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问方式的管理学科学生批判性思维

2017-03-30顾浩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生

顾浩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为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本文基于提问角度,提出在海量信息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主动使用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基础。在管理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只片面强调词汇记忆、机械模仿,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创新求异、以及对问题独立提出见解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学生要打开科学创新之门就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创新,就要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质疑,去批判,去打破原有思维的模式,创造出新思想。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管理类的大学生一定要自己掌握主动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大学生带着一定的态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或,大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当大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也有可能大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立场,带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学习和读书中不断地加以印证。

大学生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后,如何提出问题就成了关键因素。在提问时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

1.好奇心。当代大学生自主性的开发,源于好奇心。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维来立身处世,大学生们就需要兼听博观,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兼听与博观。想要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思考的人,大学生就需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2.谦恭有礼。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周都会范一些错误,认识到这一点,当我们躬身反省的时候,苏格拉底那句“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一旦接受了这个现实,就能更好認识到与他人交往至少能弥补小部分我们当前认识的空缺。而且。谦恭让的意识让我们够避免批判性思维最为常见的一大障碍,就是相信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是立场褊狭,而自己则立场公允。

3.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聆听别人的声音然后思考的过程,意味着精挑细选,从所有想对你施加影响的人中优胜劣汰。不管怎样,有理有据的时候要信心百倍,下结论时不可犹豫,但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思后行,最好多次问自己“万一,我是错的呢?”

学生有了一定的评判性思维意识,那么在社交中的应该注意事项是什么呢?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可能面对什么样的反应。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交经验,多数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这也就是大学生被看做“愣头青”的原因之一。但只要与大学生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也是心知肚明的,那么学生的提问就会被当做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答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热心来询问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是,一旦有人开始追问,他们就会认为别人来找茬,有意过不去。这种反应现在看起来很正常,很多人就是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好奇偏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沟通方式,要让对方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笔者列举以下策略,可以试着将沟通进行下去而不至于中断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2)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3)寻找一些共同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的分歧。(4)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辩论的。(5)确保表情与肢体语言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大学生在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有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也注意到策略问题,那么如何实施呢?提问是批判性思维提的主要方式,批判性思维提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2)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笔者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论题和结论。在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必须找到他的分析逻辑之所在。

2.理由。要好奇对方为什么提出来这个观点,有这样的结论出现。只有当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才能判定一个结论的价值。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只有理解了作者关键词语或术语的意思,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达理等价值观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些目标。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结果是要求一个人虚怀若谷的接纳各种观点,理性评判这些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接受哪些思想或者采取哪些行动。对方在表明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不会提及自己观点称为假设,但要做一个全面的论证,必须找出这些假设前提。假设有以下特征:(1)隐藏或没有说出来;(2)作者认为理所当然;(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所谓谬误就是在推理过程中的欺骗手段,比如:”偷换概念、光环效应等”。

6.证据的效力如何。论证的时候提出的论据往往是没有什么效力的,以下二种情况可以断言事实:

(1)当这个断言表现为无可置疑的常识。(2)断言从无懈可击的论证中得出结论。样本与真实的差距,调查问卷回答的真实,类比作为证据都是证名证据效力的不当。

7.数据的真实性。数据说话往往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数据也经常具有欺骗性。比如在平均数的描述中,甲的平均数大于乙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甲的取值范围与乙的取值范围是否一致成为了数据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恰好是批判性思维的重点之一。(1)是否有重要信息被忽略了,信息的完整性也是论证的关键因素之一。(2)得出了哪些合理结论。问题在假设前提下,得出的结论是否单一。

参考文献:

[1]加里·西伊.逻辑思维简易入门[M].机械出版社,2016,10.

[2]尼尔·布朗.学会提问[M].机械出版社,2016,6.

作者简介:顾 浩(1975-),河南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营销师,SYB创业导师。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