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史学研究进程述要

2017-03-31刘秋杰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乔治

刘秋杰

摘要: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学之父”,后世对其的史学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研究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和学习史学家对他的研究层次和水平,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其的研究。

关键词: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史学研究

乔治·班克罗夫特(简称班氏)(1800-1891),19世纪美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其一生勤勉,致力于美国历史的研究,先后撰写了10卷本的《美国史》,开创了美国通史之先河,被誉为“美国史学之父”。他为后世留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他的书籍、文章、书信、演讲词、日记等等,都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因此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史学家,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

一、乔治·班克罗夫特在世时期,同时代的人对他史学成就的萌芽性研究。

班氏出生于1800年,卒于1891年,長达91岁的高龄,让他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不仅亲眼见证了这一时代的变迁,而且可以有幸完成自己编撰10卷《美国史》的宏伟工程。这不仅让其感受到史学成就为其带来的各种殊荣,同时也可以看到同时代的人对其人及作品的评价。

班氏的史学作品包括10卷本的《美国史》,2卷本的《美国制度形成史》,以及各种史学方面的文章和演讲等等。所以这些作品成为了人们的研究对象。班氏在世时期,对他的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史学著作的评价。当时的《北美评论》从1834年班氏的《美国史》第一卷诞生时,至1874年第10卷问世,共发表了约9篇评论文章;《历史杂志》发表了1篇;《英国历史评论》发表了“评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制度形成史》”一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作品。如1835年N. 贝弗利·图克发表的的“评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1886年W. W. 吉斯特出版的《为高中、大学和阅读界对乔治·班克罗夫特作品中关于人物传记的筛选》一书。

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来自当时的主流媒体,形式以书评为主,内容是对其作品的介绍、分析、解读和评价。当时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北美评论》之所以热衷于评论班氏的作品,主要原因有:其一,《美国史》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它满足了当时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牢牢地抓住了时代的灵魂,因此广受学者和民众的欢迎和追捧。如在其第一卷《美国史》诞生后,“埃弗雷特(北美评论主编)在24小时之内除了睡觉和礼拜就是读《美国史》,并评论道‘这是一部可以延续美国人记忆的作品,并且会在我们的民族经典中占据一席之位”①。所以作为当时的主流媒体,《北美评论》期刊当然不会对此置若罔闻;其二,源于与当时主流期刊的长期合作。班氏回国后,或出于喜好或出于生计,成为了当时主流期刊的投稿人。并与当时《北美评论》的主编贾里德·斯帕克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830年亚历山大·H.埃弗雷特成为了新任主编后,班氏与这位新主编的关系也十分融洽。所以,于情于理《北美评论》这一时期成为了研究班氏作品的大本营。

上述研究停留在对班氏作品的简单分析和评价上,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人对其作品的看法,从而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班氏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二、班氏死后不久,出现的关于他的纪念性研究。

乔治·班克罗夫特于1891年1月17日卒于美国华盛顿,对于这样一个时代巨星的陨落,人们对他的纪念是不言而喻的。在1891年出现的关于他的著作就有4本,有塞缪尔·斯韦特·格林的《乔治·班克罗夫特》、安德鲁·麦克法兰·戴维斯的《乔治·班克罗夫特》、奥利弗·戴尔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生活和作品》、乔斯·F.萨宾的《已故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图书馆:历史手稿的草图,关于书籍和小册子的备忘录》。1892年出现了2本,夫斯与乔治·洛克哈特的《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纪念》和约瑟夫·乔治·罗森加滕的《德裔美国史的起源》。1893年西奥多的《乔治·班克罗夫特和他对加利福尼亚的服务》。1900伍斯特历史协会的《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在其出生地建立纪念碑的报告》。以上这些短篇著作都是对班氏生前活动的整体介绍和总结,并且其诞生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来源于各种协会。班氏生前名声大、名誉高,许多协会都会邀请他加入,所以“班克罗夫特先生是许多知名协会的会员”②,如美国古文物收藏协会,班氏至“1880年担任该协会的副主席,一直到其去世时,仍是该协会的首任副主席”[],也曾担任过世纪协会的主席。所以当班氏去世后,这些协会对他的纪念和追悼的著作接踵而至。文章方面,1892年收藏家期刊发表的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图书馆”,该文介绍了即将要拍卖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图书馆的规模大小、布局结构以及藏书情况等等,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位伟大的史家读书的类型和数量。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对班氏生前活动的纪念性研究,是对其长达91年生活的整体概述,是对其史学成就的总结和歌颂。

三、20世纪前期,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深入研究。

20世纪前20年问世的关于乔治·班克罗夫特的著作有豪尔·马克·安东尼·沃尔夫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生活和书信》。该书由上下两卷组成,共10个章节,完成了对乔治·班克罗夫特一生的介绍,其内容大致包括:童年生活、国内外的学习经历、回国初期事业的变故、再到作为一名职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取得的显赫成就、最后对其晚年生活的介绍、以及结尾作者对乔治·班克罗夫写作风格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总结,是第一部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详细自传。这本书是作者依据班氏生前遗留下的手稿、书信等私人信件完成的。此后,后人对班氏的研究基本都建立在此书的基础之上。另外,约瑟夫·克莱·沃克的《作为历史学的乔治·班克罗夫特》,以短篇著作的形式,介绍了作为历史学家的乔治·班克罗夫特丰富而又精彩的一生。约翰·斯宾塞·巴西特的《美国历史学家中的中间力量》一书中对乔治·班克罗夫特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的介绍,包括:学生期和担任老师期;文学创作初期;文学政治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作为一名政治家;以及其它的乔治·班克罗夫特活动,介绍了乔治·班克罗夫特生命中重要的经历和事业。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班氏的史学研究在前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发展。1935年奥里·威廉·的《文化先锋:早期欧洲文化的美国探索者》一书,介绍了班氏去德国留学的背景、留学的经历以及归国后的实践情况,从中也可以认识到留学经历对班氏人生产生的影响。1944年的拉塞尔·布莱恩·奈的《乔治·班克罗夫特:婆罗门反叛》,该书分为九个章节,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记录了乔治班克罗夫特生前生活的大致经历,完整地呈现了乔治·班克罗夫特从出生到死亡长达91年的生命历程。文章方面可谓大放异彩,其中有:瓦特·斯图尔特的“美国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乔治·班克罗夫特”, 该文从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史学思想、资料来源、采用的叙事方法以及作品中存在的缺陷或错误等进行了论述和评价; N. H. 道斯和F. T. 尼古拉斯的“重新评价乔治·班克罗夫特”一文,作者采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的功与过;拉塞尔·布莱恩·奈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宗教”一文對他的宗教思想产生渊源、发展变化以及核心原则做了阐述;迈克尔·克劳斯的“乔治·班克罗夫特:1834-1934”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对班氏史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主观到客观。20世纪之前的对班氏研究的书籍也好,文章也罢,通常集中于他整个人生的大致历程,对其生命当中的某一点或某一领域没有过多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且对班氏的评价大多呈肯定和赞扬态度。而进入20世纪,对班氏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其人生的某一阶段、某一活动、某一领域、某一思想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从而准确把握其性格、思想、目的等等,进而对其史学作品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因此,在20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批评班氏及其史学作品的文章。史学家对班氏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与这一时期美国史学的发展状况有关。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史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据不完全统计,每十年就有上百本书籍诞生,自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共有三百多本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籍问世,其中通史类著作颇丰,这大大丰富了美国的史学文化,为了解和学习美国历史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渠道。同时,这些通史类书籍不可避免地会与班氏的《美国史》相对照、相比较,因此班氏写史学的局限和缺陷就会显现出来,学家对其缺陷进行批评也就无可厚非了。这也成了这一时期关于研究班氏的作品较多的原因之一。总之,这一时期是班氏史学研究的高潮期。

四、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再研究。

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对班氏史学的研究没有出现新的突破和进展,甚至呈现停滞的局面,直到六七十年代,这一局面被打破。著作方面大卫·莱文的《浪漫主义艺术史:班克罗夫特、普莱斯考特、莫特利、帕尔曼》,作者介绍了19世纪的四位浪漫主义史学家的异同点以及文学技巧在其历史写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等,可以从此书学习乔治·班克罗夫特的浪漫主义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表现等。文章方面,其中有查理德·C. 菲次图姆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主题和方法”,该文从写作主题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了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史》。还有美林·路易斯的“乔治·班克罗夫特《美国史》的有机隐喻和伊甸园神话”以及亨利·布卢门撒尔的“乔治·班克罗夫特在柏林:1867-1874”等等。

这一时期对班氏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既有涉及其史学思想层面,也有发掘其史学方法,还有继续研究其史学创作过程和探究其史学价值的。总之,呈现全面开花的局面,可谓是班氏史学研究的成熟期。

五、近四五十年来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研究的遇冷。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班氏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仅在2002年出现了2篇为纪念班氏去世101周年的文章,分别是乔治·A. 比利亚斯的“乔治·班克罗夫特:最重要的史学家”、托马斯·N.贝克的“米什勒、麦考莱、班克罗夫特时代的民族史”。

当今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研究之所以出现遇冷的局面,主要原因有:其一,班氏的作品过时了。写作目的上,受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班氏写作《美国史》以指导、教育民众为目的,而当代的历史学家写史的目的在于客观、公正、无限地接近史实。写作内容上,主观性明显,引用史料不够严谨,导致出现了许多错误。写作风格上,大量采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华而不实、晦涩、缺乏可读性。因此,“在我们看来,班氏相当奇怪,并且过时了”②;其二,历史学家的优胜劣汰。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继乔治·班克罗夫特之后,史学家人才辈出,通史类著作不断问世,可谓浩如烟海,尤其近年来,更是成绩斐然,著名的有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上下卷)、保罗·约翰逊:《美国人的历史》(三卷本)以及威廉·本内特:《美国通史》(上下)等等,这些史学家的出现及其史学作品的诞生,对班氏来说无疑是挑战和威胁。其三,史学界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作品评价不高。受时代的局限,班氏的作品,无论在写作方法上还是写作内容上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病,导致一些史学家认为其史料价值不大,对其评价不高,进而,对其研究的热度也相应减弱。其四,对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史学研究相对饱和。自19世纪开启的对班氏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历经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段时期内,关于班氏的自传、作品、思想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总结: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史学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了上述五个阶段,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发展、高潮期、成熟期再到停滞期的发展过程。作为“美国史学之父”,后世对他的研究不可能始终处于这种停滞期,肯定会再经历复苏期、辉煌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关于乔治·班克罗夫特的史学方面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太过狭隘、研究形式过于单一以及对其作品本身研究重视不够等。因此通过对乔治·班克罗夫特史学研究的细致梳理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当今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水平和层次,而且可以反思研究的漏洞和欠缺,从而进一步完善班氏史学的研究。

注释

①Russel B. Nye. George Bancroft: Brahmin Rebel. New York: Alfrcd A. Knopf,1944. 102.

②Samuel Swett Green. George Bancroft. Worcester: Press of C. Hamilton,1891.26.

③ George Athan Billias. George Bancroft :Master Historian, from American Antiqurian Society. In Antiqurian Hall,2001.

猜你喜欢

乔治
得到的都是笑脸
吓人的成绩单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费恩的成全
跌宕起伏的19世纪——乔治·凯利的滑翔机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