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

2017-03-30景建军

科技与创新 2016年2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摘 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分析了山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同时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差,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较好,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但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強。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国际标准模式;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23.037

1 山东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1.1 山东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山东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5.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9 462.59亿元,增长了262.7倍。与此同时,山东产业结构也不断进行优化调整,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3.3∶52.9∶13.8,2014年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8.1∶48.4∶43.5. 从具体的演变过程看,可以把山东产业结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二一三”阶段(1978—1989年)和“二三一”阶段(1990—2014年)。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产业结构的发展,山东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特征演变,整个演变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第一产业比例下降迅速,且已经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从长远发展看,第一产业比例还将下降,但下降速度会很缓慢,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巨大。

1.2 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的比较

这里选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国际理论标准模式。钱纳里和赛尔奎因通过对多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在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美元)是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的,以1980年为基期,2008年我国物价共上涨了4.227倍,2008年山东省人均GDP为32 936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1980年的6 300元,按照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5∶1,折合成美元为4 200美元,接近于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4 000美元,其所对应的就业结构应为9.7∶45.6∶44.7,而2008年山东产业结构水平为8.7∶50.1∶41.2. 与国际标准模式对比,产业结构基本接近于国际标准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例略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例偏高,要高出标准模式4.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例低于标准模式3.5个百分点。

2 山东省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2.1 山东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山东省就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就业总量上看,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最大,总量变化略微下降,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2 350.9万人降到2014年的2 023.2万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366.6万人和增加到2014年的2 294.2万人,第三产业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252.3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 289.1万人。从就业结构比例上看,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迅速,从1978年的79.2%下降至2013年的30.7%,降幅为48.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3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较快,分别从1978年的12.3%和8.5%增加到2014年的34.7%和34.6%,增幅分别为22.4和26.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65和0.72个百分点。

2.2 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的对比分析

2008年山东省人均GDP为32 936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1980年的6 300元,折合成美元为4 200美元。对照国际塞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标准模式,相当于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4 000美元,其所对应的就业结构应为24.2∶32.6∶43.2,而2008年山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7.4∶31.6∶31.0.与标准模式相对比,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偏高较多,高出标准模式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例指标和标准模式接近,协调性较好,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又偏低,要比标准模式低12.2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山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标准模式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过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又明显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较好,农业人口比例过大,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而第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虽然潜力巨大,但是整体水平还不高。

3 结论和建议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分析可以看出,山东产业结构演变符合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规律,第一产业比例下降较快,下降幅度最大,近年来一直保持在个位数的水平,且下降速度变得平缓,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对比,山东产业结构基本接近标准模式,第二产业略为偏高,第三产业稍有偏低;山东就业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下降较快,年均下降1.3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快速,已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相比较发现,山东就业结构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明显偏高,要高出标准模式1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又严重偏低,低于标准模式12.2个百分点。

当前,山东经济发展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特征更加明显,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转变,第一产业比例已经保持较低的水平,产业发展要注重挖掘新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处理好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和外部转移;第二、三产业引领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应重视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制约作用明显,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均衡不利,第三产业要提升发展速度,大力提高产业产值比例,争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2]西蒙·库茨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编辑:王霞〕

———————————————————————————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行政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提升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成果(编号:YKT201513),课题负责人:景建军

文章编号:2095-6835(2016)23-0038-02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我国就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马鞍山市产业、就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