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译者就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2017-03-30秦丽艳
秦丽艳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未来译者就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
秦丽艳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翻译专家学者对译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其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和对原作的忠实度问题,而译者的就业适应能力是一个翻译界很少涉猎到的研究话题。从就业适应能力培养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是集译者主体性和译者培养于一体的研究范式。培养未来译者的就业适应性能力是翻译教师将译者培养和就业需求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未来译者;就业适应;适切性
综观翻译界对译者培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该如何行为,翻译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吸引未来译者最大程度地获取翻译课堂的知识信息等方面。翻译教学常见的研究主题包括翻译教学模式与方法、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材研究以及现代技术与翻译教学等。在翻译能力方面,研究者多关注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等,对翻译职业能力则鲜有著述。然而,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对职业译者在素质和数量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接受未来就业市场的衡量与评估?这一涉及译者未来生存的问题在翻译课堂和翻译教学设计中究竟该如何得以解决呢?文章旨在结合翻译教学工作和译者培养中遇到的困窘问题,探索译者的就业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培养策略。
一、语言水平与专业需求
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过程,多种能力因素作用于翻译主体——译者,使译文的产生过程成为多种因素交织于一体(翻译主体)的动态运作过程。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激活翻译主体的能力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1]。翻译课堂培养出的译者应该是具备各种能力且多因素交织的主体,译者的“杂家”身份在走出校门前就需得以确定。因此,翻译教学责任重大,在适应就业需求上培养模式应有所转变。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层面上都有较高要求,部分院校要求学生必须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二类本科院校也有英语专业学生至少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要求。这类学生应该具备了作为译者所需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而且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本科生一般都要接受至少一到两个学期的汉语语言课程中的一到两门的系统学习,因此对母语的掌握也应该达到了一定水平。对于英语专业的未来译者来说,语言水平的培养在目前的各大高校应该都是称职的。然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只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应为“多面手”。只有对原文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认知,才可能准确地理解和操控其意义和译入语中的对应语。有限的学时数使得仅靠翻译课堂把译者培养成合格的“杂家”不切实际,那么究竟该通过何种途径来培养译者的专业素养和提高其专业认知能力呢?
布兰夏德提出:高等教育的形式可多样化,每类院校都要力争在自己的领域中寻求完善[2]。这样,每位个体的特殊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培养,社会才可能实现多元化。本科毕业的译者绝大多数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大学未来译者的培养方案就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结合起来。虽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宏观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是结合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外企业类型还是相对单一的。因此,认真调研当地经济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对外企业的种属型考察,在未来译者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与之相吻合的专业课程,可以满足就业市场对未来译者能力的需求,使未来译者具备全面适应当地就业市场要求的能力,也能够从客观上防止地方人才外流的倾向,真正实现“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对象的选择思辨
博雅教育意在成“人”,专业教育意在为成“才”提供选择的机会[3]。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受教育者既成“人”,又成“才”。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唤醒人思想中沉睡的潜能,激活人精神领域中的智慧,点燃人心灵的“烛光”,使人的精神与心智得到成长,提高人才产品的精神附加值。人才培养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方案、途径、措施、条件、效果等各个环节的活动。人的自由成长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一种较为自然和宽松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的“只问适不适,不问新与旧”[4]是我们在推进中国教育本土化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主要是为避免人才培养活动的“一刀切”和“一成不变”的现象。不同层次的高校生源特点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高校外部环境与学校条件也各有差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对应不同层次的入学群体,同时也对应不同层次的社会人才需求市场。高校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基础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社会及全社会的发展需求。
目前,翻译就业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窘境:英语专业的译者不能或不能完全胜任专业领域知识的翻译工作。于是教育界便出现了两种思辨:一种是未来译者的培养对象应该是专业型学生,如:做法律翻译的译者应该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另一种传统观念则认为未来译者的培养对象应该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可行之处,只是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分。博克提出为就业做准备应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5]。既然未来要从事翻译工作,无论哪种专业,译者的培养对象都应该是完成了基础阶段的课程,且已通过了一定水平考核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对合格的条件,才得以入围未来译者的培养范畴。专业型学生的培养应该加强对其语言能力的培训,语言课程的比例应该不少于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对这部分未来译者的选择必须是基于其英语水平达到至少公共英语六级的基础上,通过后续培养,其语言能力至少要提升为英语专业四级水平。英语专业未来译者培养对象的语言水平则必须为已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大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力度,着重设置专业课程的教学,努力使其专业水平达到相应专业型学生的中级水平。
三、译者就业能力的考核
无论是专业型学生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作为未来译者的培养对象,从扩大就业率的角度讲,这种折中的办法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但是,学生在培养结束后是否适合译者市场的选择,是否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需要有一种科学的考核方式。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对应试者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认证,主要测试应试者的笔译和口译能力。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是对应试者口译或笔译方面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与认证。笔者同意采用这些考核方式来衡量译者合格与否。拿到这类证书的译者堪称为“杂家”,需要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掌握很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翻译服务。但是客观地讲,对于地方院校的未来译者来说,在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前获取国家级等级证书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培养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源属性和等级状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自设一种可以用来衡量自身培养的未来译者翻译水平的等级证书,切合实际地考核未来译者服务于当地地方经济发展的翻译能力。此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知识宽泛度不够导致部分译者因拿不到国家级证书而失去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考核结果也可以供就业市场在进行人才挑选时参考使用。
四、结论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趋势和举措,也是地方院校自身发展的宗旨和目的。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的未来译者来说,在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上熟悉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通过学校自设的翻译资质证书考核,便能够适应当地经济翻译市场的需求。本科院校在培养未来译者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趋向和特色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策略,在融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于一体的前提下,适当侧重个性教学。在未来译者培养对象选取上,可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对翻译事业有浓厚的兴趣,有致力于此项事业的恒心和决心,就值得培养。
[1]葛校琴.翻译教学输出理论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2,(01):29-32.
[2]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母小勇,韦剑剑.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学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29-34.
[4]李承先,陈学飞.话语权与教育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8,(06):14-17.
[5]潘金林.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把握高等教育的价值——德里克.博克的本科教育目标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94-98.
Training of Translators’Employment Adaptation
Qin Li-y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of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The scholars in translation field mainly put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he faithfulness to the source-text,few of whom havementioned the topic of translator’s adaptation.The article deals w ith the topic based on the research model---the unit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or’s training.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ining translator’s employment adaptation,the translation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connect translator’s training togetherw ith employmentneed.
potential translators;employment adaptation;fitness and exactness
H315.9
A
1673-2014(2017)04-0078-03
(责任编辑 郭 佳)
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译者适应性的主体性发展研究”(2015271)
2017—06—18
秦丽艳(1978— ),女,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