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部分馆藏的价值

2017-03-31次旦卓嘎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牦牛藏品价值

次旦卓嘎

摘要:西藏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生活和经济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已把野牦牛驯养为家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文章主要介绍了牦牛博物馆四个展厅的藏品,揭示了牦牛在藏民族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展现了各藏品在历史生活中的价值,为进一步了解牦牛在西藏文化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牦牛;文化;藏民族;藏品;价值

与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云烧耕息息相关,不仅在西藏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而且也深刻的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本文以牦牛博物馆四个展厅的藏品为分析对象,揭示了牦牛在藏民族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展现了各藏品在历史生活中的价值。为进一步了解牦牛在西藏文化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牦牛头骨化石

牦牛是一种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牛属动物,青藏高原是其主要的产地。据国外一些文献记载,都说家养牦牛起源于西藏,而野牦牛是家养牦牛的祖先。但通过对在中国华北、内蒙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发

现的牦牛化石进行考证,发现现今的野牦牛、家牦牛都是三百多万年前生存并广为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牦牛,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迁而迁移至我国青藏高原,适应该地区的严寒生态条件并延续下来的牛种。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牦牛起源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现在的野牦牛和家养牦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而在甘肃玛曲县古黄河河床出土的原古野牦牛头骨,经碳14测定,年代大约为距今4万年,为远古野牦牛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火镰

火镰是一种使用年代比较久远的取火工具,因其形状酷似镰刀而得名;火,一种存在于宇宙间的能量,既能创造一切亦能毁灭一切, “火熏灶臭污火神,灾难一定会降临”,可见藏人对火和取火的火镰十分的崇敬。在西藏昌都卡若村挖掘出的四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古人类遗址为我们再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场景,那时的先民已经能够广泛的利用火石取火,并能使用火烧木为炭制作陶器,冶炼金属,铸造金属器物等。西藏火镰,早期时候以实用为主,工艺朴实,没有贵贱之分;在唐代,吐蕃的辉煌时期,贵族和王室喜欢由西方土耳其、黑衣大食、唐帝国制造的贸易而来的珍贵火镰,火镰这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在公元十三世纪,在蒙古、印度和中国内陆的影响下,西藏手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西藏开始制作出了具有西藏风格的火镰。

西藏的火镰,外形像个扇形的小提包,主要由打火的铁刃、皮包组成,皮包主要用来装火石和绒草。火镰皮包与钢镰用铆钉铆接为一体,无论眼看还是手模都很自然,没有不适的感觉。特别是扇形的钢镰,厚重中蕴藏着一种能量和灵气。打火石一般有大拇指大小,形状各异,收藏于火镰荷包的外皮包中。精美的藏式火镰早已因为其独特材料价值、完美工艺价值以及悠久的历史价值,让它成为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火镰作为取火工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它。

碗套

皮质碗套是以牦牛皮为材料,使用8片梯形皮块进行拼接,里面再用2根皮带固定瓷碗。碗套的外形类似于一般的皮帽。从元代开始,历代中央政府赏赐和馈赠西藏上层人物的贵重礼品,主要以中原工艺品为主,最典型的有玉器、丝织品和瓷器等等。由于路途较为遥远,长途跋涉,如果包装不好的话,会导致瓷器等物件破损,因此就特别制作了碗套以此来保护瓷器。因此皮质碗套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瓷器,制作工艺比较简单,风格较为粗犷。因为皮具柔软轻便,便于携带,非常适合西藏牧民的生活习俗,由此便在西藏牧民中使用开来,碗套也就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黑帐篷

黑帐篷的主要材料是牦牛身上最粗的毛,颜色一般为黑色的,外观上不加任何裝饰,其形状有翻斗式、马脊式、平顶式、尖顶式等种类。在迁徙频繁的游牧生活中,藏族牧民的“家”是驮在牦牛背上的。它的编织结点自然松弛,张开缝隙以便通风散烟。雨天,帐篷会迅速收缩,密不透风,雨水也渗不进来。一顶帐篷一般可容纳六七个人。黑帐篷质地厚重,隔潮性能好,不容易沤烂发霉,织成后纤维交织拧结,雨珠落在上面形成水泡,渗不进,穿不透,用牦牛毛织的帐篷既防雨御寒,又能也挡烈日照晒,防蛀防腐,柔韧保暖,容易拆迁,便于驮运,非常适合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冬暖夏凉,此外,防风防寒、防雨防晒性能特别强,

牦牛岩画

西藏岩画风格多异,种类繁多,带有明显的高原岩画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牦牛图案。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动物种类,牦牛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在岁月较为久远的西藏岩画里,牦牛被刻画得简明扼要,生动夸张,深刻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高原艺术特有的风格特征。此外,岩画创作者们通过夸张牦牛的拱背和牛角,表现出牦牛雄厚孔武的躯体与强有力的动态。后期的牦牛图案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使用线条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不再像早期那般肥硕,通常头部小而尖,整个躯干向前倾,常作奔跑状,高突的拱背加强了牦牛表现的力度。

以上藏品都为西藏牦牛博物馆馆藏文物,这些藏品在博物馆的展出,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消费,由于藏品在陈列展览和研究中,不断明确、深化藏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提高了它的价值,实现它在认识、审美、教育方面的价值,使其产生社会效益,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扎雅·洛桑普赤; 洛龙.西藏历史档案遗产的传承及管理——略介西藏自治区馆藏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整理及利用[J].西藏研究,2007(02)

[2]道帏·才让加.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精品》系列 《会供仪仗彩绘长卷画》与《会供仪仗供器簿册·普贤珍宝藤》[J].西藏人文地理,2016(01)

猜你喜欢

牦牛藏品价值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跟着牦牛去巡山
罗妍妍藏品欣赏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效果观察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