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居民收入现状如何提高民众幸福感
2017-03-30郭琰
郭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引起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如何提升民众幸福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完善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使百姓安居乐业,提高幸福指数。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研究的分析,提出提高民众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 幸福感 经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收入与幸福关系方面的研究,经济学者们纷纷对追求财富的增长十分感兴趣,换句话说经济学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观点:即收入水平越高,民众幸福感也越高。20 世纪7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伊斯特林在20多个国家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后,得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然而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尽管经济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其有关理论依然受到质疑。相比之下,国内经济学家虽然研究数量、质量、方法、深度都很有限。但依然有不少学者针对居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试图为我国现有的幸福感研究增添内容。
邢占军在“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现阶段的中国,个人收入与城市居民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然而地区富裕程度的高低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收入水平高的民众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水平低的民众。地区民众幸福指数不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地区富裕程度与民众幸福指数并没有相关关系。曹大宇在“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由于我国居民收入目前仍然普遍偏低,因此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此外,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界限以后,就需要政府参与进来,在收入分配政策上采取更有利于均等的政策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黄有光教授发现了“快乐鸿沟”的存在,发现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快乐水平却相对滞后。奚恺元教授指出传统经济学强调人是理性的,关注于将财富最大化,认为只有财富最大才意味着人的幸福感最大化;而新经济学强调人是有限理性,它认为财富并不能带来最大限度的幸福,而只是影响幸福感的其中一个因素。田国强等通过构建一个规范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发现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呈倒U字型的。吴启富等选定物质条件、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社会幸福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五个隐变量,通过路径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测定出其对影响北京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学者对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并针对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现状。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提高民众的幸福感?
第一,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快速与良性发展。虽然收入只是影响幸福感的其中一个小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但人类将生存作为最基本的需要,生存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保障民众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是一个民生问题,如果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做支撑,幸福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物质生活方面还与之有很大差距。从人民的实际需求角度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还远远不够。居民收入与和所拥有财富与民众自身的发展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努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充分,平衡,迅速增长。切实将当前困扰我国部分居民的贫困问题充分最大范围的消除。将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同时,尽可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
第二,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自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就当前来看,我国的贫富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平衡有着严重的失调。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方面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引导,加快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努力调节贫富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调节机制。当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财富分布不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同人群的利益逐渐加剧,大量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民众的幸福感。因此,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人群的利益调节机制,是政府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是宏观决策必须面临的先决条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分好社会主义“大蛋糕”。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从而使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第三,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倡导正确的幸福观。有尊严的生活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实现前提,拥有正确的幸福观是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必要保障。“幸福”的含义我们很难全面的解释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當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纠结“幸福”的准确内涵而是用理性的思维去探索实现幸福的方法,努力端正自身追寻幸福的态度。倡导正确的幸福观,首先我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差距是必然存在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存在差距。如果不能认清现实过度攀比,就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而这个负面效应一定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消极情绪会持续不断的消磨人们的幸福。但是,如果我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比较,那么也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因此,我们需要平衡心态,不过度攀比。其次,我们要学会合理规划分配时间。如果不能合理规划自身的时间,过分的追求高收入。不仅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而且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01).
[2]曹大宇.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黄有光.快乐、福利、人本主义——回应陈惠雄博士[J].财经论丛,2000,(9).
[4]奚恺元. 幸福的学问——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J].管理与财富,2006,(11).
[5]田国强,杨立岩. 对“幸福—收入之谜”的一个解答[J]. 经济研究,2006,(11).
[6]吴启富、陈红梅、张晓波.基于结构方程的北京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