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2017-03-30曹小玉李际平

中国林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林学创新型协同

曹小玉 李际平 吕 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 410004)

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曹小玉 李际平 吕 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 410004)

造林难度不断加剧、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强林”和“科技兴林”战略的落实等,都对我国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为此,对高等农林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探讨。首先,在确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基本思路、培养机制的框架等基础上,对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内涵以及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及其与协同培养机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其次,提出了协同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建议措施,包括协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推进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研究,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林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等等。

高等教育;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满足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来自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1]。同时,随着我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确立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对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虽然我国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虽然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经费,但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不够,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管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同时,一些教师没有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对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重视不够,等等[2-4]。

为了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国家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以建设协同创新机制为核心,重点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是一项涉及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综合改革。高等林业院校肩负着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求[5-6]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改革创新高等林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林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林业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林学专业自1958年建校之初就已开始招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1992年分别获得林学相关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被批准建立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直以来,林学专业以“林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为抓手,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集“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基于此,在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因此,笔者结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在分析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协同培养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对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突破高校内部以及其与外部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并依托高校,广泛协同,积极探索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多种形式的开放、集合、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造林难度不断加剧的严峻形势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和恢复森林。森林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21.63%,而我国规划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的预期目标应达到23.04%。这势必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来实现。然而,从我国宜林地的实际情况看,60%的宜林造林地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五省区的干旱、石漠化、沙漠化严重的地区,所以今后植树造林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造林难度加大,仅靠现有的造林技术难以完成预期目标。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高素质创新型林学专业人才。

(二)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存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不均衡问题。其中,第一产业营林业所占比例过大,但质量不高;第二产业林产化工业和第三产业森林旅游业所占比例偏低。要构建发达均衡的林业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实现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林业产业结构的中心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营林业,为林产化工业和森林旅游业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实现林产化工业的升级换代,提高所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与此同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会产生大量对高新技术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的工作岗位。这势必需要大批能够胜任这些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林学专业人才。

(三)“人才强林”和“科技兴林”战略的落实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国启动实施的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森林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数字林业、林业创新能力培育等6个林业科技工程,急需大量高素质创新型林业技术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的林业科技贡献率比农业还要低。因此,要真正提高我国林业建设的技术含量,就需要通过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林学专业人才。

二、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内涵

(一)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

通常,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其中,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能力是指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方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素质是指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统一体。而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一般人才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外,最显著的特征是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能力是指具有敏捷的思维、超前的思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创新人格是指具有执着的、不屈不挠的追求意志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并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努力营造有利于独立思考、自由交流、激烈争辩、融洽合作的氛围,保证“人尽其才”,使每个人的潜在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且能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二)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基本思路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林业人才,就必须改革高等林业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应明确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基本思路,即通过整合高等林业院校、林业科研机构、现代林业企业和林业生产第一线的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有效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框架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林业人才,仅仅通过简单地整合林业教育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协同培养机制。因此,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框架应包括以下内容:①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协同,即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过程的实施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进行全程的协同。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协同,包括校内协同和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其中,校内协同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协同,教师间、师生间的科研协同和教学协同,学生间和学生社团间的科研协同;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包括校校协同、校研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③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闭环式协同,即在高素质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多元协同主体之间要相互包容、各尽其能,使协同培养体现整体效应,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四)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的内涵

为了尽量避免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失误,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内涵不仅包括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包括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跨单位、跨学院、跨学科的协同培养机制,完善导师联合培养制度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从而构建协同体内部资源共享、课程开放、导师互聘、学分互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充分依托林学学科实验室和创新平台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等资源,在对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示范基地等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保证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高效运行。

(五)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及其与协同培养机制之间的关系

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协同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协同培养机制通过高校内部导师间、师生间、生生间、院系间的协同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储备;通过校校间、校研间、校地间、校企间等校内与校外间的协同创新,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高校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现途径的探索

(一)协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高等林业院校应根据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征求用人单位及国内外林业领域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协同校学术委员会、教务处、学科建设处、林学专业所在学院、林学专业教研室及其教学团队等部门机构,共同制定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制定应包括以下内容:协同制定林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协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协同选择课程内容、协同优化教学环节以及协同设计培养过程。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人才支撑,所以必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为指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除了要把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还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切实落实学科交叉和“大课程”的理念,为学生将来参与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奠定宽泛的知识基础;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最大化地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尽量避免陈旧知识进课堂;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时,严格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无限性、职业性、开放性等客观规律。

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采取了“2+1+1”的渐进式培养模式。首先,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开设导入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帮助学生在林学专业的各个领域建立起“知识点”;然后在大学三年级通过模块化的林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群和延伸课程群,将分散在林学专业各领域的“知识点”串成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力线”;继而在大学四年级通过实验、实训、综合实习等,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转化为创新素质,以构建学生的“素质面”;最后通过实验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协同创新平台等,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合成统一体,从而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协同推进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

高等林业院校应根据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加强林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通常,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应覆盖主干课程、特色课程、自主创新课程、联合培养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林学生产实践和科研技能实践等。

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详见图1)包括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拓展教育课程4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以奠定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和培养人文素养为目标;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以奠定林学学科基础为目标,其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体现林学的特色以及林学在林业行业的具体应用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拓展教育课程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组成。每个学生在与导师共同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之后,再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定自己独特的专业课学习方案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使高等教育逐步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为探索研究型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图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此外,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强调课程多样化的同时,还应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果,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课程调整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2.教学改革

高等林业院校应根据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定位、林学专业的特点和师资的教学水平,逐步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开设讨论课,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将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移到重点实验室、林场、实践基地进行,使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的乐趣。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林学专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教学方法群(详见图2),然后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主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方法的不同组合。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这种组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较高,上课的出勤率也很高。

图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采取的教学方法

(三)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

为了实现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高等林业院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科研协同。首先,高校应明确规定专业教师要根据自己科研项目的需要,积极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调研和实验,以增加学生进行科研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要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作为科研项目组成员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围绕林学专业的热点研究领域,以团队形式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科研课题,并对优秀的立项课题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社团,并支持学生以科研创新社团的名义举办学术交流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通过开展协同研究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为例,近年来,本科生已有2 600余人次参加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共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有1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有8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8篇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从总体上看,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加强。例如,林学专业学生的成绩优秀率提高到了47.2%,考研录取率提高到了25.8%,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优秀的林学专业学生被交换到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韩国培材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开展交流学习,从而增强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培养

1.校校协同培养

跨校协同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校际联合培养,而且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高等林业院校应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通过建立跨校选修课程机制以及共同承担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导师互聘、互认学分、专业互通和论文互评等途径,开展校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校研协同培养

校研协同培养有利于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大力推进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校研协同培养。高等林业院校除了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之外,还要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与其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共同创建实践创新平台,并选拔优秀的学生通过实践创新平台参与校外的科研项目研究。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与湖南省部分县(市)开展教学、科研、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开创了一条“林科教”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通道,并通过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服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巩固了“林科教”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模式,从而拓宽了林学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创新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发展特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创新型和实用型林学专业人才。

3.校地协同培养

林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要培养兼具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贴近社会需要。校地协同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例如,近年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通过与广东省、湖南花垣以及广西贺州、八部、平南等地合作,组织林学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当地森林资源清查、林权制度改革等生产实践达340人次,出色完成了2 000万亩林地的林调、林改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及合作单位的高度赞扬。

4.校企协同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有利于整合与协同使用高校、林业科研院所和林业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发挥不同协同主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从而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校企协同培养可以采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奖学金或直接资助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企业根据一线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设立科研项目和实训项目、校企共同进行科技公关等多种途径。

(五)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首先,为了确保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林业院校应建立富有针对性的教师准入、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按需引进或聘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现代林业领域的高端人才,逐步构建由高校教师、行业知名专家、有一定海外学术研究背景的学者以及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组成的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其次,高等林业院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现代教育能力培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以及相关的高级研修班等,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林学专业教学团队的治学、执教能力;同时,根据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制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的要求,建立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机制,以激励青年教师在“比、学、赶、超”活动中积极上进,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学团队已建设成为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拥有专任教师49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助教5人、实验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40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8人;此外,还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人学者1人。目前,林学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2岁,是一支相对年轻、有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

(六)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林业院校应按照林业技术、生命科学基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等5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善已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成为能体现林学专业办学特色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使其真正成为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为例,经过多年的努力,其打造了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茶科学中心生物技术实验室、南方林业应用生态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森林植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信息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专业实验室等11个教学与科研平台;目前拥有各种实验教学用房170间,实验室面积达4 700m2;拥有实验仪器设备1 600多台,总价值达4 900万元,其中价值在1万元以上的设备达870台套。此外,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2013年湖南省芦头国有林场(面积为7万亩)整体划归学校,成为学校的综合实验林场,并由林学院负责管理。同时,学校还建有校外本科实习基地(林场)14个、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3个、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创新基地2个。这些实验教学平台都为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林业院校应结合林学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将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训练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系统设计各类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激励全体学生尽早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主动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以及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任务,构建了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详见图3),其中实验、实训、实习的学时在专业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30%。

(八)大力推进林学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林业院校应基于开放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我国林学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以不断提升林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一,要大力开展与世界知名林业高校的合作办学,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要积极引进国外林学专业的优质课程和教材,鼓励双语教学,并聘请海外名师授课。第三,要为教师海外访学提供支持,并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林学领域的国际交流和访学活动,为优秀学生创造双向交流和联合培养的机会和可能。第四,要借鉴国外高校的专业认证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及其监督保障机制。

图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师资优势,于2013年与英国班戈大学签订了林学专业合作办学的协议,并从2015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林学院已派出2批共20多名教师前往英国班戈大学进修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拓宽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域,而且有利于扩大学校、学院、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1] 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

[2] 单佳平.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1):50-55.

[3] 孙秋柏.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34-38.

[4] 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72-175.

[5] 严善春,曹传旺,迟德富.论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8.

[6] 徐新洲,薛建辉,勇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卓越林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教育管理,2014,8(4):92-96.

(责任编辑 柳小玲)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5]11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森林经理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中南林发[2014]38号。

猜你喜欢

林学创新型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国模林学斌:在鞍钢的大船上乘风破浪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