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内阁制度发展南昌大学
2017-03-30吴书含
摘要: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胡惟庸,独揽政事,然由于政务实在繁杂,朱元璋虽能却力不从心,故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理政,此时内阁的地位只是皇帝的秘书,遵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而已。内阁的正式成立,始于成祖。此后,内阁经洪熙、宣德年间地位逐渐提升,嘉靖之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至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内阁权力达到巅峰,俨然与宰相无异,甚至超越宰相。
关键词:内阁;权力制约;权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K24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经典架构中的丞相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承袭,直至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爆发,明太祖痛下决心,废止丞相制度,为说服臣工,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令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庭总之”,这段话也被写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不得不说,废丞相这一做法足以彰显太祖的雄才伟略,是其才智与魄力的综合体现,但是,这一制度的设立,是按照他自己的才智所设的,并非适用于他的后代子孙,他的子孙自小生于深宫,长于深宫,并不具备驾驭这一制度所要求的条件,于是他們只能重用原本只作为秘书顾问的殿阁大学士,以裁决天下事。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票拟”之制,才有了权倾朝野甚至架空皇帝的内阁。
当然,朱元璋所设的“内阁”并非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内阁。据明史记载,太祖时期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官属僚佐,内阁大学士本人也不过是五品小官,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各机关奏事也不许关白内阁。可见,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所谓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与皇帝比较接近的文书工作人员而已。
内阁的正式成立应当始于成祖朱棣,我们知道,成祖并非是以和平的方式登上帝位的,而是以武力“清君侧”,从而由藩王跻身皇帝位,他由封地北平移主南京,当然政权不稳,另外他对朝中人事并不明了,于是不得不任用私臣佐理政务,而私臣参与理政最简便的方式当然就是以“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办事,据明史记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1]由此可见,成祖所用之人,均出自翰林,他们的官秩均不超过五品,此时的内阁成员,还只是近臣,而非“重臣”。
明仁宗洪熙年间至宣宗宣德年间年间,情况发生了进一步变化,这段时期内内阁的地位和作用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仁、宣两朝存在三位“三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史称三杨,当然,这三位都是真正的贤臣,能臣,由他们组成的“三杨内阁”兼具前朝旧臣元老的地位以及熟谙政务的特点,于是年轻的皇帝将很多政务交给他们办理,由此内阁的权力逐渐加重,此时的明朝内阁已经与唐代的政事堂极其相似了。
明英宗正统年间,是大明重大的转折点,此后的列位帝皇几乎都是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的人,有的甚至20余年不上朝,理所当然的,国家的日常事务全部推给了内阁办理,内阁的地位借此进一步提高。明世宗以后,由于其数十年如一日的消极怠政,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此时的大学士被称为辅臣、阁老,首席辅臣则为首辅、元辅,为进一步提升内阁权柄,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多加六部尚书、侍郎衔,以提升其地位。需要清楚的是,此时的内阁大学士虽然已经类似于过去的宰相,但是仍与宰相有差别。因为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最高行政机构,六部也不是它的下属部门,内阁仍带有皇帝私人秘书、顾问的性质。但是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作为一个部门的重要性越来越强,于是自明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这些尚书有的还加太保、太傅、少保、少傅衔,政治地位极高,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俨然汉唐宰相,特不居丞相名耳”。[2]于是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大批名留青史的权臣出现了,他们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到此,太祖永远废除丞相的宏愿事实上被完全破坏了。
内阁大学士,何以由近臣渐渐变成大臣?
其原因之一为体制的需要,明史记载“成祖特命吏部、凡内阁诸臣考满,勿改他任”,“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联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坪,缙等入谢,帝曰:代言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联,稗益不在尚书下也。”[3]由此可见,由于皇帝的需要,内阁大学士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在最初就不下于各部尚书。
其原因之二也很容易理解,内阁大学士日日伴随皇帝左右,皇帝有问题便向他们征询意见,若提出合理的为皇帝所喜的建议,则必然受到赏识,从而得以委以要职,此处我引用三杨之一杨荣的例子,明史记载“成祖时,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以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4]此后成祖升杨荣为文渊阁大学士。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容易迎合皇帝的喜好,就如嘉靖一朝著名权奸内阁首辅严嵩来说,他一味迎合皇帝喜好炼丹,喜爱青词等方面,从而深受皇帝信任,历十数年不倒,祸及天下。
雄才大略的太祖皇帝,想用一己之力改变延续千年的权力制衡,使皇权空前强大,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失败。明代内阁,经百年发展,由一个无甚实权秘书机构演变成为一个有丞相之实,无丞相之名的,无所不入无所不管的甚至可以左右帝王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庞然大物,开创了一个几乎没有皇权制约的时代。由此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历史的规则是不可改变的。正所谓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历史规则这个庞然大物面前,任何人,都必须遵之,守之。
参考文献:
[1]明史·卷五.
[2]谭天呈.明代内阁政治.
[3]明史·卷一四七.
[4]明史·卷一四八·杨荣传.
作者简介:吴书含(1996-),男,江西南昌人,现为南昌大学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政府改革,人力资源研究。