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联合骨软骨炎1例治疗体会
2017-03-31郑世维李黔春李涛徐浩蔡万翔江中
郑世维 李黔春 李涛 徐浩 蔡万翔 江中潮
【摘要】目的:总结耻骨联合骨软骨炎的临床处理方面的诊治体会。方法:对收治的1例耻骨联合骨软骨炎患者采用口服中成药联合中医特色理疗的方法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法,并总结其诊治体会。结果: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根据VAS评分其治疗结果满意。结论:口服中成药联合中医特色理疗疗法在耻骨联合骨软骨炎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耻骨联合骨软骨炎;中成药;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68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92-03
耻骨联合骨软骨炎(pubic ostitis)是发生于耻骨联合区域的非化脓性病变,主要以耻骨联合及耻骨支处疼痛为主要表现。女性多于男性,病情常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多可自愈。本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查阅文献认为可能与外伤、感染、手术、分娩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耻骨联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1-2]。关于本病的治疗,国内外文献报道也不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笔者对收治1例耻骨联合骨软骨炎患者采用口服中成药联合中医特色理疗的方法治疗,治疗前后历时半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供临床参考。
1病案资料
患者周某,女, 70岁。因“骨盆部疼痛1年余,加重1周”于2016年6月2日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骨盆耻骨联合处疼痛,弯腰及活动后加重,无双下肢麻木,行走距离无明显受限,于外院就诊提示“双侧耻骨联合增生性关节炎”,口服止痛药(具体不详)后稍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多次反复,每次发作时患者均口服止痛药治疗。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行走轻度受限,遂来我院治疗。入院查体:骨盆部耻骨联合处疼痛拒按,局部压痛(+),得热稍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涩,骨盆分离试验(+),双侧腹股沟中点处压痛(±),下蹲及上楼梯较困难,局部无红肿热表现,无四肢麻木,双下肢肌力正常,末梢血循及肢端感觉正常,入院VAS评分[3]8分。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30余年,现无胸闷、胸痛等不适。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沉:52mm/h(正常0~30mm/h末);胆固醇:541mmol/L(正常<52mmol/L),甘油三酯:236mmol/L(正常<170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1mmol/L(正常<312mol/L);类风湿因子(-),自身免疫抗体谱(-);余血液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骨密度检查:平均T值-19;骨盆X线如图1所示。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耻骨联合骨软骨炎诊断基本明确。入院诊断:耻骨联合骨软骨炎(交骨痛,证属寒凝经脉证);骨质疏松症;冠心病。
2治疗
嘱患者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予以参芎葡萄糖注射(贵州景峰注射剂有限公司)、盐酸氨基葡萄糖片(四川新斯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片/次,2次/d)、中成药痹祺胶囊(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马钱子、地龙、党参、牛膝、三七、川芎、白术、甘草、丹参、茯苓;4粒/次,2次/d),口服钙尔奇D(苏州惠氏-百宫制药有限公司,1片/次,2次/d)、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昆明贝克诺制药有限公司,1粒/次,1次/d),同时服用调脂药物。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加用中医特色理疗,本例患者中医辨证为寒凝经脉证,治当温经散寒祛瘀,于耻骨联合部予以中药薰洗,方选活血止痛汤加减:苏木40g,当归40g,川芎30g,红花30g,乳香20g,没药20g,细辛30g,三七20g,白芥子20g,赤芍20g,陈皮20g,桂枝20g,地鳖虫20g,透骨草30g, 麻黄30g。加水2000 mL 浸泡6~8 h 后,置于XZQ-V 中药熏蒸器(常州峥嵘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内,温度控制在40℃左右,时间30min,1次/d,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2个疗程;蜡疗:将医用石蜡放入恒温电蜡疗仪(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型号XYL-Ⅲ型)中加温至60℃溶化成液体, 将其倒入医用平盘中制作成长30cm,宽20cm,厚度约07~10cm的蜡疗饼备用,待蜡疗饼的表面凝结成固体,中心为半流质状时(表面温度为40~43℃),将蜡疗饼用一次性治疗巾包裹后紧贴于耻骨联合处,每次治疗25~30 min,1次/d,5次/周,共治疗2周。
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耻骨联合部疼痛症状逐渐好转,至入院1周时患者感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临床治愈出院。出院时查体:骨盆部耻骨联合处压痛(-),骨盆分离试验(-),双侧腹股沟中点处压痛(-),仅于爬楼梯时稍感耻骨联合处隐痛,VAS评分1分。随访3月患者疼痛未复发。
3小结
由于本病临床上极少见, 故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也缺乏规范、合理的诊治方案,其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大多数医师在临床中都以对症止痛为主,疗效不一,但由于本病具有一定自限性,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治疗也能缓解。但本病容易复发,且部分患者发作较上一次有加重趋势[4],因此早期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该病好发于女性,可能与分娩有关,男性在行泌尿系手术后及运动员、舞蹈演员、年轻战士也是好发人群[5]。病变范围可累及单侧或双侧,以单侧居多[6],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据文献报道有以下几種学说:①外伤学说[4](包括手术损伤或直接外伤);②感染学说[7](如继发于化脓性骨髓炎);③血管损伤学说[4](有静脉X线造影证实前列腺静脉丛及骨盆内骶血管损伤引起本病)等。但综合来看,以上各种学说均有其不足,不能解释所有发病机制,所以临床上判断病因,需结合患者病史综合判断,很多患者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耻骨联合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骨质吸收,从而引起本病。
耻骨联合骨软骨炎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耻骨联合部或腹股沟处疼痛,活动后加重,可沿两侧腹直肌外缘向外下放射,部分患者可有行走受限,严重者出现跛行。此外,也有表现为下腹部、会阴部疼痛,少数男性患者有睾丸、阴囊疼痛不适等表现[7]。查体可见局部压痛明显,骨盆分离试验阳性。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来确定,骨盆平片和CT为首选检查方法[8]。该病的X线表现主要为耻骨联合间隙不同程度的增宽,早期可见间隙旁耻骨缘骨质内纵行带状透光区,呈分叉状、长条状或水滴状[9]。后期耻骨联合处可见高密度斑片影,骨皮质毛糙,关节面下见囊状低密度影,似鼠咬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周围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显示模糊。MRI检查对于软组织有较好分辨力,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在MRI上慢性纤维和增生钙化灶显示T2WI等低信号,T1WI等低信号,STIR等信号,新生囊变病灶和水肿呈长T1WI和长T2WI信号[8]。本病在18F-FDG PET/CT上表现为耻骨联合区域放射性分布异常浓聚[7]。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即可诊断本病。有文献报道,本病的症状出现和消失一般均早于骨破坏和修复[10] 。
耻骨联合骨软骨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疾病进程。目前治疗措施主要包括:①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用骨盆带包扎骨盆,减少耻骨联合活动,促进修复;②药物治疗:主要为消炎镇痛药、改善微循环药物及中药辨证治疗;③中医特色疗法:中药薰药治疗、蜡疗、灸法等;④物理疗法:如超声波治疗;⑤封闭疗法:在疼痛点运用消炎镇痛药进行局部封闭治疗;⑥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症状重,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清除局部坏死组织,促进骨形成。国外有研究认为对于药物和物理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尽快恢复健康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当属“痹症(交骨痛)”范畴。本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慢性劳损或扭闪外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所致。不通则痛,故临床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要治法。本例患者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中药熏洗,可改善局部循环,使经络气血通畅,疼痛得减。中医疗法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优势,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Beatty T.Osteitis pubis in athletes[J].Curr Sports Med Rep, 2012,11(2):96-98.
[2]高树明,兰燕,霍志毅,等.芭蕾舞学员耻骨联合骨软骨炎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6):808-810.
[3]郝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4]霍忠陟,霍雨佳.耻骨联合骨软骨病22例X线改变[J].黑龙江医学,2008,32(4):320
[5]刘强.耻骨联合骨软骨炎2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3):246.
[6]籍万明,張金峰.分娩诱发双侧耻骨联合骨软骨炎1例报道[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4):297
[7]王建鸿,李友仁.低毒感染性耻骨联合软骨炎2例[J].武警医学,2005,16(11):844-845.
[8]陈义加,裴之俊,杨怡,等.耻骨联合骨软骨炎PET/CT显像1例[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115-118
[9]张晓雍,胡贵峰,冯少仁,等. 耻骨联合部骨软骨炎的影像学表现[J]. 当代医学,2013,19(35) : 67-69.
[10]郭泽勋,陈德才.非化脓性耻骨骨炎2例报告[J].黑龙江医学,2000(10):74.
[11]欧定锦,周泽瑶.女性非化脓性耻骨骨炎(附23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2,(28):118-119.
[12]Sudarshan A.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osteitis pubis in a 10-year-old cricket fast bowler[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3,29(6) : 47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