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种子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2017-03-31何耀华
何耀华
2013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现更名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下文简称“海淀教科院”)出台了《海淀区教育科研“种子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提出对教育科研“种子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理论及方法的集中培训,通过研究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提升“种子教师”科研水平。为此,海淀教科院对参与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学校进行了片区划分,每个片区由一位学校科研主任担任负责人,根据片区情况,策划组织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因工作需要,本人承担了海淀区四季青片区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负责人一职。
为了让种子教师的研究活动切实有效,在认真分析本片区种子教师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种子教师研究思路:在了解研究意义和目的,感悟研究力量基础上,进行科研方法培训,通过同伴互助和总结反思促进教学成长。在这一思路之下,我力求每次活动都做到“有参与,有讨论,有收获”,希望通过为期三年的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提升种子教师科研水平,扩大种子教师影响力,发挥种子教师引领作用。
感悟研究力量,开启研究活动
为了解种子教师的需求,我通过飞信等方式从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组织形式等四方面进行调研,调研反映出种子教师的需求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希望能夠通过研究获得提高自身专业,提高教学效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师更希望通过现场观察、交流研讨或亲身,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三是所有教师一致认为专业发展活动就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人际氛围,激励人人都能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做出每个人的贡献,并从中尽可能多地受益。
根据调研结果,我决定最初的种子教师研究活动设计主要以教师引领为主,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先让种子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力量”,然后通过交流和互动,进一步认识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真实而感性的教育叙事。在第一期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我让北京市第十九中学的王秀莉老师介绍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及收获”。王秀莉老师以《且思且行,走向专业》为题,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感悟。她认为科研改变了她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现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经常会这样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做有理论支撑吗?应该怎样做?这么做有用吗?这样的自省和反思,让她的教学工作更加高效,也更加从容和自信。
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知。思想的碰撞是提升认识最好方法之一。在第一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我设计了针对王秀莉老师发言的研讨环节,种子教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碰撞思想、各抒己见。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说:这次研修让我认识到课题研究要植根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可以使教师有收获,学生有收益。通过研讨,种子教师认识到: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为教育科学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把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整体设计让种子教师获益更多
种子教师研究的主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因此,在种子教师感受到“研究力量”的基础上,研究活动的组织策划重点就落在了“如何提升种子教师科研能力”上。
种子教师研究活动既要注重对教师科研方法的培训,还要引导教师学会 “在行动中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四季青片区对第二次、第三次研究活动进行整体设计。第二次研究活动着重进行科研方法培训,第三次研究活动在第二次研究活动基础上,运用科研方法,研讨如何“在行动中
反思”。
科研从学习如何“开题”开始。“开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种子教师进行“如何开题论证”培训,可以让他们领悟基本科研方法,同时,也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四季青片区的第二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就围绕着“什么是开题论证”“开题论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怎样的课题开题报告才算是规范的”“开题论证如何做更好”等问题展开,并设计了观摩“开题报告”、聆听专家点评、参与研讨等环节。整个活动分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观摩课题开题论证并研讨,种子教师分组观摩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九个区级课题的开题论证,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严星林所长等专家对课题进行了点评;第二个单元,分组开展观摩后的交流活动,第一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说,“提出的问题要小而具体”;第二组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说,“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并贴近学生”;第三组北达资源中学的张文娟老师说,“这次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对开题环节的认识和理解,明白文献综述对研究的作用”……
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会遇到一些印象特别深刻的、重要的、有启发作用的事件,当时可能会有很多想法,如果不注意积累,这些想法很容易被遗忘,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无从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片区的第三次研究活动着力于教师反思能力和方法的培训。
在这次研究活动中,任雪洁老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思考》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对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困惑,以及探索处理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教学方法。海淀教科院李艳莹老师针对教师课题申报中的问题,以选题和课题论证为重点,向种子教师做了题为《如何做好课题申报》的报告。报告结束后,种子教师分组研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张畅老师分别代表小组就《中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行动研究》和《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两个课题,结合课题设计论证要求进行了发言。通过以上活动,共同研讨如何科学解决教师教育教学遇到的问题。
引领示范与自主发展并重的发展之路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是为了培养研究型教师,成果形成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本届种子教师研究过程,非常注重对种子教师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
第一,做好每次研究活动的总结和报道。四季青片区会对每次研究活动进行即使总结,并撰写活动新闻,以此扩大种子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响力和种子教师的影响力。《海淀报》还以专题形式,整体报道了2016年4月四季青片区的研究活动。
第二,组织种子教师撰写科研论文。自2013年开展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以来,在海淀区教科院的指导下,四季青片区先后组织了三次种子教师论文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论文30多篇,并将部分论文汇编成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张宏光老师在《为学,为道,为师》一文中写到“学习——生而有涯学无涯;研究——咬定青山不放松;课题——规范明确,与实践结合”,生动反映了张宏光老师在种子教师研究项目中的成长历程。
第三,成果汇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师科研最终应服务于教学,为达到这一目的,四季青片区组织了大量的成果汇报活动,如,展示課、教学成果及课题展示等,将种子教师研究的优秀成果,在片区范围内进行进行分享与交流,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在第四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中,中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李化玲老师进行了《蚂蚁做操(乘法竖式)》的研究课展示,这节课向观课教师展示了如何在开放式课堂上组织和引导学生辩论,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专业资源教师周俞老师针对资源教师训练课进行了展示,周俞老师通过情景游戏模式对两位有学习障碍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训练,向观课教师展示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既达到能力改善,又达到了社会性训练、沟通能力锻炼的目的,同时保证课堂的趣味性和易接受程度。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是项目的最根本目的
第一届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即将结束,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为参与项目的种子教师带来了什么?张文娟老师说:我要把我理想中的教育传递给学生,我要用教学改变学生,用教育改变社会。经过三年的研习和修炼,多数种子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对“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
理性精神的发扬。通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培养了种子教师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感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并养成了追问的习惯,这些都让一线教学工作不再是机械单调的动作重复,焕发出了科学研究的理性光辉。
练就聚焦问题的能力。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培养了种子教师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到核心问题的能力。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次课题研究培训,种子教师在反复的训练中,学会了如何确定课题目标、如何解决问题,并从研讨中学会如何从大量的冗余信息中抓住问题的核心与重点。
提升了职业自尊和专业自信。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说过:“研究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品质之分。”教育科学研究无疑带给了种子教师们来自于专业成长的自信,王秀莉老师曾在分享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时说:“研究让我的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学生不能影响我,家长不能影响我,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就是课题研究带给教师的自信,这种自信使教师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岗位,游刃有余地进入职业角色,从而生发出一种源于职业认同感的自尊和自豪感,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