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及其对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启示
2017-03-30夏斌文
夏斌文
工匠精神及其对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启示
夏斌文
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执着敬业的职业操守、知行合一的职业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二者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工匠精神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凝练的启示有:就学校层面而言,加强核心价值取向的制度建设;就个人而言,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主、工具性价值取向为辅。
工匠精神;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启示
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执着敬业的职业操守、知行合一的职业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核和外在表现。以这四大职业理念为主体的工匠精神,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工作中智慧和勤劳的统一表现,也是当下所呼吁的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既为制造业、手工艺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精神基础,同时也为各行各业职业价值理念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针。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将会对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凝练和提升大有裨益。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演进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其中就包含了精美绝伦的器物和与之相匹配的工匠精神。就中国工匠的历史发展和工匠精神的传承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自发形成阶段(上古——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原始先民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先民们不断改进自身劳动技艺、为生产生活创造便利的历史。《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大到有巢氏“筑木为巢”的神话故事,小到捕鱼结网、弓箭、陶器、犁钯等,各种发明创造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这些创造性能工巧匠被人们称之为“济世圣人”。鲁班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工匠,他发明了墨斗、刨子、钻子、尺子、锯子等劳动工具和众多的生活用品,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位大发明家。此外,能工巧匠们聚焦于某一具体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使某一特定领域的创造发明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在计时方面,我国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圭表和日晷,后又发明了漏壶、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学派,已经形成了一套代表小手工业者利益的学说体系,这说明小手工业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存哲学。
(二)发展成熟阶段(东汉——建国前)
随着汉朝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华民族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繁荣昌盛时期,也进入了“工”蓬勃发展的时期。从东汉张衡到民国手工艺人,从《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到《百工图》,手工艺人的成就日益卓越、管理日趋规范。早在汉朝时期政府就设立“作场”,加强对工匠的管控,并且专业相对固定,这些匠人被称为“百工”,由之又逐渐形成“百工制度”。南北朝时,“番役制度”逐步代替了“百工制度”。按照北周的规定,工匠每年只需为官府劳动两个月(称“上番”),其余时间均可以自由支配。到唐朝时,政府已经允许匠人们“纳资代役”。中国统治者一向重视工匠,各朝代一般都设有专管工匠的长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当时还对工匠的工种进行了相对细化的分工,有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也有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以物质产品为业的匠人又可分为以体力为主的如窑工、河工、船工等,也有以技术见长的如铁匠、皮匠、花匠、木匠、油漆匠等。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匠人如画匠、巫医、乐师等。造诣很高的大师、大家称之为“巨匠”,把做具体细致手工活的称为“细作匠”,负责规划设计的工匠称为“大作匠”。在中国古代官职中,也专门设有管工程工匠的长官。[1]
(三)曲折前进阶段(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夕)
建国后,我国进行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改造,小手工业者纳入了产业工人的行列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勤奋努力,同时,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和产品制造业,大批青壮年投入工厂中,进行产业化劳动和生产。至此,我国工匠不再是封建社会中贫苦劳力的小手艺人,而成为具有现代化气质的国家的主人。中国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纺织建造一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和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无情的迫害,工匠的作品和精神也遭到牵连。无数精美的古代建筑和工艺品遭到了破坏,手工艺人的技术也暂时被压制。少数家传的手艺人将家族中的精品藏匿,等待手艺得以施展的时机。
(四)凝练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行了飞速发展时期,众多产业工人凝心聚力搞经济建设,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重现焕发出生机。2016年,李克强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记录了当代中国大工匠的独具匠心和卓越贡献。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可以给火箭焊“心脏”;航空手艺人胡双线,可以为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打磨零部件;深海钳工管延安是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的第一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可以打造北京APEC会议中的国礼 “和美”纯银丝巾果盘……这些大国工匠已经脱离了人们印象中小工艺品或小作坊式的老式手艺人的行当,而进入了我国高科技生产行业或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并掌握着本行业的核心技术。大工匠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具体行业已经发生了转移,但是千百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积淀的工匠精神却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呈现。
以上梳理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工匠的生存方式存在艺徒模式发达、管理制度规范、行业情结和工匠文化浓厚等特点。长期封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奠定了我国小手工艺人的生存态势,也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内涵阐释
工匠们在长期的职业延续中形成了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执着敬业的职业操守、知行合一的职业追求,而这四大理念及其相关的价值元件,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职业价值体系。
(一)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一个人就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对于工匠来说,职业技能是自身生存的根本、看家的本领,也是自己在行业中排资论辈的资本,更是自身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来源。因此,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制作更加精良优质的产品,成为匠人们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
技能的获得首先来自于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基本功的练习。子承父业或师徒相授的相处模式使得小学徒每天生活在行业氛围中,更容易对行业产生情感并在潜意识中积淀职业直觉。同时,小学徒每天所做的是简单重复琐碎的基础性工作,这既是对心性的磨练,也是修炼基本功的必备课程。技能的提升来自于时间的沉淀。时间是提高技能最好的老师,千百万次相同动作的认真重复,将起到量变转化为质变的神奇效果。一般来说,一门普通的手艺如果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而无数次繁琐的重复、枯燥的重现才有可能造就一个高技能的匠人。技能的卓越来自于个性化的总结和灵感。不同人做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卓越的工匠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同时,还会在劳动之余总结提炼自身的经验和要旨,在某个机缘巧合之时,便能找到自己的 “独门秘籍”,从而简化或精准化自身的劳动过程,形成本行业中的个人特色,使产品独具个人魅力。
工匠们的手艺最终体现在劳动产品上。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雕刻、手工艺等产品至今仍是世界上许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当代制造业的工匠皆掌握着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并成为该行业的灵魂人物,均是社会对工匠们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的充分肯定。
(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个体对自身职业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和普通的劳动者相比,优秀的工匠身上总散发着迷人的职业魅力,这就是他们对自身职业精益求精、以质取胜的态度。
精益求精,指的是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要求更好。精益求精可以直接体现出三种职业品质,一是严谨专注。专心致志的对待一件事情。不管是学徒初期简单的打杂性工作,还是入行后驾轻就熟的工作操作流程。工匠们只一心一意对待眼前自己的工作任务,不会让自己的工作任务有一丁点的差错,不在任何情况下降低自己对产品的标准。二是耐心细致。美轮美奂的手工艺作品,或是精美人性的机械产品,可能是由无数枯燥无味、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积累而造就的。众多从事精细工种的行业,对匠人们手艺的繁琐度和操作的精确度有极高的要求。只有持续的耐心细致的对待手头的工作,才可能保证每个工作环节的顺利完成,也才可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三是冷静果敢。匠人们除了具备优良的专注力和耐心细心以外,其高明之处还体现在处事不惊、敢于担当的气度上。在精细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往往有需要攻坚的困难环节,大工匠或是能够冷静分析、进行技术攻坚,或是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完成最难的环节,从而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具备精益求精精神的人,会自觉的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从众多的同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是高超卓越的职业技能的心理基础,也是工匠们身上所散发的令人敬佩的职业魅力。
(三)执着敬业的职业操守
对于大多数工匠或工匠家庭来说,自己终身所从事工艺的那一个小领域既是自身养家糊口的工具,又是自己的精神寄托和价值所在。工匠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别人无法体会的感情。比如:中国古代的匠人对自己的职业是一种宗族伦理式的忠诚,他们给自己的行当设立一个祖师爷来顶礼膜拜,他们将完美的技艺看成是光耀师门的事情,他们生活在自己行当的简单而又纯净的世界里。两战期间开始兴起的德国的工匠中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科学为背景,德国工匠带着自信、经验和热情将提高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看成是自己的职业使命,他们甘于沉下心去,自觉自愿的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日本匠人将敬业当成是一种宗教信仰。在旁人眼里简单的一碗米饭、一个杯子,在匠人眼里都是自己仔细的倾听神灵的启迪后灌注了自身情感和灵性的创作,这也是日本匠人能够心无旁贷的坚守自己所传承的工艺,并将之发挥到极致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看来,专注的对待工作过程、执着的对待产品质量,总犯了一点轴劲和傻气。但正是在这种轴劲和傻气的支持下,工匠们才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自己的行当,才可能具有精益求精的追求,才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艺,打造精致的产品。
(四)知行合一的职业操守
从工匠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小学徒成长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大工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实践摸索,知行合一的过程。一名优秀的工匠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业“知”,从入行开始,工匠就需要不断学习工艺制作的各个环节和每项工具的具体使用,到一定程度,工匠需要观察和揣摩师傅工艺制作过程中的小窍门、小技巧,不断加以体会和感悟,并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继续领悟,烂熟于心;其次,一名优秀的工匠体现在他制作产品的具体的“行”上。在器物制作的具体过程中,工匠们的具体操作的次数越来越多,动作越来越快,技艺也越来越成熟。到达一定阶段后,工匠可以在自己原先纯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创新,进一步超越和突破。可以说,工匠们对本行业的知是建立在千百次“实干”的操作基础上的,而“知”的不断深化又进一步提升了“干”的速度和质量。“知”、“行”的结合程度是影响工匠技艺造诣高低的最直接因素,也只有在技艺的操持过程中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工匠的技艺水平。[3]
三、工匠精神与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比较
辅导员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中的具体体现,体现高校辅导员的精神面貌和职业态度。[4]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是上海市教卫党委发布的“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16字核心价值取向[5]。这16字价值取向和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既存在重叠之处,也存在微妙的差异。
(一)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和工匠精神存在很多“重叠共识”
比较显著的共识是二者都倡导忠于职业、德艺双兼、热情奉献、知行合一。这些优秀的职业品质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的标签,也可以移植到其他的各行各业中。
(二)辅导员的某些核心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之间具有某种相通之处
辅导员某些核心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虽呈现的方式不同,但其精神实质相通。首先,二者都包含了一种纯粹的职业精神。优秀的辅导员会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目标、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最大的欣慰,他们会秉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理念,永远记得为什么而出发,执着而纯粹。比如,副厅级辅导员曲建武,追求的是“极简的纯粹”,将简单的学生工作做得臻于化境。优秀的工匠拥有一颗简单纯净之心,他们的职业已经和自己的人生联系在一起。干一行、爱一行,心无旁贷,方能修得善果。对于辅导员来说,工匠精神就是拥有一颗纯粹的教育之心,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其次,二者都包含了执着的奋斗精神。无论是工匠们制作产品,还是辅导员进行学生教育管理,都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事情。都包含了无数琐碎枯燥、简单重复的小细节和未知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一颗活泼、宁静和专注的心,只有把心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的辅导员,才能积累出超凡的价值。不管社会多么纷乱嘈杂,不管外界多少诱惑,辅导员的心必须是宁静的,辅导员的事必须是专注的,在宁静中找到力量,在专注中顽强斗志。多年后的各类反馈中,自有公正的答案。再次,二者都包含创造的劳动精神。劳动是人获得自身尊严和价值的方式。工匠们的劳动看似繁琐重复,而工匠们正是通过无数次相同的劳动掌握熟练的技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创造出带有自己气质、独属于自己的产品。辅导员面向学生,看似每天忙的是重复性事务性工作。其实,重复中充满了各种可能和变数。优秀辅导员喜欢总结思考,设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学生喜爱的素质教育活动,形成具有个人气质的学生工作风格。每年国家评选的辅导员年度人物、辅导员精品项目等都是辅导员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最后,二者都包含了一种极致的艺术精神。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寓言记载了解牛人庖丁的高超技艺。牛无疑是复杂的,但庖丁却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在于他已经掌握了牛的肌理。庖丁解牛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创作和享受的过程。很多技艺高超的匠人都能够在千百次的锤炼后达到这种技进于道的艺术境界。辅导员做的是面向人的工作,学生无疑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但辅导员用全部的心血和情感守护学生的青春,陪伴学生成长成才,可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三)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和工匠精神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1.工匠精神中没有“矢志”一词。一般来说,古代工匠也是有志向的,他们的志向就是将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以技胜人。他们对家庭和工艺以外的关怀是微弱的、飘忽不定的,也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改造相联系,这也是大多数工匠能将自己的技艺做到极致的原因。而辅导员需要树立远大的职业志向,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个人的劳动和培养人才、奉献社会、实现“中国梦”相联系。优秀的辅导员固然挂怀家人的生活和个人的成长,但其终极人生目标却指向整个社会,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辅导员才会对自身理想和立场的崇高性、正确性极端自信,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有独特的理解。
2.工匠精神中也没有“明理”这样的表述。教育部24号令反复强调辅导员工作需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明确要求“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6]这说明“明理”是辅导员有效工作的保障,也是辅导员需要反复学习和修炼的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具针对性的工作,只有对教育对象有深刻的调查和了解,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方案,实施工作步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古代工匠的劳动中当然也有“理”,这种理甚至是和工匠们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联系在一起的,极具艺术性。但这种“理”只局限在小范围人群和小的领域中,不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和大规模的理论研讨与调查研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明理”也就不构成工匠精神的核心。
3.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中包含了针对这一职业岗位个性化的表述,比如“立德树人”“爱生”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辅导员的工作宗旨,“爱生”是辅导员的素养基础。在工匠精神中,也反复强调道德修养,强调追求完美的作品,强调对原材料和产品投注情感和精气。这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具体的内涵表述。
四、工匠精神对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启示
工匠精神一词最能使人联想到的是传统制造业和手工艺业独特的气质和特性,但其内涵和意义却不仅仅局限在这些领域,而是广泛渗透在各行各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为人处事和工作态度,也对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就学校层面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强核心价值取向的制度建设。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类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则,也是构建和调节人与职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是上海市教卫党委通过网络投票、专家学者评议和专题讨论从600份誓词中反复斟酌而推选出的,基本上得到了大多数辅导员的普遍认可。可是,由于制度设计的标准、时机和执行的缺陷,人们观念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失衡等原因,普遍价值取向与辅导员现实处境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导致辅导员行业所倡导的职业核心价值取向难以实现。因此,为了使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得到更好的坚守和维护,我们需要把核心价值取向落实到制度层面,让制度成为体现和维护核心价值取向的中坚力量。首先,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和制度纳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框架中设计和完善,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在高校人事制度体系中的应有位置;其次,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辅导员队伍的“双线晋升”政策,既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如何更好地符合辅导员队伍的实际状况的问题,同时又存在行政职级晋升在现行制度下难以为继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8];再次,通过大量研究和论证进一步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阶梯和通道。
就个人层面而言,辅导员要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主、功利性价值取向为辅。工具性价值取向指的是那些有助于实现核心价值和其他终极目标的价值;这类价值在道德的意义上是中立的,既可以用来实现合理的终极目标也可以用来实现不合理的终极目标。目的性价值取向是那些因其自身的缘故就值得追求和坚守的核心价值。[7]就工匠精神而言,精益求精、执着敬业是目的性核心价值,高超卓越、知行合一是工具性价值,但就整体精神气质而言,支撑工匠精神的是目的性价值。就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而言,“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是目的性价值,“明理笃行”是工具性价值。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障固然重要,但过于关注工具性价值,就会使自我思维局限的固定的名和利上,导致人的异化。只有在职业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本身,才会体会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得到精神上的自由。
总之,核心价值取向既是一套相对稳定、连续的价值结构,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价值体系,应根据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同时,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远远不止字面表述的意思,不同职业人有不同的理解。应不断深化和挖掘,丰富核心价值取向的深度内涵。一方面,辅导员要维护和坚守核心价值取向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因任何外界的诱惑或者个别权势人物的喜好而随意变动;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在自身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和挖掘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的内涵。比如,有些辅导员还总结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等二级纲目,都是使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有益尝试。
[1] 李德富.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7.
[2] 李克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R/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3] 李宏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5.
[4] 张萌.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7):13.
[5] 李志清.高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化路径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0):1.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S],2015(1). http://p.t.qq.com/longweibo/index.php?id=194871052109589.
[7] 杨通进.联合国的核心价值建构及其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J].伦理学,2016(4):40.
[8] 祁明.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6(8):24.
责任编辑:李应青
G640
A
1673-1794(2017)01-0090-05
夏斌文,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Szzgjh1-2-2017-24);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KT2016410031)
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