个复杂的场景才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单薄的事实(史事)或者单一的技术路线难以支撑人们对复杂人生或历史的更多欲望。白玉老师上的这一课,呈现的正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场景,本课多角度地透视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构建了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教学结构。正如本课内容中所谈到的,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也具有类似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本课的主线是以深圳、天津、上海三个城市为节点认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副线是通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的比喻,认识我国改革开放推进的时间节奏性,这个时间节奏亦是人们对改革开放认识不断变化的过程;此外,还有一條暗线,即通过解剖改革与开放的互动关系,理解无论开放还是改革,落脚点都是人的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是人的观念的转变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这样的设计结构,不仅仅打破了知识立意的课堂思路,比如说“知道我国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也突破了能力立意,比如“理解由点、线、面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等,而是在结构上构建了素养立意的场域。

在这三条线索的共振下,我们可以找到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等多项核心素养培养的立足点。

首先,为理解“我国开放进程中的空间层次性”,全课充分运用了地图,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关键“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上海浦东新区是如何被选择并如何发挥作用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次,为了理解“开放进程的时间节奏性”,白老师运用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来比喻改革开放时间节点的推进,对应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80年经济特区的设立、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四个节点,以此理解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是在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思想观念逐步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同时,对外开放格局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涵也与这些时空节点密切相关。通过对“时间节奏性”的历史解释,把学生的思维提升到追根溯源、归根结底的理性认识高度,通过解释历史变迁的因果联系,获得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学会阐释历史意义。

再次,运用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达成“理性认识”的理论工具。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对史实的认知最终都要指向对历史发展的结构性、趋向性、本质性的原因及其规律的认识。②本课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即通过典型的细节和材料,彰显改革开放事业与促进“人”的解放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次次的推进还是各个城市改革者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都体现了人的思想的巨大力量。二者互为因果,是观念的转变,才真正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改革开放正是解开束缚在人身上的各种思想包袱与枷锁。

认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需要用望遠镜和显微镜。望远镜是宏观视野,包括点、线、面格局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显微镜是微观视野,了解对外开放的城市、对外开放遇到的困难与对策等等。那么,这一课的挑战在于,一个宏观的话题如何通过“两镜”来透视。

在这一课里,白老师除了用好望远镜,尤其擅用显微镜,他聚焦于深圳特区,通过对深圳特区的深入透析,分析对外开放的起因、经济特区的选址、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互动以及改革者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等等。这种显微镜似的剖析方式,深刻地提醒了一线历史教师,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深圳这个城市有着特殊的地位,深圳特区不只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改革的先行区,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互相依存。而我们平时所见的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制于教材,或者把“改革开放”一词念得烂熟,却不知其真正内涵,放在一起讲,混沌一片;或者把“改革”与“开放”分开来讲,片面切割,似乎二者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两项政策。

细节举例:奖金风波

(深圳开放的第一步,是围绕开放的需求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造码头,就在刚刚迈步伊始,就碰到了困难。)在修建一个码头时,需要搬运几十万方土石,可长期以来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体制扼杀了司机的积极性,每天也就运二三十车,工程进展缓慢。

——凤凰网《改革开放初期蛇口纪事》

教师设问:如果大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处理?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按劳分配、实施奖励办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继续追问:大家的这个方案有效,但这个方案在当时的情境下,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

接着,教师播放奖金风波的视频。发放奖金的消息传出后,相关部门对发放奖金予以制止,奖金一度停发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最后是在中央的干预下得以继续实施。

深圳特区不只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改革的先行区,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她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多个全国第一。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互相促进在深圳这座城市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白老师没有选择我国在引进外资、打消外商疑虑、招工困难等单方面谈“对外开放”中遇到的困难,而是从“建造码头搬运土石”这个细节入手,直接切入我国当时对外开放遇到的最大困难,即计划经济下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体制已经严重伤害劳动者的积极性,指出改革开放最核心的事业就是提高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奖金风波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突出了这个问题的难度,在课堂对话中,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常识来解决一个当时几乎惊动中央的大难题,这一巨大反差,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改革之难。

课堂结构与细节选择,实际上反映的是授课教师对“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衡量。把以上复杂的课堂结构和细节的选择放到核心素养框架里讨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将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从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向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也即转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和提升核心素养的那些知识。”“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将从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路径,转向兼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依据的路径,这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更大更明确更有保障。”①比如,关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依据历史学科概念体系的构建,对外开放格局的布局与特点就是重点知识,本课可以单线推进,线索会更清晰明了,老师操作起来也容易一些,甚至学生学起来会轻快一些。白老师多线推进的课堂结构,用主线照顾了基础知识的认知,但他用意更深、用时更多的是在副线与暗线,即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解释,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理解对外开放格局中所遇到的关键困难是旧观念、旧体制的问题,人的思想的解放才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奖金风波”以及后面的“菜价风波”等细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改革与开放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外在物质的变化,更深层次而言是人的思想与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自上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重建课堂教学。纵观我们的课堂,重建课堂的坚冰有二,一是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激烈交锋;二是教师观念与行为习惯之间的差距,教师必须自觉地用新的观念与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做彻底的决裂。这两重困难放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来讨论,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有学者指出:“我们痛心疾首地承认,我们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名义向知识本位宣战,但是,知识本位赢了。因为我们除了知识,没有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任何目标。”①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再次以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宣战”。学生核心素养是以人为中心而提出来的,②是相对应学科本位教育提出来的,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学科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最终要达成一致意见,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张广君在《教学基本职能: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③一文中谈到:教学论中的“发展”既有人的身心与社会性的发展,更有社会文化的活化和发展;既包含着人的文化成长,也包含着文化的个体化生成;既是社会个体的再生产,也是社会文化的再发生。从微观、主观上说是个人的生成和发展,从宏观、客观上说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本体的层次上说,就是个人作为文化新人的总体生成。因此,这一“发展”的概念,生动地反映着人作为类存在(文化)与作为个体存在(个人)的同一的属性, 体现了人与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集中体现了教学的人的文化与文化的人化同一、人与文化双重建构或人文同化的基本职能。

或许以上的论述能够很好地解释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说明二者的统一是有可能的,也是必需的,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人与文化,即学生与学科的双重发展。历史不但是一门事实的学科,还是一门解释的学科,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动历史学科认识的个性化,这是当下评价历史课堂的重要视角。任何脱离学科特点来发展教学的实践都可能遭遇文化虚无的困境,同样,失却了学生发展的学科教学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④

教学观念要切实转变为教学过程,还要打破第二重坚冰,即教师必须自觉地用新的观念与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做彻底的决裂。许多教师都是在“以听为主、以记为主”、在学科中心论学习历程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思维习惯不自觉地带到了教学中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这节课里,白玉老師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我不知道白老师的这种教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但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即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个体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从微观上来讲,是学生关于改革开放认识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讲,是改革开放精神与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延续与发展。

“菜价风波”教学片断

就在深圳迅速发展的1983年,由于建设人员的进入,深圳的人口增加至30万人,又面临着吃菜的难题。这个难题交了时任深圳财贸办主任的李定,怎么办?

材料1:李定为了解决吃菜难题,首先从汕头招了5000菜农,跑了;后来又从广州招了5000菜农,又跑了。

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菜农总跑?

材料2:(当时)国家规定青菜菜价每斤0.05元,而深圳种青菜成本每斤0.3元。

——王穗明主编《深圳口述史》

教师追问1: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教师追问2:谁来提高售价?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提高价格是不是小事?

材料3: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盒火柴提价两分钱,都要到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新华网广东频道

《改革的开路先锋任仲夷》

教师追问3:(菜价涨至1.2元)市场放开后,会不会产生新问题?

材料4:(李定当时的境遇)“人们开始怨声载道,我开始头皮发麻。”“市委准备再过两周开会,取消我放开菜价的办法,还要当场宣布如果再解决不了吃菜难题,就要撤掉我所担任的财贸办主任的职务。”

——王穗明主编《深圳口述史》

教师追问4:如果李定缺乏坚持的信心和勇气,这事可能要走回头路了。面对菜价上涨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菜价风波是深圳进行物价改革的一朵小浪花。就是这个“看似寻常却奇崛”的小风波,却充满了辛酸,那真是“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这个细节里,白老师把他的教学风格放到最大。他没有给学生讲一个“菜价风波”的故事,这是老师们最爱用的教学策略;也没有放一段关于深圳“菜价风波”的视频给学生看,这是最省力的教学策略。他让学生扮演深圳特区的决策者,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济学常识来解决这个历史上曾被解决过的、被称为“杀出一条血路”的难题,从而找到与历史人物的共情。

从教学内容来看,“菜价风波”说明“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经济学常识已经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自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市场调节起巨大作用的时代,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市场与价格既新奇又不理解:从计划经济时代“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先行者,不仅仅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困难的是要与自己曾经坚定过的理想、观念作斗争,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教学过程来看,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白玉老师多角度表扬学生,并不急于指出学生在回答中的不足,而是通过不断的追问与补充材料,与学生展开真正的讨论,不是“请君入瓮”式的我问你答。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有质疑、有追问、有反驳,我们许多教师缺乏课堂讨论技巧。传递一个知识,可能用“我告诉你”就可以实现,而造就一段“历史理解之同情”,则需要学生慢慢体悟,白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并恰当地引导,使学生“更加切身地意识到开放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面对着来自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各方面压力,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成果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当我们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来讨论这节课时,并不是想附会一个时髦的教育名词,只是想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一堂好的历史课,已然蕴含着素养的培养,已然包含了设计者对历史教育的理想与追求,这是所有“好的历史课”的核心内涵。但是从具体的技术路线上来说,每节课都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下面我从目标聚焦的角度来谈本课的技术改进。

我主张无论课堂的结构多么复杂,教学目标应该聚焦,用核心目标来统筹全课的目标体系,核心目标是撬起课堂教学的支点。在教学中,肯定是素材越多越好,目标则是越少越好、越集中越好。这点与人生是一样的,人生的过程要越丰富越好,但人们的欲望和目标则越少越好,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生的幸福感。但是分析许多历史课,我们会发现老师在备课中沉溺于海量的教学素材。在网络时代,由于教学素材之易得,使得老师们在运用丰富素材的同时,把教学目标也不断地扩大,突破了45分钟的时间极限,也往往会突破学生心理需求的极限,这样的课堂就不幸福了。

就本课而言,基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在高中阶段,对“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认识与选择上,教师还可以更大胆一些,向“素养立意”的路上步子再迈大一点,弱化知识体系,强化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突出历史解释在提升高中学生理性思维的价值,把核心目标聚焦于“认识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的解放”,使得全课的主线、副线与暗线在处理上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要求,素养培养的目标更突出。

以素养立意的教学过程,可能不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是核心目标教学依然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依据课标、教材及学情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不能因为有了“素养立意”的“尚方宝剑”,课堂就可以天马行空。依托相应的教学内容来达成素养培养,依然是我们当前教学的主要策略。比如在本课中,白老师所选择的“奖金风波”“菜价风波”等历史细节,不能因为它们发生在深圳特区,就当然地以为这是对外开放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如果排除深圳是改革先行区的这一特殊环境,这两个风波可能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任何一个城市。因此,虽然两个案例生动而有效,但我仍然认为,脱离了开放谈改革,使得“理解改革与开放的互动”这一条课堂线索缺乏学理上的依据。

就教学细节的选择而言,如何“感悟改革开放对‘人的解放”?除了从人的身上能感悟这种变化外,别无他物。在本课的细节选择上,白老师以深圳特区为中心选择了“逃港与遣返”“奖金风波”和“菜价风波”三个细节,非常生动,但是天津和上海浦东新区两个城市的历史细节都没有从“人”的角度切入,使得课堂后半段的感染力、穿透力明显减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整体格局形成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一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如同精心准备的礼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上本人对白玉老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不成熟的想法,仅是个人对历史课堂的一种视角,除了对白老师及整个备课团队充满敬意外,更看到了历史教学开阔的未来。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历史课堂不只是有了新的追求目标,也有了新的解释框架,每个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一定能拓展、充实对素养的理解与认识,历史教学的前景也必是辉煌的。

【作者简介】夏辉辉,中学高级教师,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对外开放教学过程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