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策划的思维转向
2017-03-30郭兴举
郭兴举
“互联网+”时代图书策划的思维转向
郭兴举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思维的含义与特点,结合传统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图书策划思维的转向问题,提出了传统图书策划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四个转变。
互联网;图书策划;思维转向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互联网思维的诞生,既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发展到顶峰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互联网思维是工业化思维的叛逆,它必然要打破工业化思维的各种禁锢,克服工业化思维的各种不足,从而塑造新的社会行为方式。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思维从诞生之时,便以革命性的姿态对工业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方式提出挑战,在众多行业发动了互联网革命。由于这场革命的时间还很短,互联网技术还没有取得全局性的胜利,但是互联网思维却因此而发酵,酝酿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技术及其思维,将从根本上颠覆众多传统行业现有的生存方式,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就像蒸汽机革命把人类带到工业社会一样。
当前,受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图书出版行业在营销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网上书店的蓬勃发展造成了地面实体书店的崩溃,电子书进一步分割了传统图书的市场。然而,就思维方式而言,传统图书策划仍坚守固有的思维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互联网技术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传统图书出版发展缓慢甚至逐年倒退的窘状。打破图书出版停滞不前的僵局或许有很多途径,但是,不管选择哪条发展道路,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图书策划的互联网思维必然是出版行业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依循互联网思维的逻辑,分析传统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探寻图书策划的互联网思维特点,对于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1]“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活动中。”[2]280所谓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习惯于运用互联网的语言,根据互联网的特性来思考并解决问题。从当前人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讨论来看,主要集中于商业运作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是针对传统的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尽管讨论者都无法对互联网思维作出全面、系统的界定,但并不妨碍人们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为了讨论的方便,综合人们对互联网思维的已有解释,本文以传统(工业化)思维为参照,把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户至上
在工业化思维模式下,客户的需求是被厂家和商家引导的,即客户的需求是被产品和营销激发或创造出来的;而在互联网思维中,客户的需求是自发的,是产品研发的基础,商业营销必须迎合客户的需求。为了能够吸引客户的关注,抓住客户的需求,通过免费、私人订制等方式增强客户对产品和商家的“粘性”,通过极致的服务增强客户的情感体验,以平等的对话与情感关怀塑造产品和商家的情感品牌。
(二)持续创新
互联网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客户至上的思维也加快了产品及其服务更新的速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一觉醒来,领先一时的产品及其服务可能就被淘汰了。持续创新是互联网时代产品及其营销的生命线,也是互联网思维重要的特征。
(三)综合化服务
与传统的电商和营销手段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商品经销的多样化与综合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某种和某类商品的专门销售,每一销售平台最终都逐渐发展成无所不包的“百货商店”。而且,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还能够开发出市场上从未出现过但是又有市场需求的商品;既经营可见的实体的商品,也销售不可见的、虚拟的商品和服务。
(四)快速精准反馈
与传统商业漫天撒网、重点捕捞的营销方式不同,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营销对象(终端客户)的特殊需求与有效需求,通过对终端客户的购买偏好、网站浏览内容等数据分析,快速准确地对客户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商品营销。
二、传统图书策划思维定势
图书出版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以后,图书出版的模式便基本成型并逐渐固化,与此相对应的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也逐渐形成。思维上的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2]311
就我国图书出版的特殊性而言,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中心
在传统出版时代,图书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图书在文化产品中属于稀缺产品之一,图书策划也自然担负起文化引领和知识把关的责任。在这种形势下,图书策划逐渐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图书策划编辑以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阅读喜好来选择内容,并把自己的选择标榜为适合读者需求的选择,并通过宣传的手段来引领读者消费。
(二)图书销售数量优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图书不仅要追求社会效益,还要追求经济效益。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图书经济效益的实现及其大小与单品图书复本销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呈正比,也就是说,单品图书复本销售数量越多,图书的经济效益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策划必然把单品图书的销售数量作为选题立项重要的甚至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三)图书产品一次性定型
“白纸黑字”是传统图书出版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直接造成图书策划在完成图书印制后就“大功告成”,剩下的任务便基本上与策划无关了。
在工业化生产时代,传统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图书策划编辑快速地进行图书选题的策划与宣传营销,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图书策划与生产的整体环境,传统图书策划的思维定势明显表露出其消极作用。
三、图书策划的互联网思维转向
为了克服传统图书策划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结合互联网思维模式的特点,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策划思维应该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向。
(一)从引领转向对话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是多元、多向的,任何机构和个人在传播过程中都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都只能作为这一过程中平等的一员。一本图书的策划及其传播,只能在民主的对话和讨论中才能被认可或被淘汰,那种试图引领读者阅读与购买需求的策划思维很难得到认可,因为民主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引领的形成只能是在对话过程中获得了被引领者的认可。
(二)从数量转向质量
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是一种以图书出版与传播为载体的综合化商业服务平台。通过图书出版,形成作者与读者的服务平台,生成作者和读者的大数据库,运用云计算技术,挖掘出作者和读者(用户)的各种商业需求,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其他生产部门、商业组织合作,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商品经营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内容的获取基本上是免费的,图书复本销售的利润不再是图书经济效益的来源和依据,与图书内容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所产生的衍生利润才是图书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内容质量就更为重要,质量是获取图书衍生利润的根本。
(三)从一次性策划转向综合性策划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印制的完成仅仅只是策划的起点,以此为基础要进行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策划与开发,进而进行综合化的商业开发,以“滚雪球”的方式对图书内容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与开发。
(四)从图书市场转向阅读市场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图书出版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商机。“当传统出版社有了阅读市场的理念和眼界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带来的新的介质、媒体、平台,刹那间都从挑战变成了机遇,网络、手机、视频、游戏、微信等等,从阅读的角度看,都有可能是传统出版社驰骋的战场和舞台。”[3]这就是说,互联网+时代,图书策划的思维不能囿于系统的图文生产,图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只要是读者需求的,都是图书策划应考虑的。
毋庸讳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现实和未来,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和思考的方式也必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变化,本文所讨论的图书策划思维的互联网转向也仅仅只是针对当前图书策划面临的形势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策划的思维必然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可能是增加新的元素,也可能是全新的思维变革。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90.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0.
[3] 陈昕.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的转型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1.
责任编辑:李应青
Mind Shift of Book Planning in Internet plus Era
Guo Xingj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think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book planning thinking, discusses the mind shift of book planning thinking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puts forward four chan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book planning thinking to the thinking of the internet.
internet; book planning; mind shift
G238
A
1673-1794(2017)01-0123-03
郭兴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首席策划编辑,副编审,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图书出版(北京 100875)。
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