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7-03-31杨祥理王琦

经济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杨祥理+王琦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与产业化的相互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城市空间维度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合理的城市空间重构是产业结构优化扩张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格局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以城市间的相互合作为媒介,探讨了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演变的机理,针对以往区域空间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群的空间效应与产业集群效应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空间重构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12-02

一、引言

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在整体区域、国家与城市的发展中处于中心战略地位。而中心城市,位于城镇群的中心位置,其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演化决定了附属城市的经济定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的发展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是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这种以分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和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共享体,它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设施和空间是保证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同时由于城市知识和人力资源的正外部性,使得城市共享这一属性更加明显。共享更多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使得要素边际产出增加,导致了定域经济的存在。经济的集聚过程还体现在企业间共享资源获得的效率收益,体现在企业和工人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趋势;在减小错配成本和工资匹配度的情况下,城市的独有性显得更加重要,这使得城市间的合作也更加重要。

二、城市空间重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在“核心—边缘”模型中提出,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创造了城市,即所有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一个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同时城市的要素集聚促进了区域的专业化、国际分工与合作,使得某类型的产业聚集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其他地理空间进行产品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群,例如美国五大湖城市群。从广义上来说,这种聚集在空间上的产业会继续进行下去,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本身创造持续聚集或导致进一步聚集的经济环境。而生产者由于接近大市场而成为产品的供给地,同时自身有成为大市场。这种根植性的特性和路径依赖使得城市的定域性凸显。同时,克鲁格曼将运输成本加入到区位关联中,以此来考虑运输成本下的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性经济带来的现实变化。

斯塔雷特通过证明空间不可能定理,将空间维度纳入到阿罗—德布鲁框架中,认为不存在空间均质的情况下,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对于城市空间变化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有着先导作用。

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重构的内涵

在社会制度和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各种可投入要素诸如人力资源、矿物能源的使用不仅对自身要素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受到产业间各要素关联的影响。在现实中,城市如果要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就需要不断地投入教育等要素,创造新的动力以不断延伸产业链。产业的前向和后向效应形成稳定的网络状结构和深化的经济联系,减少了经济运行的总成本使得企业产出比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经济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使得更多的企业加入,使得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富有弹性,稳定性收益预期也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改变是经济转型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需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使得各产业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结构更加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以及企业网络分享效果帕累托最优的达成,是时间积累的结果和产业开放性的必然选择。产业集聚有着特定的路径,一旦开始便不会停止,内部的协调与效率的提升,实现了城市乃至城市群的集约化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如果从动态角度来观察經济发展的动向,会发现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发展,由加工贸易转为技术贸易,其附加值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的城市地理空间和产业价值链式分布也趋于合理。

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的重构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提出了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的过程分为三阶段,即: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加速阶段会出现郊区城市化的现象,而在成熟阶段则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对城市的产业来说,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起步阶段是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与渔业为主;加速阶段是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矿业等为主;成熟阶段则以第三产业,包括了大部分的电信、金融、医疗等服务部门。

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原有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鉴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中国的产业有着特殊的分布,选择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是每个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在一个迅速成长的城市中,该城市的正的外部性以及优越的区位,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会促进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升级,对城市的发展进程起到重大影响。当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达到顶峰后,各要素以及经济条件达到最优,相对于其他的附属城市来说,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强度高于周围,这种“区位差”是造成产业流通的重要原因。城市产业与城市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城市产业结构也是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被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影响,城市产业的结构也作用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通过产业空间集聚,将城市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资本与知识技术吸引过来,导致了城市空间绩效的提升和产业利润链的延伸,多中心化的地租价格使得中心城市收益增大。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心城市的支柱型产业上,在调整产业发展的均衡上实现地区结构的升级,是企业由OEM转向OBM,实现区域生产导向往消费导向的转变。城市经济活动推动了城市空间的重构,随着中国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向全球性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新加坡等看齐,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开始了三级重构;非农人口的聚集使得CBD等中心商业区的功能性转变;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缘也在聚集人口,不仅使得城市的规模扩张,同时使得城市边界更加模糊。

以发达城市为例,上海的服务业增长明显高于一般城镇水平,区位商在1.5~2之间,在成为消费型城市的时候,上海已经完成自身的转型,成为了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进入了21世纪后,金融也成为了上海的主打产业,汇丰、花旗等银行在上海办理自己的业务。如今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张,特别是贸易等产业使得上海更加国际化,成为了区域产业、城市空间密度最发达的地区。有别于之前的制造业对集聚的强烈需求,在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推动下,服务业开始变的分散化,同时与集聚共存。一方面,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使得服务产品轻型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继续全球化的郊区化过程。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变得均衡起来,加上便利的交通,城市的范围扩大了,大城市的郊区化开始了。服务业的大发展使得城市郊区化,中国的特大城市也几近饱和,因此服务业对我国城市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

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投资、贸易、人力资本等方面具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随着国际化的加深,一线城市的发展要普遍快于一般的城市,同时都市产业经济居于区域领先地位,带动着我国整体的产业与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的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空间进一步扩大。一些中心城市开始占据大区域的主导地位,如长三角的上海、环渤海的北京、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等成为了第一梯队,集约化生产导致产业分工也在不断加深,劳动力也不断向核心城市集聚。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动荡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由高速转向中速,新常态显现,直至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巨大,U型经济形态开始筑底;城市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工业化的后期主要依赖投资的现状没有改变,资源环境进入瓶颈期,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形下,城市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抵制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减缓环境的退化与恶化,珍惜资源并提高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率,是应对人口红利减少压力的良方。针对我国资源型价格形成机制的严重偏离,应体现供求的平衡。同时应加大区域城市间的合作组织的构建,实现城市经济的外部性内部化,维持城市群的风险共享机制,提升区域经济的抗冲击力。

五、总结

本文通过城市由一般简单构成走向复杂型网络空间产业结构的论述,描绘了城市群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不同的城市异质性城市间产业来说,城市的经济基础以及产业间的互补性决定了收益的来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在城市群之间的组织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使得城市群的成长更加迅速,尤其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集聚,在城市的复合型增长与创新型知识溢出的路径依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更多的空间特征,通过对他们之间的比对,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同时人类的能动与智能影响着整个城市与产业的变动。由于城市污染等不良外部性的存在,以及城市的离散力的推动,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边界也在变化,这种动态的此消彼长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转变模式。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表明,在核心城市发展规划时应該尽量避免承接与自身发展路径不相符的产业,抓住大环境下的趋势推动资本技术型产业的升级,谋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慧,李健,宋雅杰.城市产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与管理模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35-38+43

[2] 柳思维,钟辉,曾燕红.城市产业品牌形成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视角[J].系统工程,2014(3):119-125

[3] 王燕飞.城市产业集聚与就业促进的实证分析[J].探索,2014(2):93-97

[4] 陈建华.我国国际化城市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社会科学,2009(9):16-23+187

[5] 车春鹂,高汝熹.国际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实证研究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9):13-16

[6] 孔瑜,杨大光.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1:85-88+49

[7] 成德宁,侯伟丽,周立.知识经济与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J].经济地理,2002(3):277-280+355

[8] 孟德友,李小建,陆玉麒,樊新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4(2):50-57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作者简介:杨祥理(1990—),男,山东省泰安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王琦(1971—),女,吉林省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