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恐惧中成长

2017-03-31张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3期
关键词:爵士乐成长恐惧

摘 要:在《爵士乐》中,各类意象内涵丰富,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示了其小说的魅力。莫里森勾勒了两朵虚构之花——恐惧之花、女人花。两朵虚构之花画龙点睛,烘托其创作主题恐惧之花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所遭遇的苦难,而女人花则映射了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

关键词:恐惧 成长 黑人女性 《爵士乐》

一、引言

1992年,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小说《爵士乐》(Jazz)出版发行,这部小说构思缜密、匠心独具,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性、字里行间的音乐性,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中的意象研究却很匮乏。在《爵士乐》中,各类意象内涵丰富,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示了其小说的魅力。莫里森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在其小说中融入绘画写意的技法,有浓郁的诗的意境,并寄寓作者美国黑人生活深深的思索。在《爵士乐》这部小说中,她先勾勒了一株木槿花,着力渲染,这一意象组合由分散在全书的七个片段组成,没有先后的时间顺序,通过男主人公乔的回忆,重复使用,不断深化,从而缔造了第一主题——身份的探寻。木槿花朝开暮落,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它强韧的生命力恰似母亲的坚贞、永恒和美丽;它的芬芳里蕴含着着母爱的味道;它的朴实无华映射出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通读全篇,一朵朵朦胧的木槿花,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串联成寻根之歌。除此以外,莫里森又以丁香花、玫瑰加以点缀,年届半百的推销员和少女的婚外情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少女恰似丁香的娇艳,爱情浓如玫瑰的芬芳。然而小说中最为出彩的是两朵虚构之花,莫里森创造了恐惧之花、女人花,画龙点睛,烘托其创作主题——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

二、恐惧之花

长期的种族压迫、种族冲突,对黑人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处于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妇女受伤尤甚。她们不断与种族压迫和种族冲突的噩梦抗争,她们在困窘的生存处境中既悲惨又柔弱地活着,这在女作家的小说中俯拾皆是:《爱》里的梅,常常害怕家中富足的生活会激起白人的愤怒,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发疯;白人强势文化扭曲了《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幼小的心灵,幻想拥有一双像秀兰·邓波儿一样蓝色的眼睛,并以此获得家人同学的喜爱;《宠儿》一书中的塞丝为了让女儿逃脱悲惨的命运,竟然亲手杀死女儿,随后过着如炼狱般的自闭生活。这些女性饱受种族压迫和男权压迫,成为美国社会的最底层;在《爵士乐》中的女性也不例外,几百年的社会发展并没有使她们摆脱这两大压迫的桎梏,小说中的爱丽丝是一位传统的黑人女性,自小家人对她管教甚严,她逆来顺受、老实本分地生活。激烈的种族冲突在爱丽丝的心里撒下了浓重的阴影,成为她驱之不去的梦魇,于是在爱丽丝的心中,盛开了一朵恐惧之花“与童年时代撒下种子,此后每天有雨露滋润,恐惧已经在她血管中发芽长大了”[1]。(莫里森,2006:89)莫里森不是激进的政治家,在她小说中没有义愤填膺的种族主义情绪,也没有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字里行间却可以十分明显地体察到这种伤害。在这本书中,作者尽量不用愤怒,然而愤怒是读者不可忽视的暗示[2][3]。(Pryse,2008:586)这种愤怒埋伏在时而激荡、时而悲伤的爵士乐中,与爱情纠缠在一起,隐隐约约,却不可忽视。种族冲突和种族压迫产生的烙印,虽然细微,却也是不可磨灭的。小说第三章以东圣路易斯市种族骚乱为引,讲述了多卡丝父母的惨死,抨击了长久以来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与歧视。激烈的种族矛盾和冲突让她感到恐慌担忧,亲人的无辜惨死加剧了这种恐惧:从女孩时期到她抚养女孩的中年期,全国各地,每条大道,她战战兢兢地生活,沉默地承受痛苦。非裔美国女性受到的压迫远远不止这些,男权压迫同样让她们痛苦不堪,男性追逐梦想、爱情的同时,被放弃的往往是女性。爱丽丝也是一个被放弃的女性,新婚不久,丈夫就抛弃了她,和情人双宿双飞。文中这段故事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从后来维奥莱特得知丈夫背叛的感受,我们可以体会爱丽丝的痛苦。一个孤独的女人,只有靠给别人缝制衣服独自生活,姐姐姐夫惨死于种族冲突的暴力事件后,她无怨无悔地把外甥女抚养成人。

幼时受束缚地生活,丈夫的背叛,姐姐死于非命,痛苦一层层累加,伤害刺痛着她,然而,奇迹发生了,恐惧消失了,爱丽丝从一个温柔顺从、倍受压迫而失去个体身份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自由完整的黑人女性。她成为了这部小说中最为豁达和善良的女性,化解了维奥莱特对丈夫和第三者多卡丝的仇恨,她成为这部小说中最早觉醒的黑人女性,她意识到黑人社区内部团结的重要性。恐惧之花没有摧毁爱丽丝,却让她化茧成碟,坚强睿智。爱丽丝坦然宽容的生活象征着被种族和男性所压抑的女性生命力。乔枪杀了多卡丝后,爱丽丝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外甥女,维奥莱特震惊于丈夫的背叛。這两个孤独的女人开始互相接纳彼此,她们说起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婚姻和她们各自所失去的一切时,两个女人清醒起来。“用所剩下的一切去爱”是小说《爵士乐》的精髓所在,恍如一首爵士乐曲到了最终曲——忧郁的激情感染了读者。与爱丽丝的相处给了维奥莱特新的慰藉和希望,爱丽丝对维奥莱特说的这句话启迪了她,用尽一切爱下去,用爱去拂去过去的伤痛,用爱去迎面残酷的人生,用爱走出美好的未来。维奥莱特决定去了解婚姻的第三者多卡丝,把多卡丝当做自己失去的孩子那样去爱;原谅背叛婚姻的丈夫乔,和他一起忘记惨痛的过去,相伴走完人生。

三、成长之花

如果说爱丽丝的成长是一首悠扬的小夜曲,那么维奥莱特的成长就像一首激荡的命运交响曲。前者在种族压迫和男权压迫下缓缓日趋致臻,后者却是不破不立,四处寻找自己的出路。《爵士乐》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黑人成长小说,维奥莱特情感的成熟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构成了作品的成长主题。在小说中,莫里森穿插了维奥莱特一家三代女性在不同黑人历史时期的悲惨生活。维奥莱特的母亲罗丝·蒂尔也是一位被“放弃”的女性,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加入了反对白人霸权的“重新调整者党”,追逐梦想和自由的同时,放弃了妻女。这意味着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每天不停地忙于生计,耳边仍响着孩子们饥饿的叫声。丈夫的舍弃、生活的艰辛,加上白人的掠夺,使得母亲罗丝·蒂尔最终抛下孩子,跳井自尽。母亲轻生后,祖母特鲁·贝尔接手抚养维奥莱特姐妹。特鲁·贝尔曾经是一户白人奴隶主家的奴隶,她把自己所有的关爱都倾注在了那个拥有金色头发,灰色眼睛的奴隶主孩子的身上,这名名叫格雷的白人小姐孩子的故事充斥了维奥莱特的童年时期。

维奥莱特和乔在艰难时世中相互扶持半辈子,然而,当婚姻遭到背叛,她选择了复仇:向死去的多卡丝挥刀,搅乱了她的葬礼;找了一位新情人,向乔示威。这些过激的行为背后正是她一颗正在觉醒的心,维奥莱特真正的觉醒是在从爱丽丝和费莉丝了解多卡丝后。她决定原谅多卡丝,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爱和宽容拯救了维奥莱特早已被种族压迫扼杀的自我、被大都市扭曲的自我。童年的苦难,城市的挣扎和丈夫的不忠把维奥莱特逼到了一个绝望的境地。无奈之下,维奥莱特想去了解一下促使自己丈夫出轨的姑娘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她找到了多卡丝的姑姑爱丽丝,黑人女性共同经历的苦难让她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姐妹情谊,这段情意标志着维奥莱特的自我成长。

在小说的尾声,多卡丝的生前密友费莉丝受邀到乔和维奥莱特家中做客。费莉丝向维奥莱特,或者向所有的人说出了多卡丝的内心,说出了她们这一代的愿望,她们渴望摆脱束缚,展示了自己。费莉丝善解人意,追求自由,她帮助了乔和维奥莱特走出多卡丝死亡的噩梦,走向新生活,费莉丝也在与维奥莱特沟通后顿悟人生。她从乔和维奥莱特家中出来,看到了一棵树,“花苞很快就会冒出来了。那棵树已经为此而疼痛了。那不是棵男人树;我想那是个小孩。不过,也可能是个女人,我猜。”[1](莫里森,2006:230)费莉丝作客后回忆起维奥莱特说“我”的方式,不是激进强势的女性,也不是传统唯唯诺诺的女性,而是一个正直、独立的女性。当维奥莱特从仇恨中醒来时,一朵女人花绽放了,这朵花是女主人公精神世界发生质变的一个转折点,它唤起了维奥莱特的信心,让她决定重新开始生活。莫里森以花寄情,反映大都市黑人女性的生活、命运和心态,重视对女性自身价值的发掘,坚持女性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性及女性在性别意识上的觉醒,这一株绽放的女人花象征着希望,新黑人女性的希望,预示黑人女性命运的改变途径,标志黑人女性成长的开始。

四、结语

这两朵虚构之花重现了女作家小说的基本主题——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从恐惧或软弱到坚强,获得女性自我意识的过程。在《爵士乐》中,莫里森着墨中年女性,小说中女性代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所有美国黑人女性,她们在获得自由之后,在大都市中寻找自我和实现人生价值:维奥莱特在中年时期精神崩溃、遭遇丈夫的背叛、面临家庭危机等精神上的危机之后成长为走向理性成熟的主体;愛丽丝在种族压迫和冲突的阴影下、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成长起来。她放弃对杀死外甥女的乔的控告,原谅了搅乱外甥女葬礼的维奥莱特,与维奥莱特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乔和维奥莱特夫妻关系的重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大都市融合的过程中,缺少母爱的她们也曾迷茫仿徨,甚至于寄托于非正常的爱情,但最终在黑人社区中获得了母爱的弥补,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如果说,爱丽丝的母爱让维奥莱特发现并丰富了对自我的认识,那么维奥莱特对费莉斯行使母爱职能使她建构了自我,并由此延伸了小说的主题。[4](姚佩芝,2013:200)“用所剩下的一切去爱。”向读者揭示了爱在新黑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爱丽丝在维奥莱特成长中的引导作用,则传达了传承对于美国黑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的深远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SLA中基于语言相对论视角的概念迁移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797]。)

注释:

[1]潘岳、雷格译,托妮·莫里森:《爵士乐》,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38-193页。

[2]荆兴梅,刘剑锋:《莫里森作品的历史记忆和身份危机》,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01期。

[3]Pryse,Marjorie:Signifyin(g) on Reparation in Toni Morrisons Jazz ,American Literature,2008 ,03.

[4]姚佩芝:《论<爵士乐>的女性人物塑造艺术》,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

(张荣 江苏宿迁 宿迁学院外语系 223800)

猜你喜欢

爵士乐成长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表达恐惧之情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