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辨治析要
2017-03-31叶梦怡牛阳窦红莉
叶梦怡+牛阳 窦红莉
【摘要】回族医学是一门独具传统特色的民族医学,其在探索脑系疾病损伤的治疗上记载了多首独具功效的方药。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以明确“脑为主脏”、脑的结构与生理病理为基础,广泛运用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临床疗效显著。通过理论结合丰富实践经验发现,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具有保护脑神经、改善脑血流的作用。现对回医药辨治脑系疾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脑系疾病;回族醫学;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03-03
中国回医药脑病学是中国回医药学理论和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古代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理论体系并吸收古印度医和传统中医等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防治脑病理论体系,也称之为“天方脑科”[1]。《回回药方》作为中国最珍贵的回回医药大型综合典籍,其残卷12“众风门”中共记载90首治疗脑系疾病损伤的方药。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具有保护脑神经、改善脑血流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故笔者对其辨治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脑的结构与生理病理
11脑的结构回族医学藏象理论认为人体脏器中脑为主脏。回族民间流传至今的若干典籍均把“脑”与“经脉”、脑之三维结构、脑心理及脑病理提到主宰和调节生命思维活动的高度论述。回族医学通过解剖层面和具体定位来认识脑的结构。就解剖层面而言,《古兰释义八千题》[2]中记载脑与脊髓外有三层被膜包裹,分别为外层硬膜,厚而坚韧,由胶原纤维组成;中层蛛网膜,薄而透明,疏松网状;内层软膜,有丰富血管及营养作用。回族医学提出脑有脑前部、脑前中部、脑中部、脑中后部、脑后部的定位不同,《天方性理》[3]中提出的观点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了大脑的五种知觉功能(总觉、想者……虑者、断者、记者)在脑中的具体定位,即“总觉者,总统内外一切知觉而百体皆资之以觉着,其位离于脑前想者……记者,于凡内外一切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者而含藏之不失也,其位寓于脑后。”
12脑的生理病理回族医学认为脑是精神本能活动的邸宅,主司感觉与运动,为百脉之会,但若四液(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与四性(冷、热、干、湿)协同失常,则“四性”调节失衡,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产生病理变化而患病。
121冷“寒素”易静,延缓湿热代谢过程,以保存热能,帮助机体保持内部环境低温代谢。一旦“寒素”凝滞,适应性反应迟钝,影响寒热代谢过程,能量释放调节障碍[4]。可见患者中风偏瘫,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头晕头痛,记忆力差,舌暗有瘀斑,脉涩等。
122热“热素”易动,干预加速湿热代谢过程,帮助机体保持恒定的温热环境,维持机体的生化代谢。一旦“热素”冲动,调节温热代谢过程反应性发生障碍,机体易发生炎性反应,迫血耗精,体液留滞沉淀[4]。可见患者头痛项强,失眠多梦,胡思乱想,中风偏瘫,肢体不利,舌淡脉沉等。
123干“干素”收敛,调节机体温度,保持体液平衡,维护正常生化代谢。一旦“干素”异常收敛,耗损湿液,影响脏腑组织正常的生化环境[4]。可见患者头痛项强,中风偏瘫,肢体不利,舌淡脉沉等。
124湿“湿素”濡润侵渗,调节机体湿润度,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保持足够的体液输布功能。一旦“湿素”异常泛滥,壅阻气道,体液瘀滞,输布代谢不及,适应性反应发生障碍[4]。可见患者头昏蒙沉重,痴呆,抑郁,半身不遂,失语,喜温怕凉,咳白痰,舌苔白厚腻,脉濡缓等。
2回医药治疗脑系疾病的辨治特点
21治病求本,药以热、干性芳香类为主治病求本,是回族医学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确定正确的治法方药。脑系疾病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其动少静多属“阴”,由于静止的、内敛的、寒冷的、昏暗的、潮湿的、凝滞的、机能衰败的都归属于回族医学动静理论中的“静”,因此在冷、热、干、湿四性失调中,冷和湿尤为重要,故回族医学认为脑系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冷及湿浊过重,机体抑浊功能下降,导致正气衰弱,脑脉闭阻。治疗脑系疾病的回药方剂中,以对抗湿、冷病机,活血行气、祛瘀截痰药出现频率较多,但配伍过程中还加入湿、冷性药物,结合保湿、宣化等法以治疗寒热分别于燥湿的合并症,以平衡其四液衰败的程度[5]。纵览《回回药方》卷12“众风门”中方药可以发现,方药以干、热性药为主,多数药物具有辛窜芳香,化浊截瘀通络的特点,属于回族医学“香药”范畴。如乳香性温,味辛苦,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作用;没药性平,味苦,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木香性温,味辛苦,具有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的作用;安息香性平,味微辛、苦,具有开窍、辟秽、祛痰、行气活血的功效;阿魏性微温,味辛,具有消积、杀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通经止痛、祛风寒、强筋健脑;茴香性温,味甘,具有祛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荜拔性温,味辛香,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的作用。
22理气调性,注重禀性、气质、饮食调补法回族医学认为,脑系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气候、饮食、劳作、情志等外因及体质、内脏组织功能等内因,故当人体阴阳、清浊相干,四元、四性、四液分施失序,则脑经瘀滞、脑络失养,总觉无力,而发为灵记、运动障碍,产生脑系疾病。《天方性理》[3]言:“一身之体窍,皆脏腑之所关合,其最有关合于周身之体窍者惟脑。盖脏脑之所关合者,不过各有所司;而脑则总司其关合者也。脑者,心之灵性与身体之精气相为缔结而化焉者也。其为用也,纳有形于无形;通无形于有形,是为百脉之总源,而百体之知觉运动皆赖焉。”在治疗脑系疾病时,通过心理、性理的调节来调控机体生理活动。治疗初期注重心理疗法,增强人体、心脑、心性的感知适应能力;后期根据四性、四液的偏胜偏衰进行理气调性,平衡四液、调和四性,使体液恢复正常。同时,回族医学注重饮食调补法,该法亦充分体现了运用“香药”治疗疾病,这不仅是回族医学的用药特点之一,而且也已融汇于民间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如蜂蜜、芹菜、药西瓜、韭菜、干姜、盐、香菜等均在《回回药方》卷12中记载可用于治疗脑系疾病,其中蜂蜜、芹菜及药西瓜在内服方剂中的使用频次都达到10次以上。蜂蜜属回药中四性不显类,《回回药方》中指出:“蜜本性热,却动黄水,能化痰,于老人祛湿气。人有热者,添热,夏日亦如。蜜醋煎软脏腑,开声音,止热,中暑最妙。”其味甘,性平,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功效;芹菜性味甘、微苦,入肝、胃二经,具有平肝凉血、清热利湿的功效,正如《本草纲目》言:“治肝阳头痛,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等症”;药西瓜,“性”干热,具有开通脑阻、祛风化痰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其含有的化合物联合作用可祛痰质性津液,清除异常粘液质,以达到拮抗炎性反应、降低钙离子超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神经和促进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的目的[6]。
23七因定则,擅长内治外疗并重,剂型多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各方面内外因素决定的,故在治疗时应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适应的原则,确定相应的治法。此即回族医学在治疗学上的观点之一,在治疗脑系疾病的过程中应遵循此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因病种、因病级、因病期、因病危制定治疗法则。此外,回族医学治疗脑系疾病以内治外疗并重为特色。《回回药方》卷12中有关防治脑系疾病的方剂共计90首,其中内服方剂49首,外用方剂41首。内服方剂的剂型包括散、丸、膏、含剂等,尤偏重丸剂和膏剂的使用。外用方剂的剂型包括滴鼻剂、敷贴剂、涂搽剂、漱口剂、坐浴剂等,尤重视滴鼻剂的运用,借助鼻腔与脑部经络气血的内在联系,通过透窍醒脑、芳香化浊、开郁启闭,达到治疗脑系疾病的目的。《回回药方》卷12中共有19首滴鼻剂,经临床观察发现,回药滴鼻剂可显著降低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MDA含量、升高GSH水平[7]且可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8]。无论内治还是外疗,均奏芳香开窍醒脑之功效,体现了回族医学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关注于整体病机又注重个体的病性。
3小结
失常时,“四性”调节失衡,机体处于失代偿状态,则产生病理变化而患病。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回族医学在辨治脑系疾病时,具有“治病求本,药以热、干性中芳香类为主”、“理气调性,注重禀性、气质、饮食调补法”及“七因定则,擅长内治外疗并重,剂型多样丰富”的特点,表明中国回医药脑病学是中国回医药学理论和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防治脑病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孟辉,王佩佩,刘丽,等.中国回医药脑病学史略[J].中国民族医药,2013,19(9):72-78.
[2]杜文秀. 古兰释义八千题[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105-107.
[3]刘智. 天方性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72-89.
[4]牛阳. 回医基础理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 2014:89-91.
[5]李婷婷,王星,马学琴,等.回药治疗脑卒中方剂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2013,19(20):307-311.
[6]马民伟,李涛.浅析《回回药方》中药西瓜治疗脑系疾病的作用机理[J].四川中医,2012,30(9):50-51.
[7]张茂,付慧玲,卢福恭,等.回医药滴鼻剂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血清GSH、MDA水平的干预研究[J].宁夏医学,2016,38(10):891-893.
[8]王曉丽,马宣,贾孟辉,等.《回回药方》滴鼻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32例[J]. 宁夏医学,2012,34(10):1052-1053.
(收稿日期:2017-01-17编辑:穆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