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实效性探讨
——以安徽师范大学“分类模式”教学为例

2017-03-30宣庆坤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科类安徽师范大学实效性

宣庆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之实效性探讨
——以安徽师范大学“分类模式”教学为例

宣庆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所有大学本科生都要必修的公共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的一门。“原理”课程需要讲究实效性,即“原理”课程需要入脑、入心,安徽师范大学通过“分类模式”教学,在不同学院展开不同教学方式,并配以教学内容与教学考核的针对性,从而展开有效教学,但该模式并非程式化的,需要随时改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效性;分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称“原理”)这门课是所有大学本科生都要必修的公共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如何在该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本文拟从“原理”课程需要讲究实效性,安徽师范大学“分类模式”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改进进行探讨。

一、“原理”课程需要讲究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求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这就要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实效性。实效性就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能否将教学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或者课堂延伸学习后能否将习得运用于现实之中。对于“原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因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学生掌握条条框框,而是通过教师的基本讲授,真正能够体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符合中国国情,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完成了中国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因此,“原理”不是仅仅进入课堂,更应该是入脑、入心。进入课堂是手段,入脑、入心是目的,“原理”没有进入课堂,目的无以说明与表达;没有入脑、入心,手段就会流于形式。

从目的与手段统一原理的角度来说,“原理”进入课堂与入脑、入心两者不可偏废,都要强调,要同等看待。但是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出发点来说,目的高于手段,进入课堂是为了入脑、入心服务的。一般都知道,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从没有离开实践的理论,也没有无理论的实践。但是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出发,实践是高于认识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结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因此,“原理”之所以是原理,肯定涉及到大量的规则性的、定理性的表述,这是原理的特色,是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的基本内容;但“原理”之所以是原理,恰恰是其一般的表述,普遍性的规定,而任何普遍性都不能离开特殊性,离开特殊的普遍是抽象的,游离于社会生活的,是悬置于云霄的玄谈,不能够对现实生活发挥影响力的软绵绵的说教而已。“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斗争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2]111这就是说,“原理”的最大特色就是原理的一般道理要与现实特殊性的各种情境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原理”的原理要对现实生活应有解释力,对学生看到的社会现实有说服力,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对学生才能有巨大的吸引力。

“原理”课程的实效性就是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的合一,也就是“原理”要入脑、入心,不是停留在高头讲章上的、不着边际的花哨文字。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没有影响力的理论,没有影响力的理论就没有生命力。要想让“原理”有生命力,就要解决“原理”的实效性问题。毛泽东指出:“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111-112现在“原理”在课堂上讲述,手段已经实行了,但是有些实效性值得思考。换句话说,这种缺乏实效性的教学是“脱离实际情况”的。

二、“原理”课“分类教学”与实效性途径之可能

要想改变“脱离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实事求是地就问题解决问题。而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的就是教学方面的调整,根据各个学院的实际不同情况展开“分类教学”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并初步取得了效果。

“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案是根据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不同情况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内容容量的调整(扩充或压缩)、课堂教学组织的部署、教学结果检验的多途径等。“分类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前提下,采取多元模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其依据何在呢?一句话,“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结合。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哪一个专业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这一点没有区分,丢掉这一点,“原理”也就不是原理了,也就失去了原理课程的根本宗旨。所谓“因材施教”是每个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的基础上是不同的,这在大学入学时就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罔顾这个事实的做法,都是“掩耳盗铃”,所以多元化是必须采取的模式,忽视这一点,原理课程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学生学好并运用好是不可能的,也就失去了原理课程的实效性的可能。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与教学模式的“一刀切”上,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实际操作可能的做法。

目前,安徽师范大学“原理”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组的分类,即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通过这个分类就能看出,这是结合具体现实做出的有操作可能并有实际意义的方案。文科类设计方案一般结合中文、历史、外语、法政等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具体原理上讲细、讲透、讲全。理科类设计方案结合数理、化生、工程等专业学生特点,侧重于具体原理讲什么、基本原理是什么。艺体类设计方案结合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学生特点,偏重于具体原理的一般性了解。例如,在讲述矛盾规律的时候,对于文科类就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等的讲述上,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哲学史论述多角度展开,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了解细化、深化且全面;对于理科类学生是要讲清楚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本意义与内容,不过多展开,因为过多涉及其他内容会把学生绕进理论的辨析中;对于艺体类学生需要就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基本含义来讲解,让学生了解其意义究竟指向什么。可以看出,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是需要的,是根据具体学生专业特点而确定的,并不是人为想象出来的。这种教学内容的制定是符合“一纲多本”的精神要求的。

分类教学的模式非常适合教师去操作,是很有针对性的。由于在教学内容上是不同专业的“多本”,那么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就要进行相应部署。文科类学生需要准备主要问题的分析报告,在报告中既要有原理理论在历史上的运用案例,还要有在现实中的迁移应用;理科类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现有原理分析现实中的例子;而艺体类要掌握运用原理具体应用到自己的专业特点上。在具体运用时,文科学生需要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法去探讨;理科与艺体类需要老师去引导逐步展开。三个大类的教学内容容量是不同的,那么教学实践的安排就不同,教学文科类班级老师需要很多的讲解,也要与学生有很多的相互探讨;理科类要更多地侧重于现实运用的交流;艺体类则主要在于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密切联系其专业特点,多举例、说明与解释,让学生学会运用某个原理分析问题。这样,分类教学通过分类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施行不同的方式贯彻下去,就让内容的调整与课堂的部署有机的衔接起来了。

对于分类教学是否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必须通过检证才能有所判断。针对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考核就成为了分类教学方案之中的应有之义。所谓多途径考核不是没有目的,其目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并通过这个理论分析自己所看到的现实社会。考核的范围主要是当前所发生的各种热点时事,不仅有国内的,还有国际上的。当然在考核时,教师要就这种热点时事的背景有所交代,然后由学生自己联系教师上课讲述的相关原理来做出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下一个比较中肯的判断。

笔者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过多年的考核,结果表明,这种分类教学模式是相当成功的,实效性相当明显。这些效果可以通过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得到体现,并且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很多相关高校的肯定,鉴于与主题论述关系不大,不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如果不进行分类教学,只是“一刀切”的模式,并不是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那种“拿到篮里都是菜”的教学模式是不从学生实际与专业特点出发的一种教条,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了。

三、“分类教学”的改进与实效性的进一步加强

“分类教学”在安徽师范大学已经实施多年,成效是显著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也有一些情况可以改进。通过改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会有进一步的加强。

安徽师范大学“原理”课“分类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科大类上的区分,没有具体到不同个别专业上。实际上,大学学生入学时的情况比上面三大类来说更复杂。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很多是专业运动员,有些甚至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他们很多同学很少在过去有文化课程的大量练习,主要以专业特色招进来的,如果按照以上大类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都会身心俱疲,教学效果根本无从保证,如何从分类上更细化某些特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并加以改正的。“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新的情况。”[1]189教学不是战场,但是教学的情境同样是变化的,这一点两者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分类教学”的大类中,自己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进。

伴随着安徽省高考招生考试规定的相关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也必须要进行调整并改进,单一化模式是不适合教学发展前进方向的。安徽省从2018年以后,高考实行3+X模式,就有可能出现大学专业属于理工类,而高考中的X选择了“高中政治”这一门课,或者大学专业属于文科类,而高考中的X没有选择“高中政治”这一门课;再加上大学现在很多专业是“文理”兼收,如何进行不同班级“错开式”排课,且如此安排又不影响学生的具体专业课程学习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思考与讨论的。

笔者此处不揣浅陋提出两个想法,第一,基本按照三大类进行教学分类,因为这个模式是成功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同学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同一个班级如果出现有少数同学在政治课程上偏弱,老师还是继续按照文科类进行教学,但是需要单独安排时间于这类学生进行辅导,并指定若干同学帮助少数同学,期以达到教学实效性的要求。如果出现相反情况,老师可以根据理科类进行教学,对少数同学单独布置任务,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让他们做一些学习报告,以为其他同学之表率,同样完成教学实效性之目标。第二,在不同班级开展读书会,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经典文本。如文科类学生可以读一些人文类经典原著,理科类读一些自然科学家的经典著作。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是必须都要读的,但是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做出不同阅读要求,文科类学生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理科类学生可以读一读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等。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神的,这样对教学分类的补充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无论从出发点还是从效果都是可以实行的。

总之,“原理”课程的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头戏,在这场戏的演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出不同的编排。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要积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实际,做出符合现实的教学方案。但无论是哪种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更好地贯彻中央政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达到有实效性的切实效果。

[注 释]

① 安徽师范大学戴兆国教授展开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其中强调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式教学。

由于高考招生实行“3+X”模式,高中文理分科按道理不应该存在了,所以这里的文理科不再是指高中文理的分科,而是学生学习选择倾向的科学类与人文类的表达。

[1] 列宁.列宁选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李应青

K249.3

A

1673-1794(2017)01-0106-03

宣庆坤,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2)。

2016-07-18

猜你喜欢

文科类安徽师范大学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总目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Hemingway’s Marriage in Cat in the Rain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6 年总目次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文科类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就业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