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探析
2017-03-30姚大伟李德平汪全新
姚大伟 李德平 汪全新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新常态下,创业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热议的话题,而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如何唱好创业这篇大文章,成为眼下急需研究的问题。而创业的关键在于培育好创业文化,从理解创业文化出发,厘清其本质、表现形式及其特征,分析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原则,并就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提出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众创业;新常态;创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Abstarct: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a hot issue with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of the new norm of chinas economys development. As the cradle of high-quality talents,how to do well in entrepreneurship has been an urgent study probl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keys of entrepreneurship are based on cultiva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well ,figuring out the essence,pattern of manifestation,and the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analyzing the rule of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path sel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ions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new normal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热潮,正在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布局优化布局,不断向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趋势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新常态下所要面临无时无刻不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化改革的举步维艰。这些经济新常态特征影响下的创业形势日益严峻。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调研时指出:要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创新驱动改革进行时,国务院持续推出了《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教育部、团中央等其他部委联合举办系列创新创业赛事,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全民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尤其是在高校范围内呈现巨大的创业热情和创业高潮,高校创业文化蓬勃发展,但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现正在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创业能力有限,创业精神、意志薄弱,创业实践项目落后,技术匮乏等诸多问题深刻影响着正处于创业升级转型期的创业实践者。如何培育好高校创业文化,成为了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1.高校创业文化的本质
创业文化自身拥有的独有本质,是文化范畴内的独特样式。其自身具有创造性、社会性、超越性三大本质。创业文化的根源是人的创造性的活动的体现,而人作为与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所独有的创造实践活动,正是人的特性所决定,创业实践不仅仅是依托于其自身,其附加着更多的创新性,从而影响到创业文化的创造性的本质;而创业文化的本质更加体现在社会性上,在马克思看来,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创业文化自身就是创业实践者之间相互交错、联系在一起的利益链的抽象体现,伴随着社会化不断深入,这种联系逐渐复杂化、系统化;正因其创造性与社会性的自身本质,与生俱来地拥有了超越性,创业实践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创造性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创业实践也在不断超越,进而推动创业文化的不断超越,反之,创业文化蓬勃繁荣,持续推动创业实践的前进。文化熏陶之下的创业者正是在社会性生产的实践之中,深化自身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从而产生创造性创业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进而生成创业文化。
2.高校创业文化的特征
高校创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态,其特征应该具备文化的基本属性,同时由于其是创业与文化的集合体,因此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特征。
实践性。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并不是凭空捏造就能培育出来的,其建立在高校设立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的基础上,依靠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创业实践者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科学、合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而形成。经历各类创业实践的磨练、锻造,一步一步地沉淀、积累、锻造而成。
开创性。对高校创业实践者而言,创业实践活动主耍表现在从事一项自身从未从事过的创业实践活动,创新了自身的生产生存方式,因此,创业就有开创性。高校创业文化是两者结合的产物,其自身也具有开创性。通过创业教育、孵化指导创业者不断地创造、创新引导创业实践者形成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意识、超前思维、竞争心态;其自身能够开拓创业实践者的开创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高校创业文化的开创性是高校创业文化的核心本质,高校创业文化能够不断超越、提升的核心关键就在于开创性,开创性是高校创業文化生命力的灵魂。
引导性。高校创业文化具有引导性,其具体表现在对创业实践者的创业心理、创业价值导向和思想、行为取向起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高校创业文化包括高校创业实践者在寻求物质财富高涨、探索物质价值升值、追求创业实践发展进程中,逐渐所固化下来的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导向选择和心理情感状态,同时指引着创业实践者的思考和做事准则,通过打造创新创业的大众氛围,引导和鼓励创业实践者通过创新创业,深入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长期性。创业文化是指在创业实践发展的进程中,创业实践者都会展现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心理态度、行为准则及其相应创业实践的聚合。创业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的特性决定了,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必须长期依靠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规划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业文化培育方案,又是必须具备长远发展目标的发展战略,从而高校创业文化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性过程。
二、高校创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高校创业文化的构成是繁冗复杂的文化范疇。详细赘述,高校创业文化包含着一种唤醒创业实践者潜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从而激发其创业意愿、创业动力,鼓励其创业行为,传导其创业保障的价值导向、制度优势及环境氛围等有关于创业实践文化的集合体。其自身集开拓事业的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和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为一身。
1.高校创业精神文化。其指的是创业型高校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创业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创业文化最为深层次的关键内容,包含典型创业成功者的创业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众创业价值导向等。“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大学独有的、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一所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创业品质、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拼搏意志、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校训精神等。是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灵魂,是创业文化不断提升的核心力量。
2.高校创业制度文化。涵盖了各级、各阶层领导、规定、执行高校创业实践者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的规章制度、条约协议的集合。“大学现代化的灵魂是制度文化的完善与革新。”既包含了国家、各级政府给高校创业实践者所给予的各类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政策扶植、政策优惠内容,也包含学校为创业实践者给予的鼓励、引导,和推动创业文化培育和创业实践开展而制定、推出、实施的规章制度。逐步成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扎实制度保障,是创业文化蓬勃发展的根基。
3.高校创业物质文化。其指的是创业实践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接受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孵化所需的场地、设备、资金、成果等相关的创业实践资源。“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大学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由学校与当地政府一同投资构建的各种物质基础设施或大型设备构成的有形文化,如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实习基地等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组建的物质设施。是高校创业文化的有效物质载体,是创业文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
4.高校创业行为文化。其指的是在高校创业实践者中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创业赛事、创业宣讲、创业孵化、创业实践等有关的创业行为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现象,通过创业行为文化的熏陶,使创业实践者自觉地投身创业实践,激发其创业意识、创业热情。是高校创业文化价值导向的真实反映,是创业文化现实动态的活动方式。
三、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业实践者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的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曾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创业文化的培育高度重视创业实践者自身的需要,注重培育创业实践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深度挖掘创业实践者潜在的创新能力,敦促创业实践者保持坚强的意志,继承不怕吃苦的传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解、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最终达到自身价值的追求;营造人人都能参与创业,草根也能创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尊重创业、崇拜创业、人人创业的文化氛围,注重强调人自身发展的根本属性,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高校创业文化的根源和落脚点,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识。
2.倡导创新、冒险精神,激发创业实践者的内在潜能
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实践者,为实现自身的自我 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通过自身思想意识和能力的革新、提升,创造性的革新、变革产品、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制度、市场运作机制,促进自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江泽民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包涵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创业实践者只有不断地创新、冒险,敏锐、机智、勇敢地嗅到商机,在经济新常态下,抓住市场变化的机遇,在竞争中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变革志向、勇于冒险精神,才能够成功。
3.构建竞争合作的理念,培养创业实践者的团队意识
创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合作,而是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较量与妥协,在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产业优势、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进行创业,十分重要。在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创业企业通过发挥自身相对比较优势、整合自身互补性资源、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提升创业的竞争力,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业生态圈,培育竞争合作的创业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创业实践的有效性。
4.秉承创业精神、意志,磨炼创业实践者心理品质
人的思想意识状况可以真实地反映自己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状况,特别是涉及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力。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其强调人的思想意识状况具有强烈的作用,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创业精神、创业意志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精神支柱,更是创业实践活动能否成功、长久进行下去的基础、前提。
四、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路径选择
高校创业文化对比起来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梯次”推进的路径而言,高校创业文化培育实际上就应该从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从政策保障、实践活动、校企对接、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并举共进。
1.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从某种角度来说,政策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创业文化的高度。创业政策的制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扩大就业,同时降低创业成本、创业风险,减少创业障碍,改善创业环境。而政府政策应加大对高校创业政策的倾斜力度,特别是在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上给予支持,全方位打造创业型大学人才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为高校创业实践者在资金保障、融资服务、场地扶持、税费减免、专家指导等方面提供扶持的政策倾斜和社会保障,并为大学生搭建起与成熟创新型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为高校创业项目提供专业的指导,特别是针对高校创业实践者进行创业休学上加强政策保障,给创业休学者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高地,给予重点帮扶。并应提升对高校创业项目的服务质量,提供高校创业实践者提供创业实训机会,构建起产学研一体的创业互动交流机制,提供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保障。
2.革新培养体系,推动创业实践开展
创业实践活动扮演着培育高校创业文化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积累创业文化积淀、浓厚创业文化氛围、完善创业文化内容发挥着重要的实践效益。高校应在创业课程实践体系的打造,创业实践竞赛模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培养、青年创客创业实践的孵化、创业文化沙龙论坛的举办等方面入手,积极倡导高校创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导向。具体做法:一是构建科学、合理、高效、实用一体,符合新常态发展的创业课程实践体系,巩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理论基础,通过专业学科学习和创业实践操作匹配,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创办企业的、较为全面的基础创业理论知识,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创新一套以赛事、比赛为龙头,专业、学科为分类,多层次、交叉学科为方向的创业实践竞赛模式,通过该赛事进一步发动师生参与创业的行动,提炼、选拔有发展前景的优秀创业项目,培育有发展潜的优秀创业团队,挖掘有良好素质的优秀创业人才;三是培养一支不仅拥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基本操守,还具备专业扎实理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丰富社会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四是围绕创业主题举办各类论坛、沙龙、路演,创业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和导向教育,尤其是正面激励,效果最佳,将青年创客、高校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路演展示,提升学生对创业的兴趣;五是打造即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孵化器,创业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通过创建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孵化器,让有创业想法和行动热情的创业实践者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培育和孵化创业项目。
3.创新培育模式,引领校企对接发展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需要形成“政府行为、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格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封闭自锁是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弊端。正像是所述的政府政策的支持、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等等都会对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丰富的企业家群体资源、多样的社会文化发展路径、载体与平台等等都可以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所用。从而,在高校创业文化培育的实践渠道选择上,要更加体现多措并举,多渠道共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中有利因素,为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提供支持。具体做法:一是构建校企合作的创业导师人才库,通过把孵化成功的创业企业、企业的创始人“引进来”,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信息、资源,能进一步地帮助高校孵化中的创业企业提升认识水平;二是创新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践模式,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大学生青年创客“走出去”,走进创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加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构建起“1+1>2”的创业实践效果,打开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新模式;三是共建“政府+高校+企业”三维一体的创业孵化器,对接好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为创业实践者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帮扶。
4.营造创业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氛围既是文化发展的升华,也是文化建设的助推剂。而校园文化氛围变得至关重要,作为一门专业的隐性课程进行研究,其能起到教学主渠道所达不到教育实效的作用。高校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的发展方向关键就在于把具有强制灌输宣传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化为隐形的包涵着内部宣传意图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成效。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培育,不仅需要依托各大媒体的社会舆论资源加以助推,更需要巩固加强校内外各大教育组织来浓厚。具体做法:一是强化对创新创业的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对创新创业政策、理论、实践、目的、典型的宣传,营造创业文化的校园氛围;二是提升创业活动场所、创业文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通过积极打造的创业形象、标识潜移默化地激发个体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三是校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适当、有机地融入创业导向因素,约束主体的创业言行;四是吸收优秀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土壤融合、嫁接,提升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层次。此外,高校应加强与校友、企业、共青团、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外力做好高校创业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占仁.广谱式創新创业教育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德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
[4]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健生.创新与创业.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
[6]国务院《大众创新 万众创新》政策选编.人民出版社,2015.
[7]张洪伟,王晶.创业文化本质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8]艾军,耿健,甄晶莹.浅析校企合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9]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
[10]黄英杰,李咏梅.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高等教育管理,2016(1).
作者简介:姚大伟(1991-),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研究。
李德平(1969-),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研究。
汪全新(1979-),男,安徽霍邱人,学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程重点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创业文化体系构建的研究》,项目编号为14JY02;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大众创业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探析》,项目编号为YC2015-S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